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鏈CTO朗豫以《Bytom協議擴充套件性設計》為主題,首先介紹了區塊鏈擴充套件性,主要包括全網協議可升級、故障可收斂處理、可持續發展三方面,而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保持區塊鏈賬本記錄的可靠性。
在區塊鏈協議升級中,朗豫認為需要考慮節點之間協調、協議的設計安全、實現安全、特性安全四個方面。如如何使全節點都能適應最新規則、新協議是否引入了漏洞,是否改變了一些預先限制、程式中是否存在容易忽略的bug等等。
區塊鏈協議升級措施,主要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朗豫認為硬分叉的核心是完全相容的模型,主要特徵為:以前不能用的現在能用、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升級快速。理想情況的硬分叉應該是通知所有節點升級程式,共識維護者完全知曉,且絕對算力支援;不理想的硬分叉會造成系統停止運轉,失敗的硬分叉甚至會導致使用者資金受損。
軟分叉的核心是前向相容性,主要特徵為:以前不能用的現在還不能用、以前能用的現在可能不能用、非優雅升級、付出代價較小,升級持續時間長。安全的軟分叉在擴充套件性升級方面,應增加新的規則和特徵,一些以前保留的資料位被使用。在約束性升級方面,現存的規則被部分廢除,過濾“無效”交易,常用於效能最佳化和功能淘汰。比原鏈採用的是“Tick-Tock”迴圈模式,可以實現安全的擴充套件性升級、約束性升級。
量子鏈核心開發者何華明在主題為《量子鏈的分散式自治協議》演講中圍繞使用自治協議對升級和分叉管理的背景、影響分叉的因素、分散式自治實現的無分叉目標的可能性三個方面,對區塊鏈協議與分叉的技術背景展開介紹。
在使用自治協議對升級和分叉管理的背景部分,何華明以比特幣、以太坊為例,認為分叉作為一種網路和軟體升級的手段,無可厚非,尤其在出現需要修復的關鍵漏洞時侯。如何達成分叉的共識,並降低分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整個區塊鏈行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影響分叉的因素部分,何華明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演算法及功能(如共識演算法、加密演算法、交易指令碼、虛擬機器)、策略及引數類(如區塊大小、出塊時間、交易數量、Gas策略)、關鍵漏洞(如The DAO事件、Parity多重簽名錢包程式碼漏洞事件)。
在分散式自治實現的無分叉目標的可能性部分,何華明認為策略類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另外還可以透過更復雜的手段實現區塊鏈網路的自動演化及無分叉,如量子鏈採用分散式自治協議(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Protocol,DGP),基本實現了對引數類的分散式自治。
imToken首席架構師陳愷做了《區塊鏈錢包如何適應區塊鏈升級》主題分享,陳愷認為區塊鏈分叉就是系統升級,程式升級包含資料和演算法,很多時候是演算法的升級,並以The DAO事件、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為例介紹了以太坊的歷次分叉。
接下來陳愷介紹了區塊鏈錢包的特點,當前主要有輕節點錢包和輕客戶端錢包。輕節點錢包本身就是一個節點,和整個區塊鏈網路連線,需要等待區塊同步到本地,效率較低。ImToken是一種輕客戶端錢包,將服務端歷史交易資料全部拉取過來,並做結構化的處理,效率較高。
因特鏈社羣創始人嶽利鵬為大家分析了EOS專案。嶽利鵬認為,當今區塊鏈世界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鏈+幣”;以域名幣、位元股、Steem為代表的“鏈+專有應用”;以以太坊為代表的“鏈+通用平臺”,再就是以EOS為代表的“鏈+操作平臺”。EOS作為一種企業級作業系統,對鏈的基礎功能進行了強化和封裝,提高了應用開發者的關注層次。
嶽利鵬表示,區塊鏈應用如果真要把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去中心化改造,需要滿足的一些條件是:可以支援上萬使用者同時線上、普通使用者使用免費、升級和bug修復簡單、低延時、高併發。
EOS採用了bitshares和steem裡用過的DPOS共識機制,EOS裡身份認證和許可權管理被標準化實現,並與應用程式的業務邏輯分離,這也是EOS自稱為作業系統的原因,其另一個比較大的特性就是並行執行。
最後萬維鏈產品總監楊濤以《萬維鏈隱私保護與跨鏈協議》為主題對萬維鏈專案做了介紹。萬維鏈是區塊鏈初創公司網錄科技孵化的區塊鏈專案,整體設計目標是支援BTC、ETH多種公鏈數字貨幣跨鏈交易、基於智慧合約代幣的隱私保護、通用跨鏈交易協議、可基於萬維鏈開發多數字資產業務應用。
區塊鏈被看做是一種極具顛覆性的技術,開啟了價值網際網路的時代,將會對社會各個領域帶來的深遠的影響。目前巴位元擁有國內最具公信力的區塊鏈媒體巴位元資訊,另外巴位元論壇也是國內最活躍的區塊鏈論壇,聚集了大量區塊鏈愛好者和技術開發者。巴位元希望能夠透過技術沙龍的形式將區塊鏈技術帶到線下,展示區塊鏈技術開發者的開發成果和思考,讓人們及時瞭解區塊鏈技術的熱點進展,也希望更多的技術愛好者加入區塊鏈這一行業中來。
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