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token 火了,火的毫無道理,火的一塌糊塗。
從 6 月的 compound 開始,到最近的 yam、crv,一個接著一個的 defi 幣種此起彼伏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令人目不暇接。
和傳統“山寨幣”相比,defi 幣種動輒幾十倍,上百倍的漲幅確實吸引了整個行業的矚目。然而,那些積極參與 defi 熱潮的散戶們,真的從中獲利了嗎?
** 熱度不遜 ico **
** defi 大軍,來了 **
今年 6 月以來,defi 產品 compound 推出“借貸挖礦”的模式,一經推出,comp 的幣價就從伊始的 18.5 美元快速拉昇至 380 美元左右,其漲幅高達 19 倍。
訊息一出,萬眾譁然,人們紛紛對這個價格怪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由此點燃了這把 defi 之火。現如今,這把火正燒的無比旺盛。
2020 年伊始,defi 的總市值大概在 8 到 9 億美元,但是從 5 月開始,defi 突然間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市值開始一路飆漲,接連突破 20 億美元、40 億美元,再到近期的 128.78 億美元。
8 月 19 日,據 debank 資料顯示,以太坊 defi 協議鎖定資產總價值突破 70 億美元。
無獨有偶,根據區塊鏈資料索引公司 the graph 的最新資料,defi 月查詢數量在 6 月份突破 10 億次。此前幾個月,the graph 託管服務上每日查詢量處於 2000 萬到 3000 萬次,但在 6 月份,每日查詢量達到 4000 萬到 6000 萬。
伴隨著 defi 概念大熱,中心化交易所們當然也不甘示弱,爭相上線 defi 專案代幣以及合約產品。前有 comp 兩個月上線 52 家交易所,後有 ampl 接連獲得 17 家交易所的青睞。而成立於 7 月 27 日的 yfi,短短 1 個月左右上線 26 家交易所,甚至 yfi 的衍生品 yfii,都上線了 9 家中心化交易所。再加上近期,yam 一天上 5 所,hbo 三大交易所不約而同的在同一時間點上線 crv。
defi 炙手可熱,恐怖如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 defi 如此火熱,但其相較於整個加密貨幣行業而言,依然只是活躍於小眾範圍,而且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門檻仍然較高。更何況,各種產品作為金融領域的一次社會實驗,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風險依然比較多。
前有 dforce 遭到駭客攻擊,後有 yam 因為合約程式碼問題導致幣價崩盤,不少使用者損失慘重,短短几個小時,從 10 萬到 860 的教訓慘痛無比。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作為普通使用者的我們,要想參與其中,至少要知道自己到底在玩什麼。
為了方便大家更快速的瞭解各類 defi 產品,我們特地整理了 defi 目前的幾個“當紅炸子雞”,以饗讀者。
** 風頭正勁的明星幣種們 **
nxm
12 個小時,7.2 美元快速飆升到 25.2 美元,nxm 市值突破 1 億,k 線急速的跳動讓踏空的投資者不斷嘆氣。
nexus mutual 是以太坊互助保險,透過全權委託來共同分擔風險。和我們目前使用的支付寶“相互寶”有點類似,將使用者的保費集中放在資金池裡,遇到理賠時,稽覈透過後使用者將可以從資金池中獲得一定的賠償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 nxm 幣價暴漲之後,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大戶不斷砸盤,早期投資者出貨,價格慢慢回撥到 11 美元,高位接盤的投資者被套在了山頂。之所以 nxm 短時間內出現暴漲暴跌,從機制上說,和其賠付能力比(mcr%)息息相關。
簡單來說,賠付能力比是儲備金池和最低賠付資金的比率。也就是說 nxm 儲備金池裡最少需要有多少資金,才不會面臨無法給客戶賠付的風險。
短期之間可以透過操縱賠付能力比來影響幣價,但是這種方式並不可持續,隨著大戶出貨,賠付能力比下跌,價格也會很快跟著下跌,長期還是得靠業務的增長帶動價格上漲。
因此,nxm 暴漲看似很瘋狂,其實只是虛假的繁榮。此外,必須要說的是目前 nxm 最大的風險正是來源於自身系統的風險。總有新的漏洞不斷被發現,被利用,甚至是邏輯而不是程式碼層面的漏洞。形式驗證無法完全暴露合約漏洞,邏輯漏洞是沒法查出來的。
nxm 短期內變成熱點雖然只是市場的炒作,但去中心化的保險還是值得去探索與嘗試的,畢竟,安全問題始終是懸在 defi 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到截稿時間,nxm 價格再次衝頂到 57.98 美元,原因究竟是業務增長還是市場炒作,也許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正確答案。
yfi&yfii
yfi 從不讓人失望,在經歷之前的低迷以後,yfi 再一次起飛了。8 月 18 日,yfi 價格短時突破 12821 美元。這個被創始人稱作“空氣”的治理代幣,在出現的短短几天的時間就從 3 美元漲超 4500 美元,隨後又經歷了分叉,價格下跌,上線幣安……如今正式超越比特幣的價格。
yfi 是 defi 平臺 yearn 的治理代幣。yearn 是一個支援多種 defi 協議的聚合平臺,它可以在各個提供流動性挖礦的 defi 協議之間自動移倉,幫助使用者獲得更高的收益。
此外,在眾多標榜“去中心化”的專案中,yfi 是最具比特幣的氣質和區塊鏈精神的一個。
首先,專案的創始人 andre 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打造了這個專案;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打造專案後,andre 毫不猶豫的選擇激流勇退,將專案交給社羣治理;再次,專案的代幣 yfi 總量限定在 3 萬枚,沒有團隊份額,沒有預挖,沒有公募,甚至連創始人自己都沒有代幣獎勵。要想獲得 yfi,只有挖礦這一種方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議和分歧,在還沒有成長為比特幣之前,yfi 卻面臨了比特幣的“劫難”——分叉。由於 yfi 總量固定在 3 萬枚,對於熱衷於挖礦的玩家來說,根本不夠挖。另外,如果沒有挖礦,大量的資金也會從池子裡撤出,對於 yfi 來說或許會有不利的影響。
這時候,一些社羣成員提出了增發方案,將 3 萬枚的總量變為 6 萬,同時仿照比特幣減半機制,每週減半,這個提案被稱作 8 號提案。不過,8 號提案得到了 80%以上的支援率,但因為總得票率未達到最低要求33% 而失效。從投票結果上可以看出,持幣的大戶根本沒有參與投票。
這裡其實就體現了 yfi 作為治理代幣的作用:可以質押投票來決定專案的發展方向。於是 yfi 社羣裡的一些成員決定對專案進行分叉。用 yfii 社羣的說法是:為保證 andre 的天才構思和系統不被前期巨鯨賬戶所控制,我們對 yfi 專案進行分叉,代號為 yfii。
脫胎於 yfi 的 yfii,一開始並不被看好,在很多人眼裡,這不過就是一個國產山寨品而已。不過yfii接下來的暴漲,讓很多看空者閉上了嘴巴,默默地吐出兩個字:“真香”。加之隨後的balancer“封殺事件”,使得yfii一下摘掉了“山寨”的帽子,成為了玩家口中的“defi 國貨”。
yfi 和 yfii 一樣,要想獲得代幣,除了二級市場購買以外,只有挖礦一條路。但是,對於 yfi 來說,挖礦基本上被大戶所把持,散戶小資金挖礦,收益都還抵不上手續費。雖然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產品,但卻並非一個公平的遊戲。所以,在 fomo 情緒濃厚的二級市場接盤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大戶挖礦,社羣喊單,散戶接盤,你拋售籌碼,我接過來,再賣給他,把人氣聚攏,把盤子做大……怎麼樣,這個操作是不是似曾相識?
link 及預言機系列
作為 2020 年最強勢的山寨幣種之一,link 多次讓踏空的投資者拍斷大腿。若要盤點近一年來最搶眼的幣種,非 link 莫屬。
2019 年下半年至今,它曾多次領跑大盤。link 不僅是“312 黑天鵝”之後率先收復跌幅的幣種之一,近期更是連破歷史新高,市值甚至超過老牌主流幣種 ltc、bsv 越居全球市值第 6 位,反觀同時期的明星幣種 xtz、atom 的表現,則遠不及 link。用“瘋狂”這個詞來形容 link 的表現,一點都不誇張。
link 幣價暴漲,讓投資者看到了市場對去中心化預言機的需求,目前這部分需求主要來自於 defi。那麼只要 defi 的熱度還在,就會有預言機市場的需求。可是 link 已經拉昇了這麼多,市值都全球第六了,這車上還是不上?上車可能被套,不上車可能一直踏空。
於是,聰明的投資者們將目光瞄準了其他幾個市值較低的預言機專案,諸如 band protocol、nest protocol、tellor 等。但如果橫向對比來看這些去中心化預言機的話,chainlink 明顯具有先發優勢,處於龍頭地位。
不過 chainlink 和其他預言機專案相比,也存在其缺點和問題。比如,chainlink 提供的預測服務價格過高。另外,隨著業務規模的增加,節點造假獲得的潛在收益越來越高,同時也會降低 chainlink 的安全性。
yam
8 月 13 日凌晨 3 點,名叫 yam 的 defi 專案出現了,其價格短暫上升至 200 美元之後,便一直維持在 109 美元,資金池抵押資金數量高達 6 億美元。yam 單價從 109 美元跌到 0.9 美元,跌幅超過 98%,資金池縮水到 2.8 億美元。雲泥之變,只發生在 36 個小時之內,準確的說,是發生在 8 月 13 日 16 點的一個小時之內。
yam finance 是一個試驗性協議,其定位偏向流動性挖礦聚合器。
簡單地說就是 yfi+ampl 的模式,採用了 yfi 的挖礦產出方式,但支援幾乎所有主流 defi token,yam 則是和 ampl 一樣的通脹通縮模型。
yam 初始分配採用 yfi 模式,沒有預挖,沒有投資人份額。同時,yam 在演算法穩定幣 ampleforth 的彈性供應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關鍵的補充機制,即每次供應擴充套件的部分都用於購買 ycrv(高收益美元穩定幣)並將其新增到 yam 儲存庫中,由 yam 社羣治理。yam 的最初總供應量為 500 萬個。
8 月 12 日凌晨 3 點,defi 專案 yam finance 進行了首次代幣分配,將其中的 200 萬初始代幣(yam)平均分配給 8 個質押池,每個質押池為 25 萬枚,初始代幣分配持續 7 天。
8 個池分別是 comp、lend、link、mkr、snx、weth、yfi、eth/ampl uniswap v2 lp。yam 的崩盤,與“調整總量”這一機制設計有很大關係。yam 初始代幣總量為 500 萬枚,每隔 12 小時一次“彈性供應調整”(rebase period),即北京時間上午 4 點和下午 16 點。假設使用者持幣佔總量的 1%,rebase 後依然佔比 1%,只不過數量發生改變,可以獲得更多/更少的 yam。
有社群成員表示,本次專案與“彈性供應調整”(rebase)合約存在漏洞有關。據知情人士透露,是因為 yam 核心開發人員在原生程式碼中少除了一個 1e18,並且把原生程式碼中的兩個變數用混了,導致該行計算結果比產品設計大了 1e24 倍。
換句話說,reserve 之後,yam 突然向池子裡增發了 24 個數量級的代幣,這也導致整個市場,yam 數量過多,幣價一落千丈。很遺憾,yam 失敗了。但是在 yam 暴跌至最低 0.6 美元時,依然還有使用者選擇抄底,並在不久後以 1.4 美元的價格賣出,一進一出,賺的盆滿缽滿。
yam 崩盤之後,yam 的官方部落格發文表示:“我們將設立一個 gitcoin 贈款活動,以協調社羣資助來完成 yam 合約稽覈。如果達到資金目標,在稽覈完成後,我們計劃透過遷移 yam 原有的合約來支援啟動 yam 2.0。”
但是,yam2.0 還只是一個概念,希望經歷過 yam 過山車瘋狂 farmer 之後會將“風險”二字牢記在心裡。
crv
8 月 14 日,幣安、okex、火幣三大交易所宣佈同時上線 crv。幣圈的“老韭菜”從來沒見過這麼一種場景,一向自視甚高的交易所三巨頭,竟然俯下身去爭先恐後地上線同一個專案。
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又一條重磅訊息襲來:uniswap 上 crv 價格達 30 美元,按照這個數字計算,crv 的市值突破 900 億美元,輕鬆超過以太坊市值。連幣安創始人趙長鵬都忍不住發推:現在市場瘋了,大家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狂熱的市場讓一日崩盤的 yam 迅速被拋諸腦後,crv 成了新的 defi“寵兒”。
我相信關注 dex 賽道的投資者或多或少對 curve 有一定了解。它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流動性聚合協議,類似於去中心化交易所。使用者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 dai、usdc、usdt、tusd、busd 和 susd 等穩定幣,以及以太坊上的 btc 錨定幣的兌換。換句話說,crv 類似一個專門的穩定幣交易所。
相較於 uniswap,過特殊的自動化做市商(amm)演算法,curve 的交易費用和滑點較低。
雖然是 defi 專案,curve 早期還是由團隊管理,相對中心化。為了實現去中心化,curve 推出了去中心化組織 curve dao。而 crv 就是 curve dao 的治理代幣。
crv 代幣總量 30.3 億枚,初始發行 13 億枚(佔總量的 43%),具體分配方式如下:62% 分配給流動性提供者(其中預挖輪佔比 5%,一年內線性釋放,正式輪佔比 57%);30% 分配給股東(團隊和早期投資者),鎖倉 2 年,在未來 2-4 年之後線性解鎖;3% 分配給僱員,在 2 年內線性解鎖;5% 分配給社羣儲備池。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資金池的變大,crv 的挖礦再次成為大戶的遊戲,資金體量較小的散戶被高昂的手續費勸退,大戶們則佔據優勢地位,挖賣提。被裹挾在這股浪潮中的散戶,或許覺得門檻高,或許因為資金體量小,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在交易所二級市場接盤。
** defi 浪潮中 **
** 散戶可以擁有姓名嗎?**
上述的幣種在 defi 領域只佔很小一部分,據非小號平臺統計,目前有活力的 defi 幣種至少在 30 個以上。
但是,細心的讀者也發現了,上述幣種,其初始參與的途徑只有在去中心化平臺上挖礦,而就算後期多家交易所接連上線 defi 交易對,甚至有的交易所還開設了 defi 板塊,但相較於挖礦的成本而言,從二級市場買入 defi 幣種的價格往往高到離譜。
甚至有玩家笑稱,去二級市場買 defi,就可以等同於高位接盤。因為當玩家得知“暴漲”訊息的時候,很可能是經過了從 defi kol 的 twitter 到微信群傳播路徑的轉了七手的“內幕訊息”,當你與“中國大媽”同時入場,必然也逃不脫“追高——被套——割肉”的命運了。
那麼,直接參與初始挖礦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呢?有人算過一筆賬,要想在一系列的 defi 挖礦活動中獲利,起步至少要有 10 萬美元級別的資金投入,否則得不償失。由於在流動性挖礦中,玩家的獲利比例和自身投入資金在資金池中的佔比息息相關,因此散戶們的小規模投資幾乎在 defi 中賺不到錢。
再加上以太坊高額的 gas,散戶們往往賺到的錢還無法抵消 gas 的支出。除此之外,defi 本身還不成熟,漏洞和風險同樣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素。
所有命運的饋贈,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為 fomo 付出了代價,入局了追漲殺跌的遊戲,承認自己是圖中間的那部分人,不丟人。
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defi 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謹慎,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