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O大熱,交易所上演絕地求生,交易即挖礦歷史重演!

買賣虛擬貨幣

不出所料,TOP開盤也實現了暴漲。

26日晚,各路老闆包下整個網咖,僱傭臨時工搶TOP;就連路邊的外賣小哥都停下了送餐車,冒著被投訴的風險,開啟電腦搶TOP……

大家都說,TOP很火。3月 26日的第一輪搶購價格為$0.00177,開盤暴漲27.7倍,價格達到0.049美金。

實際上,火的不是TOP,是IEO太火了!事到如今,似乎不管是哪個一線交易所,也不管它要上線哪個專案,只要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基本上都能實現暴漲,難道不是嗎?

TOP暴漲是因為優質?不,是IEO

筆者找到了Huobi Prime一個工作人員,略微瞭解一下Prime的上幣規則後,丟擲一個問題:“TOP為什麼可以漲到27倍這麼多?”

這位火幣的朋友從TOP Network擁有海量使用者到先進的技術層面,再到專案的真實可靠性通通論述了一遍,來證明該專案是一個優質專案。誠然,TOP Network是一個還不錯的優質專案,這一點我毫不懷疑,但是這只是一個基礎條件。筆者思考了一下,能讓TOP上漲27倍的決定性條件還是現在風靡幣圈的IEO。

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如果現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IEO,TOP現在在交易所上幣還能上漲27倍嗎?沒人敢保證,恐怕相信其能上漲5倍的人都不多!

時事造就英雄,同樣造就加密貨幣。2017年牛市期間,1CO橫行,反正發幣就能賺,沒人關心專案質量和專案進度,到了2018年,跑路的跑路,歸零的歸零。2018年,交易即挖礦橫掃幣圈,所有交易所都推出平臺幣,其價格隨著交易即挖礦瘋漲,聲勢浩大最後卻悄然落幕。2019年,IEO來了,在還不知道結局如何之前,大家都覺得跟上這個趨勢就對了……

IEO是第二次“交易即挖礦”?

提到交易即挖礦,大家對這件去年幣圈最火爆的事件並不陌生,不妨拿交易即挖礦和IEO做一個對比,我們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1、兩個模式都是由交易所發起的,所有的交易所都是主要參與者;

2、兩種模式都在當時掀起了極高的熱度和流量,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入場;

3、兩種模式都會讓平臺幣價格暴漲(或者新幣種價格上漲),有很大可能導致幣價虛高的情況(即幣價明顯高於實際價值),先參與者受益,後參與者接盤;

4、引起交易所之間十分激烈的競爭,儘管一線交易所格局並未發生重大變化。

交易即挖礦不過是一次新人交易所的博弈,還未出現結果(真正改變交易所格局),因為FT的價格虛高等各種原因,最終崩盤。IEO同樣也是交易所間的競爭,等待IEO的會不會是相同的結果呢?

Huobi Prime的朋友贊同了我的觀點,認為各大交易所新上線的各種上幣手段的確是在相互競爭(當然他同時提醒我Prime並不是IEO,而是火幣的“優選上幣通道”)。

實際上,IEO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交易所之間的競爭。

具體要從去年冬天說起。去年冬天自火幣開通合約交易以後,其平臺人氣不斷上升。非小號資料顯示,火幣全球站全站成交額已經遠超幣安,成為交易所榜單第一。

而原本的處在第一這個位置上的幣安交易所,既沒有槓桿也沒有合約,在市場逐漸被火幣蠶食的情況下,在熊市之中重新推出了Launch pad,希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開啟“IEO”模式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首發專案BTT,暴漲10倍,成功幫助幣安吸引了大量的人氣和使用者,BNB也一直保持著上漲的勢頭。

然而火幣和Okex迅速出手,相繼開通自家的上幣通道,Huobi Prime的首發專案TOP Network也實現了暴漲……

其實IEO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玩法,幣安在去年就已經開啟了Launch pad,但是並沒有現在火熱。IEO的重新興起或許是因為久經熊市的市場有這樣的需求,但是其火爆一定是因為交易所之間的競爭。

IEO的結局是一地雞毛?

IEO火爆過後一定會像交易即挖礦一樣面臨落幕。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優質專案的數量是有限的。當優質專案上得差不多的時候,一線交易所大概率不會為了“IEO”而上線質量相差很多的專案,因此交易所之間關於“IEO”的競爭是有限度的。一旦專案很難上新,IEO模式自然就會被迫停止。

另一方面,因為IEO的熱度,導致無論是Launch pad還是Prime上線的專案價格都出現了暴漲,最後甚至價格虛高,後面高位接盤的人會越來越少。如果這些專案的幣價出現崩潰,投資者就會一鬨而散。因此IEO模式是存在這樣的風險的,這也是IEO最有可能的結局。

誠然,IEO如同去年的交易即挖礦一樣,具有不可持續性,等待它的只有落幕。但是卻並非只剩下一地雞毛,IEO過後,最大的受益者是一線交易所。

隨著IEO的火爆,一線交易流量增加、使用者數量增加、平臺幣價格上漲、市場佔有率提升等等利好,同時也將加速二三線交易所的減少和死亡。

Huobi Prime工作人員表示,隨著“IEO”的進行,可能一線交易所會更強,小交易所將逐漸死亡或者被淘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裡,市場上“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規則體現得淋漓盡致。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