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之爭】中本聰的失誤,比特幣的分裂

買賣虛擬貨幣

中本聰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當年的一個決定,會給比特幣生態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

擴容引發爭議,比特幣核心開發組分裂,香港和紐約共識達成但最終流產,BCH分叉成功、IFO亂象橫行,眾多分叉幣湧現……

短短兩年時間,信仰者眼中堅不可摧的比特幣就被分叉鑿開了無數的口子。分叉也從最開始被認為的“危險事物”變得稀鬆平常,很多人的信仰因此破裂,也有很多人表示認知得以升級。

直至今日,關於分叉幣仍有諸多爭議和硝煙。

當我們回顧這段近在眼前的歷史時,我們到底在回顧什麼?

中本聰的“失誤”

一切都源於比特幣1M大小的區塊設計,如果不是這樣,故事可能是另外一個版本。

事實上最開始,比特幣區塊大小是32M,至於為什麼是這個數字,據說,是因為區塊傳輸的部分程式碼是中本聰從別處抄來的,32M是自帶上限。

對於當時的比特幣網路而言,一個塊最多也就1-2KB的交易,32M的大小即使放在今天也綽綽有餘,在當時的情況下實在太過於浪費。而且32M的大區塊也有一定的風險,容易導致駭客的“粉塵攻擊”(故意用大量密集的小額交易干擾正常的交易)。

所以,最終中本聰將1M設定為比特幣區塊的上限。但中本聰當時肯定料想不到,這麼一個小小的變動如同蝴蝶煽動翅膀一樣,帶來比特幣社羣的巨大的衝突和分野,最終導致比特幣的分叉以及IFO亂象的產生。

比特幣擴容之爭

早在2010年,就有人發帖提出將區塊擴容到7.1M的建議,但中本聰以“我們可以等以後需要的時候再改”進行了回絕。在之後的兩年裡擴容之事再無人提及。

2013年,歐洲國家塞普勒斯發生經濟危機,人們為了進行經濟避險買入比特幣,這一事件導致比特幣短短几天從30美元飆升至266美元,達到當時的歷史最高點。

與此同時關於區塊上限、硬分叉的話題又開始被提及,關於擴容的討論開始慢慢變多。

可以得知的是,擴容已經成為了比特幣社羣絕大多數人的共識,但在如何擴容的問題上,社羣一直存在爭議與分歧。

2010年,中本聰悄然隱退並將工作交給了Bitcoin Core(比特幣核心開發組),也就是幣圈老人常說的Core。

比特幣作為一個開源專案,自中本聰退出以後就都由比特幣核心開發組來進行核心程式碼的更新與維護。核心開發組也因此成為比特幣社羣最具話語權和威信的存在。

但核心開發組內部也並非風平浪靜。因為擴容問題Core分裂成了兩派:Bitcoin Core、Bitcoin Classic。

從Bitcoin Core分裂出來的Bitcoin Classic,其領導者Gavin Andresen是中本聰的接班人、核心開發組的首領,中本聰隱退後把程式碼提交等重要工作都交給了他。

Gavin Andresen主張未雨綢繆,在區塊打滿之前擴容。但Core內部多數人都不支援Gavin的想法。無奈之下,Gavin開始奔走甚至來到中國尋求礦工們的支援。

最終Bitcoin Classic得到了包括 AntPool 和 BW 礦池在內的50%以上算力的支援,並計劃在支援率達到75%的時候進行硬分叉升級到2M上限。

“關於擴容,當時社羣中的多數人希望透過協商達成共識,至少90%以上的支援率才能進行這種重大的決策。有75%的支援率就分叉的話,很容易導致比特幣分裂成兩部分,因為另外25%可能會分叉出另外一個鏈,這在當時是大家所懼怕的。” ChainVC合夥人劉昌用解釋道。

在“談分叉色變”的年代,Gavin Andresen和他的Bitcoin Classic理所當然地被認作是少數派、極端派。

Bitcoin Core則相對原教旨主義一些,他們認為去中心化是教義,1M的鐵律不能更改。後來Bitcoin Core內部又有人提出隔離見證(Segwit)這種“曲線救國”的“擴容”方案。透過隔離見證,可以實現在不擴大區塊的情況下,達到事實上的擴容。

總之,兩方的矛盾與分歧不可調和,且隱藏著巨大的分裂危機。

在比特幣生態當中,礦場、礦池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在礦池江湖上可以說首屈一指,是公認的比特幣算力的集中之地。沒有中國“礦業”的支援,不論是Bitcoin Core還是Bitcoin Classic,其擴容計劃都難以進行。

但是中國“礦業”也依賴於掌握核心程式碼的這群程式設計師,沒有他們,比特幣的發展就會遇到問題,“礦業”的飯碗也會因此打破。

這兩派都極力鼓吹自己,作為夾在中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中國“礦業”必須要做出選擇。

共識破壞與分裂產生

2016年,比特幣價格從年初的約2800元上漲至超過6800元,漲幅超100%,達到三年來的新高,總市值也達到150億美元。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猛增,關注度增高,使用者數和交易量的增大,網路擁堵的問題凸顯出來,現有的1M大小的區塊確實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擴容箭在弦上。

這一年,關於擴容方案有達成共識,但臺上的共識終被撕碎,最終導致無可挽回的分裂。

2016年2月,在香港的數碼港,中國“礦業”與Bitcoin Core達成共識。將在4月份釋出隔離見證,7月份將硬分叉程式碼開發完畢,如果能夠得到社羣的廣泛支援則進行硬分叉。

萊位元礦池的江卓爾表示:“Bitcoin Core將硬分叉到2MB納入Core的框架之中,作為交換,中國礦工也同意只執行Core,這是本次共識的最大成果。”

香港共識等於是在 Core 和 Classic 之間做出的折中之舉,旨在避免大家都懼怕的 Bitcoin Classic 75%硬分叉的出現。

然而,費心盡力的談判與達成的共識,以Bitcoin Core的拒不履行告終。

劉昌用稱:“Core團隊本意上就不想擴容,以吳忌寒為代表的大礦工這才真正發現,擴容在Core的主導下是不可能進行的。”

2016年10月,一個名為ViaBTC的新礦池出現,他們部署了Bitcoin Unlimited,呼籲使用 Bitcoin Unlimited 來擴容。此時的Bitcoin Classic因為領導者Gavin Andresen支援假中本聰弄得聲名狼藉,最終失去社羣的信任。

Bitcoin Unlimited的出現為比特幣的分叉或者分裂埋下了伏筆。

2017年5月23日。當時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50多家知名的區塊鏈企業齊聚紐約參加共識大會,並簽署了“紐約共識”,達成了Segwit2x 方案。據悉這場大會的參會者掌握共計83%的算力,這其中包括位元大陸以及ViaBTC。

但是,紐約共識如同香港共識一樣,臺上的共識最終被臺下的分裂打敗。

2017年7月17日, ViaBTC宣佈分叉比特幣,並將新生成的幣種命名為Bitcoin Cash(簡稱BCC,後更名為BCH)。與此同時ViaBTC在BCC礦池、雲挖礦合約以及交易所兌換等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

2017年8月1號,BCH區塊鏈成功與主鏈分離,爭議已久的分叉塵埃落定。

“沒有隔離見證(Segwit),擴容到了8MB,ViaBTC 完全背棄了紐約共識。”有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但在劉昌用看來,雖然很多人同意了Segwit2x 方案,但紐約共識本身就是一次貌合神離的妥協會議,“不管怎麼著,先擴到2M吧,這是當時很多人的心態”。

“吳忌寒一派希望透過妥協來爭取儘快擴容,而根本沒打算擴容的一派也簽署了協議,因為他們想推行Segwit,至於是否升級到2M他們並不在乎。”劉昌用稱。

江卓爾則認為BCH本質上是社羣不能達成一致的結果。

“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羣,既然不存在像ETH V神這樣可以決定方向的中心,那一旦出現像Core這樣,不願做任何妥協的一方,那麼分裂就是必然的事情。”

但在LBTC創始人點付大頭以及BTG創始人廖翔等人看來,分裂BTC產生BCH完全是吳忌寒和位元大陸維護自身礦霸利益的結果。

“關於擴容,確實存在分歧,但既然紐約共識已經達成,大家按照紐約共識來就行了,你吳忌寒為什麼又要違背紐約共識分叉BTC呢?”

分叉幣與IFO亂象

自分叉以來,BCH以及吳忌寒等人就成為眾矢之的。就當時比特幣的信徒的觀點來看,分叉無疑是對比特幣的攻擊、破壞和侮辱。

當時甚至有人喊出了“誰敢幹比特幣,我就幹誰”這樣充滿怒氣的口號。

但財富效應使得BCH的價格一路高漲,截止到目前BCH報價7254元人民幣,總市值達到1245億人民幣,全球第四,排名位於在BTC、ETH、XRP之後。

“在以前,分叉被認為是很嚴重甚至可怕的事情,但現在看來,結果並不壞,甚至在牛市的時候分叉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劉昌用稱。

BCH的出現究竟是放出了瓶子裡的惡魔,還是為比特幣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可以知道的是,BCH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分叉幣紛紛湧現。

“分叉是自由的,比特幣的發展本身也不依賴誰提供的合理性。”劉昌用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7年12月份,就出現了LBTC 、BTX 、UBTC、BTP、BCK、SBTC、BTW、BTG等數十種分叉幣。

連“比特幣首富”李笑來都參與其中,為SBTC和BCD站臺。

分叉幣在國內的湧現及氾濫,與七部委聯合叫停ICO也有著密切關係。

2017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叫停ICO,並將其定性為“非法集資”。透過ICO來斂財的門檻變高。而BCH的出現和金錢刺激,讓很多人看到了IFO(Initial Fork Offering即初次分叉發行)的可行性。

透過分叉進行預挖,IFO成為了在數字貨幣市場進行收割的一大法寶。

在江卓爾看來,絕大多數分叉幣都只是為了圈錢而發行。分叉幣唯一正當的產生方法,是社羣有分歧,經過爭吵博弈,不能達成一致,然後社羣分裂。

LBTC創始人點付大頭認為,一些分叉幣確實有圈錢的嫌疑,但就分叉而言,究其根本是因為比特幣缺少中心化的治理,當礦工、開發者、使用者之間產生分歧並且不能解決的時候就產生了分叉。

“LBTC作為分叉幣,目的是將記賬權和投票權進行分離,建立起101個節點,全員參與投票表決,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點付大頭這樣描述自己的分叉幣LBTC。

從擴容之爭,到BCH分叉比特幣,再到IFO橫行,短短兩年分叉就從“危險事物”變成了稀鬆平常之事,很多人的信仰因此破裂,也有很多人表示認知得到了升級。

關於分叉幣的未來如何,很多業內人士表示,絕大多數分叉幣會在近兩年走向消亡,留下來的才是金子。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