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投資者來說,最希望的就是比特幣能講好“能漲”這個故事。
文 | 陳威廉
來源 | 鏈位元(ID:William1913)
早上八點左右,第六十萬個區塊被挖出。
很多人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是“比特幣還有多少沒挖出來?”
這個問題你睡覺前是三百多萬,你睡醒了之後是兩百多萬。
總之,再不買就買不著了。
再不買就買不著了,其實才是比特幣真正永恆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可以用另一個詞描述:
“踏空焦慮”
比特幣的上漲永遠依託於這麼個故事,就像鑽石一直依託於“珍貴、永恆、永流傳”這樣的故事一樣,普通人是願意相信一個故事的。雖然我沒有做過調查,但是我願意相信大部分買入比特幣的人買入比特幣的原因都是--會漲。而相信會漲的原因肯定是相信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一般都是“總量有限,越來越少,越來越貴”。
相比於去中心化、匿名隱私、無人可限制、算力保障、低手續費等等比特幣能講的一堆優勢,“能漲”這個故事顯然更深入人心。
而“能漲”這個故事事實上有兩個入口,一個入口叫“需求增長”,一個入口叫“越來越少”。
“需求增長”這個入口我們經常聊到了,不論是當年的塞普勒斯“存款收稅”危機,還是後來的印度“廢鈔事件”,或是“Wannacry”病毒,或是最近的中東局勢危機等等,都是這個世界上本來不覺得比特幣是剛需的人群,突然就發現沒比特幣不行了,或是不斷髮生貨幣危機的地方發現自己的法幣既然不斷“瀑布”,那不如就拿著比特幣好了。這些都是我們認為的這個故事的一個入口,就是這個世界不斷增長而從來不會停下的“對比特幣的需求”。
“越來越少”這個入口其實就是針對挖礦的,因為越來越少這個故事入口有個前置條件叫“持有的人都不願意賣”,所以總量有限,越挖越少,市場挖出來的幣越來越少買的人越來越多,可不就是--“能漲”嗎?
寫到這兒我才發現人們相信一個故事這個說法是從《人類簡史》那兒聽來的,人類簡史說故事是人們發展到今天,並且也是未來我們對抗人工智慧最強大的能力。
雖然對於這本一度封神的書我並不是很認可裡邊的邏輯,但是“故事”這個說法還是很有意思的。我也傾向於人們的投資決策也都是相信一個故事,比如你屯茅臺買茅臺股票是相信白酒之王的故事;你買新能源車的股票是因為你相信了新能源車遲早能取代汽油車的故事;你投資房地產是相信經濟增長貨幣放水或者單純相信“房價永遠漲”這麼個故事,等等等等。
總之,你投資的決策因素都是講一個故事,故事的結局是你能賺錢,故事的過程就是“為什麼你能賺錢”。而這個故事到了比特幣這裡,就是剛才說的,比特幣最核心的故事:
再不買就買不著了。
引發人們的踏空焦慮,不計成本衝昏腦袋地往裡衝,就是牛市的開端。而這麼平平淡淡的“緩慢過程”顯然不行,所以比特幣的故事有個重要的副本,那就是--減半。
就像每四年會有一個世界盃來喚醒你體內沉睡的足球基因,讓一大群甚至都不懂足球規則的人們在那十幾天裡像個最狂熱的球迷,狂歡、吶喊、尖叫,通宵達旦地和夥伴們徹夜狂歡,這其中也包括了我這麼一個“偽球迷”。
世界盃最大的意義就是讓很多人感受到足球的魅力,然後在世界盃之後繼續關注,成為一個真正的球迷。其實這和每4年比特幣減半之後的狂歡一樣,為什麼減半之後會漲?其實就是這個故事的一個副本,就像世界盃是足球行業的副本一樣,其實所有反對比特幣的和不知道比特幣的人們,都會在比特幣的價格不斷上漲之後進場,成為一個比特幣的投資者。儘管和世界盃過後大部分偽球迷都會消失只會留下不多的一部分成為真正的球迷一樣,比特幣每次價格暴漲之後的暴跌都會讓“偽信仰者”咒罵著離開幣圈,但是還是會沉澱下來不少真正的投資者。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減半之後的牛市結束之後的價格總是高於上一輪減半之後的價格一樣,信仰者越來越多了。
只有兩百天左右了,這次的減半可能是目前幣圈的人們經歷的第一次減半,其實關於減半的資料和分析都是表面上的利好,真正的利好就是再向全世界“推送”一次這個故事:
再不買就買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