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掉進池子,原來我們一直在“裸奔”
作者| 雪穗
運營|Luo
出品|星傳媒
今年行情很“南”,南到為了“出圈”,連銀行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下面請看中國銀行最新“營銷”文案:
想體驗欠銀行錢的快感嘛,來中行玩原油寶,不保底,還有機會穿倉哦,親。
4月21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出現歷史負值結算價-37.63美元/桶,中行原油寶使用者不僅虧光全部本金,由於系統未觸發預警機制及時平倉,反而還倒欠中行鉅額資金。
緊接著,原油寶維權群拉起來了,只不過,這次物件不是專案方,也不是交易所,而是代表“信任”的銀行。
當日,單微博平臺中國銀行討論話題10餘條,網友評論次數10萬+,事件瀏覽量超千萬。
為出圈,銀行玩起“蘿蔔蹲”
事情沒過幾天,銀行玩起了蘿蔔蹲的遊戲,中行“蹲”中行“蹲”,中行“蹲”完中信蹲。
5月6日,脫口秀藝人池子暴出,自己與簽約公司笑果文化勞務糾紛中,中信銀行以配合大客戶為由,擅自調取了自己個人賬戶交易明細,訊息一出,一片譁然,中信順利躺槍了。
根據相關法律條款規定,未經當事人同意或相關執法機關授權,擅自洩露他人隱私,須承擔民事責任。
事件至此,我們所看到的,中信銀行微博致歉,支行行長被撤職。但對於這一處理結果,似乎並不能被後浪青年所接受,紛紛“請教”如何才能當中行大客戶,只想看看馬雲的流水。
銀行理財鉅額欠款、隨意洩露使用者隱私......銀行公信力接二連三被打臉,這些冰山一角,還只是我們所看到的。
而此次中信銀行能夠公開道歉,和受害人池子公眾人物身份有直接的關係,試想一下,換作普通人,如何撬動公眾的力量、法律的手段去維權,還有多少不為人知類似的事件,想想就不寒而慄。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資訊非首次。
早在2018年9月17日,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分行因未經儲戶同意,擅自查詢儲戶信貸資訊,被人民銀行處以59萬元罰款,直接責任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移送同級公安機關追責處理。
調取個人資訊“情有可原”?
“業內普遍潛規則而已,只不過上了檯面,存在的,或許合理,但可能不合法”。銀行業內人士小王(化名)告訴我們。
對於國內大部分銀行來說,大客戶存款就是上帝。類似湖南某縣支行客戶經理,日均KPI存款要求就達到70萬人民幣,倘若任務完成不了,則會被調往更偏遠的地區。而對於一些經濟落後、以留守老人和兒童居多城市,日均70萬KPI並非易事。
而為了“活著”,就得出“奇招”。這樣一想,出現類似笑果文化這樣大客戶,無論對於底層員工和授權領導而言,都是衣食父母,故而,中信致歉信所說應大客戶要求配合調取,並非無稽之談。
而比這更嚴重的,是赤裸裸的明碼標價售賣個人資訊。
今年4月12日,根據網上爆料資訊顯示,銀行使用者個人資訊在外媒平臺公開叫價售賣,涉及中國農業銀行、上海銀行、中國興業銀行三家銀行機構,出售使用者資訊數量10萬至80萬不等。
根據所公開售賣的資訊顯示,銀行個人資訊詳細之至,類似裸奔,不僅有開戶姓名、年齡、籍貫等基本資訊外,還提供了銀行賬號、繫結手機號、家庭住址等資訊。
訊息一出,涉事各大銀行紛紛澄清,網路售賣儲戶資訊與該行真實客戶不匹配,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資訊,但此種說法真實性有待評估。
區塊鏈為什麼保護不了銀行安全
聊到這裡,有人就會想說了,這時候你是不是要推區塊鏈技術保護隱私啦。別說,一說到這,為什麼有種被打臉的趕腳。
雖然從2015年至今,已經多次傳出區塊鏈相關技術研發程序,但無論是TO B or C端能夠真正落地都是鳳毛麟角,大多數處於曇花一現的狀態,比如網易星球、招財貓等等,利用區塊鏈新型概念加持賺得一波流量後,也逐漸消亡殆盡。
同樣,在2018年10月,荷蘭國際銀行(ING Bank)也曾提出利用零知識證明機制,來解決銀行使用者隱私保護,但在過去的幾年內,並沒有聽到太多關於類似研發程序相關訊息。
偽概念?區塊鏈:我好“南”
要想理解區塊鏈落地為什麼這麼難,就要回到區塊鏈的本質研究。區塊鏈本質不是發幣,不是錢包,更不可能是IEO,而是一種全新非常底層密碼學技術。
比如90年代的網際網路,10年前的雲端計算,在那時看網購,雲端計算簡單就是天方夜譚(雖然文科生的我現在還是沒搞懂)也正是經歷將近30多年探索與研究,意識再教育的普及,才有今天的習以為常。
之所以現在落地很少,究其根本,底層公鏈技術還不夠完善,鏈上交易處理速度有限。
以比特幣為例,目前比特幣單個區塊大小上限為1M,約每產出一個區塊需要10分鐘,平均每一個比特幣交易大小約為250位元組,即0.25K。
因此每個區塊的交易數量 = 1*1024*1024/250=4194.304,每秒能處理的交易量 = 4194/(10*60) = 6.99,所以比特幣系統每秒平均能打包交易約為7筆,而支付寶雲端計算雙十一處理速率6100萬次/秒。
從計算上來看,擴容迫在眉睫。
而如果僅僅簡單粗暴提高區塊大小(擴容),又會引發區塊傳播延遲速率提升,直接導致區塊極易形成分叉和計算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而目前擴容和交易速度受限也是技術攻克難關所在。
所以,這也是時至今日,即使是央行DCEP也是內測了許久,區塊鏈技術在銀行大範圍普及也不切實際,畢竟“好看的,好用的”,早就上交給了國家!
此次中信事件,暴露的不僅僅是銀行公信力缺失,更直接顯現了完全中心化管理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引發了大眾對現有金融管理機制的思考,和未來尋找類似區塊鏈管理機制的探索。
儘管眼前還有諸多問題需要攻堅,但哪一次重大變革,不是經歷坎坷,前路雖漫漫,未來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