從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比特幣的誕生之日起,金融的屬性就已經根植於區塊鏈,而DeFi(也有很多人願意稱之為開放式金融)的理念或許就在那個時候開始萌芽。
2017-2018年,DeFi生態快速成長,以太坊上的金融業態最先將DeFi的豐富圖景展現在我們面前。可以預見,金融體系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是開放、去中心、複雜,以及繁榮的,基於此,DeFi帶給我們很多美好的想象。
但是同時,DeFi生態也面臨諸多問題。側重於應用落地的DeFi走得太穩,似乎缺少一些爆發的力量,比如狂熱的市場情緒,以及瘋狂的投機泡沫。未來,DeFi生態將如何發展,普通韭菜能抓準時機吃到紅利嗎?
今天我們請到了Band Protocol CEO&聯合創始人Soravis Srinawakoon、dForce&Blockpower創始人楊民道,以及Alphawallet聯合創始人Victor做客嗶嗶圓桌派,來跟我們聊聊DeFi。
下面為圓桌內容整理,以下內容不代表嗶嗶立場,嗶嗶news在此提醒大家,投資需謹慎。
精彩片段:
Soravis:我對去中心化的金融資產交易最為樂觀,因為它是最大的市場,在現實世界中有數萬億的規模。
楊民道:現在各種中心化金融和借貸其實只是一箇中間態,最終CeFi會給DeFi做代理商。
Victor:以太坊生態很強大,使用者需要什麼,自己拼起來就好了。
圓桌大咖秀
- 01 -
圓桌第一問
Q1: 目前來看,無論是EOS、ETH還是其他公鏈生態,有真實業務量的可能只有REX、MakerDAO、Compound等個別專案,其他DeFi專案業務量比較少,DeFi可能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怎麼促進DeFi生態更好的發展?
Victor:我說三點:1. 抓住已有使用場景提高使用者體驗,如更方便的法幣出入金通道等。
2. 引入除了錢以外的其他資產,如現存的資產類,中心化金融不願意玩的(類似小額供應鏈金融等);中心化金融內摩擦比較大的(如複雜度比較高,需要多方驗證的資產)等;或者為未來的資產打好基礎,數字世界的原生資產,如非生產類需求帶來的內容型資產,VR世界等。
3. 推動穩定幣在支付場景內的應用,如token化的收據系統,實現比中心化支付系統更高效方便的DvP,並以token為整合點整合其他服務。
Soravis:我們仍然在 DeFi 發展的早期,DeFi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們需要對使用者和開發者進行教育,這樣大家就會了解到不同型別的DeFi,而不僅僅侷限於貸款,還包括區塊鏈上的股票交易、衍生品和其他金融產品。
當然,目前還很難在任何區塊鏈上構建DeFi。這正是Band Protocol試圖解決的問題,現在開發人員可以在一天內建立DeFi。
- 02-
圓桌第二問
Q2: 吳忌寒說“真正可能推動區塊鏈市場達到10萬億美金市值的,是透過把區塊鏈變成全球連通的金融市場。”目前來看,各個DeFi專案還是孤島,這些孤島之間應該怎麼進行連線,怎麼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DeFi中的資料要確保可信以及安全,最好從現實世界調取,區塊鏈與現實世界間的資料與資訊透過什麼方式連線?
Victor:我倒沒有覺得各個DeFi專案是孤島,起碼在以太坊上不是。
舉個例子,在DeFi領域,我要把1個ETH換成USDX,最最佳化的方法是,把交易打散,可能在DDEX上面換0.1ETH的USDx,UniSwap上面換0.25ETH的USDx。
然後,一部分ETH換成USDC,DAI,PAX等 再拿這些穩定幣去USDx的鑄幣合約裡面鑄造一些USDx,上面這些複雜的步驟,牽扯很多個不同專案方部署的合約,透過一個代理合約和一個transaction就能搞定全部步驟了。使用者需要什麼,自己拼起來就好了。
鏈外資料方面,就是透過一個智慧合約呼叫其他多個智慧合約來實現一個功能,這塊很熱門。如果要連線鏈外世界的資產,少不了要透過gateway,無論是中心化可信機構作為gateway,還是各種所謂的去中心手段。
我說個大白話,做預言機的兄弟可能不喜歡。可信以及安全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買單”的人(使用者和資產發行方)覺得可信安全就行。
Soravis:我同意Victor的觀點,在ETH上的DeFi不是孤立的,他們互相應用。但是跨區塊鏈是非常孤立的,應該有一個共享的基礎設施,使開發產品更容易,這正是我們正在解決的問題。
可信資料和安全性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資料錯誤,DeFi邏輯錯誤,那麼這就會破壞整個系統,我們需要通用資料層來共享這些資料,並使構建dApp和共享安全性變得更加容易。
為了保護資料的安全,我們需要確保攻擊成本高於獲得的利益,和比特幣礦工的激勵非常像。比特幣系統鼓勵礦工更好地驗證交易以獲得BTC,而不是嘗試51%攻擊。
因此對於Band,我們使用DPoS 來確保資料提供商的利益和網路繫結。如果他們進行51%攻擊,那麼他們的損失將遠遠超過他們獲得的收益。
因為資料是公開可驗證的,就像MakerDAO/Compound中使用的ETH價格,所以很容易發現作惡的資料提供商。作惡會使資料提供商失去金錢和聲譽。一旦我們擁有這個可信任的資料層,就可以在所有區塊鏈中啟用並共享資料基礎設施。
- 03 -
圓桌第三問
Q3:行業參與者可能會比較關心DeFi專案是否賺錢,DeFi能讓廣大韭菜賺到錢嗎,以怎樣的方式賺錢?大部分DeFi專案可能做不到炒幣那麼暴利,DeFi怎麼吸引使用者,留住使用者?
楊民道:我發現我們們都是過來奶以太坊的。剛剛Victor很生動地用USDx穩定幣的例子,講以太坊DeFi生態強大的模組化和可組合性。
說得通俗易懂一點,現在以太坊生態的各種DeFi協議就像樂高積木,怎麼搭建都可以,可組合性極大,從而加強生態的進化,每天都可以看到新的DeFi產品和協議出現。
我們知道中心化金融是靠強信任的(所以需要強監管),而且信任網路很難擴充套件。DeFi協議本身是trust-minimized(最小信任化),而且信任可以透過協議互相傳遞和繼承,這點是比中心化金融強100倍的優點。
比如我們合成了DAI進入穩定幣池子,DAI經過長期考驗的系統性信任被我們協議繼承下來,提升USDx本身的信任基礎。DeFi協議的互操作性,會進一步加強這種基於智慧合約的信任聯盟。
從DeFi生態的豐富性上來看,以太坊打天文望眼鏡都找不到對手,而且這種資產沉澱的網路效應黏性極強,大家都看到USDT從Omni大規模遷徙到以太坊ERC20, 這種網路效應在不斷強化。
說到賺錢這個問題,DeFi賺錢分兩方面,一個是DeFi本身透過投資他們的代幣賺錢。比如MakerDAO平臺有MKR,我們有dForce Token (DF)。
這類平臺幣的投資邏輯跟大家投主鏈和平臺幣是一樣的,需要看這些平臺是否能最終做起來,價值捕捉在哪裡,有沒有網路效應。如果沒有弄明白DeFi平臺幣的投資邏輯,我建議最簡單地還是買比特幣和以太坊。
賺錢的另一個角度,現在大部分市場上的DeFi專案,從使用者角度,作為一個理財的產品去賺錢也是可以的,比如存入穩定幣賺比較平穩的利息。現在去中心化借貸平臺的利息都還不錯,基本上在年化4-7%之間,這個比餘額寶還高。最關鍵的是,流動性有保證,而且沒有交易對手風險。
穩定幣生息比staking還好,因為沒有法幣風險。像這類DeFi產品,主要是沒有對手風險,但是得考慮合約的安全風險,大家選一些背景不錯的存錢生息還是不錯的選擇,比如lendf.Me。
DeFi其實更多應該是做底層的金融協議,所以大部分的DeFi都是做協議層的工作,隱藏在後面。DeFi產品更多應該是在協議的靈活性、抽象性上做更多工作,另外在應用層面,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整合DeFi的應用端。
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應用,底層整合DeFi這樣可以非常快速的擴張而不需要自己再去完全搭建底層。舉個例子,基於現在DeFi的模組(穩定幣、借貸市場),可以完全脫離銀行和傳統金融體系,搭建一個借貸網路或者ATM取款機。
Soravis:DeFi是不可阻擋的,不像銀行可能阻止你。開放式金融有可能覆蓋發展中國家的更多人。為了獲益,它還為您提供更好的價格,例如 Compound 的利率約為10%,而大多數銀行為使用者提供低於1%的利率,所以它吸引了很多非加密使用者。
但是他們現在是被動地持有,如果 token 價值不穩定,人們將兌現成法幣,因此很難保留使用者。希望當行業更加成熟時,我們會有更多的價格穩定性。如果使用者體驗好、易於使用且價值穩定,這些DeFi將吸引更多非加密貨幣使用者。
- 04 -
圓桌第四問
Q4: DeFi的範圍很廣,穩定幣、抵押借貸、衍生品、預測市場、DEX都屬於這個範疇,各位最看好DeFi哪個細分領域,為什麼?
楊民道:從我們的經驗來看,DeFi領域的市場潛力可以和傳統金融市場做對比。我們核心協議包括穩定幣、借貸協議和流動性協議。
貨幣(對應著穩定幣)毫無疑問是聖盃,所有的DeFi都需要透過穩定幣沉澱下來。下一個應該是借貸市場,這在傳統金融市場裡也是最大的資產類別。另外大宗商品,比如黃金代幣,我們也比較看好。
總體而言,我認為穩定幣、借貸和流動性協議(包括DEX)、保險都是不錯的細分領域。
Soravis:我對去中心化的金融資產交易最為樂觀,因為它是最大的市場,在現實世界中有數萬億的規模。如果我們轉向使用區塊鏈,並讓之前無法使用這些金融產品的人員使用(例如泰國,幾乎不可能購買美國股票或者收取鉅額費用。)這在區塊鏈中,肯定是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價值。
- 05 -
圓桌第五問
Q5: 說實話,DeFi與中心化金融相比,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作為中心化金融的補充方案,DeFi針對的場景與中心化金融高度重合,使用者需求的缺口沒有那麼大,也沒有那麼強烈,大家都喜歡用已經習慣的產品和服務,DeFi如何與中心化金融競爭?能給大家描述一下你們想象中的,DeFi未來的發展場景嗎?
楊民道:其實我個人不是特別喜歡DeFi這個說法。可能是這個詞朗朗上口,所以傳播比較廣。我覺得更貼切是開放金融——Open Finance,現在很多DeFi實際上是一個混合模式,資產上鍊層面是中心化,而在可程式設計性是是去中心化,治理上是半中心化的。
我以前是在渣打和弘毅都做過多年投資的,對中心化金融的體系也比較瞭解。特斯拉沒有起來之前,油車廠商都說電車是世紀bs,最後大家都看到了保時捷也搞電車了。我個人覺得開放性和無需許可是新開放金融的核心,而不是去中心化。
從我們的理解看,現在的各種中心化金融和借貸其實只是一箇中間態,最終會給DeFi做代理商。很多人不理解DeFi的市場和產品形態,以為DeFi會以消費者層面的產品出現,其實DeFi更有可能是在底層。
比如CeFi做借貸的平臺,面對著使用者做資金的需求匹配,需要很強的銷售團隊去尋找客戶和資金方。但是CeFi可以把資金端的事情完全由DeFi去解決,只要接入一個DeFi的借貸協議(比如LendFME),就可以在完全沒有對手風險情況下,解決自己的資金問題,而DeFi的資金池是全球化的,成本低、供給量大,這個是傳統的CeFi的資金端完全沒有競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