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買一個幣的時候,你知道這個幣的背後是什麼嗎?我相信挺多人都不知道的。
當“團隊在做事”這句話成了一種調侃和笑談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團隊是否在做事這件事情已經影響不了散戶們對一個專案的判斷了。
開發者不是神,不可能一天丟一個新鮮的利好出來。一般承諾一個功能之後,往往就是很長時間的開發。而如果在承諾的時候幣價就有大幅上升,市場有了強烈的預期之後,你再做事就很難受了。您瞧,EOS的Voice現在多少人都盯著呢?
基於區塊鏈的產品為什麼重要呢?我舉個栗子,我們買手機,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手機螢幕、處理器、攝像頭這些東西嗎?並不是的,是這臺手機能用微信。如果一臺手機設計的很棒,各項都很優秀,但是就是不能下載微信,你會去買嗎?顯然不會的。
而如果有一臺手機能滿足你上微信的需求,那這臺手機才是你會買的前提。所以區塊鏈生態要起來,要吸引人,就必須要有“殺手級應用”,來吸引人們參與到去中心化的世界中來。如果你做的東西還沒中心化的東西好,那你憑什麼吸引人呢?
那麼種種這些,靠的是誰?是你我他這些投資人嗎?當然不是,靠的是那些寫程式碼的開發者們。當然,除了這些,公鏈系統本身的發展和穩定、更新迭代,也是需要足夠的開發者的保障的。
所以一個加密貨幣專案上,有多少開發者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這也是我看到一份來自ELECTRIC CAPITAL的報告的時候想要分享給大家的原因,以下圖表均來源於這份報告。
我們經常說比特幣系統很穩定並且在健康發展,這背後最主要的當然是算力的保護,但是還有月活超過100位的頂級開發者的加持。
比特幣的開發者活躍度,從2014年開始,就一直很穩定:
那麼除了比特幣之外的加密貨幣專案,2019年相比於2018年,開發者活躍度有多少改變呢?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相比於2018年來講,開發者活躍度是在下降的(2019年截止上半年)。
另外報告裡面提到一個點是目前加密貨幣專案生態系統中,開發者“月活”超過40個的專案有19個(開發者活躍度其實能證明這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情況,畢竟公鏈只是一個系統,怎麼開發出面向使用者的產品,還得靠廣大開發者。)
其中報告顯示排名前十的是:以太坊、比特幣、EOS、ADA、門羅、恆星、Steem、波場、IOTA、COSMOS。
我們基本可以認為:至少這些專案是真的有人在做事的。
當然,是否在做事並不能作為投資的標準,只能給已經持有的人一個很不錯的交待:我們的確在努力完成我們承諾過的事情。但是努力與否與價格是否上漲從來都沒有關係。
其實價格上漲和什麼有關係大家都不知道,就是玄學。相信我,要真有人知道也不會告訴你的,就像你如果知道有一個地方每天可以在那裡撿到錢,你會告訴別人讓別人跟你一起去撿嗎?肯定不會的。
整體來講,區塊鏈開發生態是在蓬勃發展的,得力於2017-2018年的暴漲,儘管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個很難的寒冬,但是整體的程式碼提交數量(可以理解成開發速度)還是保持在一個相對高的位置。這保證了區塊鏈行業技術發展不會停滯,還在不斷往前,
最後,報告預測如果按照過去四年和過去四年一樣的發展速度的話,那麼開發者的情況會是這樣的:
這個行業真正的前進動力是來自整個世界各行各業的FOMO情緒,每次因為FOMO情緒帶來的大牛市,都能把比特幣的市值推高一百倍,而隨之而來的也是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的迅猛發展。比如2012前甚至都不算有這個行業,2013之後就算是有這個行業了,但是還是比較早期,不成熟。而在2017年的大牛市之後,你會發現今天整個行業已經成熟了非常多了。
比特幣有了合規的期貨交易平臺,有現貨交割的合約平臺,馬上也會有合規的期權平臺。金融衍生品繁榮的背後是比特幣在全世界大多數地方的法幣合規降低了絕大多數的風險。可以說,現在除了我國,沒有哪一國能因為某個監管帶來比特幣的巨大利空。而加密貨幣也有了成熟的投資機構,整個區塊鏈的技術發展也從空白走到有了些成果。
整體來講,行業還是非常早期的。比特幣已經開始成熟了,作為一個資產/通貨/大宗商品來講,估計下一輪牛市之後,比特幣在傳統金融面前的地位和貴金屬就差不多了。但是要取代黃金可能還需要2-3輪。而整體加密貨幣,或者說基於區塊鏈的這些去中心化的嘗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這一切,當然也靠你我他本著賺錢的目的去投機,但最主要的還是開發者們本著賺錢的目的去開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