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夫說,“風起了,接著颱風來襲。每個企業都會面臨風浪,但是10倍速力量是能夠改變企業基本要素的變化”當時,格魯夫說的是網際網路,放在今天的區塊鏈一點都不為過,甚至是100倍速,1000倍速。(1996年安迪格魯夫《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全世界都在忙著理解區塊鏈,不管是地鐵大媽,還是企業老大,都害怕錯過一個時代,都在揣測,區塊鏈到底是維生素還是毒藥?
以太坊的創始人“V神”在序言中寫道:這個時代可以叫做“加密2.0的新經濟時代”。去中心化的思想過去30多年,在不同的系統中嘗試,從電子現金到投票再到檔案傳輸,但是進展緩慢,直到區塊鏈的出現,或者具體的說,2009年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所代表的去中心化賬簿,給去中心化思想帶來了跨越式的發展。密碼學家、數學家和程式設計師的努力,促進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同時,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對主流金融的不信任,2013年斯諾登事件,揭示出美國政府在公眾隱私領域的干涉,都促進了大眾對“去中心化”思想的需求。“V神”把區塊鏈,以及一系列能夠建立共識的技術系統,叫做“加密2.0”的科技。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路,可以減少對單一伺服器的依賴,密碼公鑰帶來了可移動使用者的身份確認問題,還有先進的數學工具,包括環簽名、動態加密和零知識驗證,保護了使用者的隱私權,使用者可以放心地將資料公開儲存。
20世紀50年代,IT行業的發展出現新的語言:大型主機、資料庫、作業系統、程式語言等。
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新詞彙:瀏覽器、部落格、Java、Http、Html等。
21世紀10年代,區塊鏈的出現帶來新名詞:共識演算法、智慧合約、分散式賬本、電子錢包、交易區塊等。
不同的詞彙,構成我們的區塊鏈的知識鏈。網際網路可以帶來搜尋隨時隨地的資訊,區塊鏈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確認記錄、身份、權利、合約、工作量等,將來所有東西都會有數字化的所有權證明。
如果用一句話解釋區塊鏈買那就是:不可篡改、永久儲存交易記錄的科技。區塊鏈釋放了中心化機構的信用,指引信用越過了這些控制點。
區塊鏈不僅僅是分散式的賬本,信用應該是免費的,不被徵稅,也不被任何力量控制。透過技術的力量,可以實現點對點的關係,信用可以被編碼,可以被加密的技術實現其確定性。
過去的信用需要中心化的機構來實現,這些機構需要收取管理費用,現在,區塊鏈則透過密碼證據,由可信任的計算機組成的網路來提供安全性。過去有中介控制的信用,必然伴隨著摩擦,現在,區塊鏈可以提供無摩擦的信用,摩擦力越小,信用就會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移動,逐漸向網路的邊界流動,更加的去中心化。
有人說,區塊鏈是一種信仰。
在16世紀的天主教堂和歐洲各國政府合謀,控制印刷術,控制知識的傳播,這些機構透過發行執照來監督印刷,但是後來隨著印刷的爆發性增長,大大促進知識的流動而被廣泛應用下去。印刷知識內容是一件非法的事情,這在今天不可想象。今天,中心化的信用機構,就好像中世紀的衛道者。正如,中世紀的機構不得不放棄對印刷的控制一樣,信用功能也被區塊鏈從外部的界限中解放了出來。這是作者從歷史中看到的對未來的信心。
區塊鏈除了技術上的功能,還有更深層的哲學、文化、思想的內涵,也許你不懂它背後的運作路徑,但是它能讓你使用的其他產品變為可能。就像,你不懂上網的技術路徑,但是你會利用上網帶來的各種可能性。理解區塊鏈的知識,比理解它的應用更簡單。就像駕校的教練,能教你開車,但並不能預言你會把車開到哪裡。當然,在上車之前,我們要先學習基本的路考知識。
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伯納斯李,在1990年創辦第一個WWW網頁的時候寫道:一旦我們透過全球資訊網連線資訊,我們就可以透過它來發現事實、創立想法、買賣物品、建立關係,而這一切都是透過在過往時代不可想象的速度和規模來實現的。他還預言了搜尋、出版、電商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在今天都已經實現了。
中本聰在2008年發表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發明的基礎,關鍵點就是:點對點電子交易、不需要金融機構、加密證據而不是中心化的信用;信用存在於網路,而不是某個中心機構。
從技術上看,區塊鏈是公開的分散式賬本;
從商業上看,區塊鏈能夠實現個體之間價值轉移的交易網路;
從法律上看,區塊鏈不需要中介的交易驗證系統。
網際網路使用者佔全球人口數,1995年不到1%,2005年突破十億,2016年佔全球人口的47%。
行動電話使用者,2002年超過固定電話使用者,2013年超過全球人口數。
全球網站總數,2016年穩定在10億左右。
這些使用者作為基礎,給區塊鏈帶來的優勢在於:不需要尋找新的原子化的使用者,可以直接從網際網路使用者、移動手機使用者、網站擁有者,以及任何能從相互連線中得益並且智慧化的東西,它不再需要苦苦尋找使用者,只需要充分連線上面四種使用者就幾乎連線全球了。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區塊鏈是下一代網際網路。也就是說,區塊鏈離不開網際網路建立的使用者連線的基礎,而且能夠解決網際網路不能解決的信任的問題。現在的區塊鏈大多隻能看到技術價值,商業應用還有點遠,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就像網路技術是分層的一樣,區塊鏈技術也是分層的。第一層是去中心化的分散式的賬本,第二層是通證token系統。二者結合,才能真正在商業應用中落地。
從2009年到2013年,比特幣花了3年的時間才讓大眾熟知;從2015年到2018年,區塊鏈才漸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就好像網際網路1983年出現後,全球資訊網花了7年時間才登場,全球資訊網商業化之後,大多數公司也花了3年時間(1994到1997)才完全認識到它的潛力。
區塊鏈的應用,不僅可以和網際網路結合,而且還可以基於原生的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包含了博弈論、密碼學、軟體學等學科。
博弈論當中的“拜占庭將軍”問題,是少數不忠誠將軍存在,會阻礙計劃的進行,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必須建立一個對投入資訊生產的工作進行驗證的過程來實現,同時對訪問未篡改資訊的要求實行限時,來確保真實性。這是拜占庭容錯演算法的應用,只要信任網路,就可以對其真實性抱有信心。
密碼學知識是雜湊演算法、金鑰和數字簽名。雜湊是一個數字指紋,能夠在不需要被真正看到的情況下,驗證某些資訊是否被篡改過。金鑰包括公鑰和私鑰,相當於一道門有兩把鑰匙,公鑰用來加密資訊,私鑰用來解碼,也就是說公開可見,但需要私人驗證,就像你的家庭地址,大家都知道,但是進你家的門,需要私人鑰匙,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數字簽名用來證明資訊的真實性數學工具。
密碼學發展歷史悠久,但是軟體工程將密碼學和博弈論結合起來,構建了區塊鏈的總體架構,在這個架構中,壓倒性的數學上的確定性,大大降低了可見的不確定性。
當你在銀行開戶,把錢存在銀行的時候,你是信任銀行這個中心化的機構的,你給了銀行完全的信任,銀行才給你明確的出入權。而在區塊鏈上,一個使用者可以透過一個特定的錢包,向另一個使用者進行支付,區塊鏈網路負責稽覈、驗證,完成轉移,在10分鐘內就可以做到,無論是否有加密貨幣交易做中介。
1994年來網際網路帶來的關鍵變革:個人通訊、自出版、電子商務、社交網站。從圖表可以看出,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能夠取代任何一個網路應用,點對點協議基礎上的新的應用版本的挑戰。
網際網路可以是:開發平臺,交易平臺,媒體,市場。
區塊鏈的特徵可以是:加密貨幣、計算的基礎設施、交易平臺、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分散式會計賬簿、開發平臺、開源軟體、金融服務市場、點對點網路、信用服務層。重點說說其中三個。
加密貨幣:當它對那些成功驗證了一筆交易的礦工進行補償的時候,它扮演了一種生產的角色;當它成為智慧合約的執行費或者等價於交易費用時,它又扮演了一種消費的角色。
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區塊鏈粉碎了傳統的資料庫,程式設計師們必須做好重寫一切程式的準備。在區塊鏈這個空間中,你可以半公開的儲存資料,任何人都可以驗證你是否儲存了某個資訊,因為容器上有你的簽名,但是隻有你自己知道容器裡到底是什麼資訊,因為只有你才安全擁有資訊對應的私鑰。
開源軟體:以比特幣為例,從最初中本聰發明之後,一直有個叫做“核心開發者”的團隊在維護它,並且持續進行改進。利用比特幣協議的穩健型,成千上萬的獨立開發者也圍繞他們做些輔助的應用和服務。
在幣鏈圈,人們常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其實,在具體應用中也是,認知上的貧窮,更是大大限制了人們對區塊鏈應用的想象力。
2.區塊鏈式的信用是如何滲透的?
達成共識是區塊鏈運作的核心,去中心化的方式達成共識,就打破了過去中心化的方式。去中心化的分佈方式,將權力和信用轉移到分散的網路,授權網路中的節點,連續有序地將交易記錄在公共的“區塊”上,並且建立唯一的“鏈”。
當我們說信用時,我們說些什麼?
你可能會想到:一個有信用的人,一個守信的民族等。這裡講的是情感、精神上的信用,而在商業交易中的信用,一般包括:依賴性、可預測性、信心、事實、擔保、信用憑證、確信等。比如,銀行不會竊取我們的存款,政府不會徵稅了不提供公共服務,至少95%的情況下,這些機構是不會出現濫用信用的情況的。但不是100%,因為留下的5%的情況可能是信用被濫用,比如銀行推遲結清我們的支票,政府浪費稅金等。區塊鏈的出現,能讓95%的情況更多透明,5%糟糕的情況將會被消除,降低整體的信用成本和信用風險。
區塊鏈上的信用,有一個名詞叫做:去中心化的信用。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相信去中介化的信用是有未來的,那麼,首先要明白一點,區塊鏈不是一個對信用去中介化的工具,而是對信用的再中介化。過去依靠一箇中心,現在可能是多元化的,聚合起來威力無窮的授予信用的個體。不像中心化的信用使我們疏遠,而是分散式的信用將我們聚合在一起。
我們已經完善了“網路邏輯”,你將電腦聯網就可以工作,你進入車中,透過藍芽就可以連線你的智慧手機。接下來需要完善的就是“信用邏輯”,信用將在軟體和硬體當中,透過連線授權給產品和服務,從而相互影響。被信任的系統可以自動完成操作,大大提高了很多事物的智慧程度。
舉個例子。Airbnb是如何讓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它的設計在於,首先透過共享身份和聲譽的細節,airbnb的房主和房客會分享自己的身份資訊,社交網路資訊等,增加彼此的信任度,能在適當的地方鎖定點對點交易。Airbnb是為了人類的信用成分而設計的,區塊鏈則是為了交易信用這一併行要素而設計的。如果區塊鏈能提供一種可靠的信用機制,那麼,人們就不需要去尋找其他的方式來構建信用了,這樣,不僅是在Airbnb,在很多其他平臺都是可以應用起來的。
區塊鏈的特長在於能證明事情是否發生。這個證明的金字塔,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1、共識中的證明。一般是工作量證明或權益證明。
2、服務性的證明。一般是鑑定身份或者所有權。
3、服務中的證明。一般是土地註冊或者婚姻登記。
從1到3,證明的等級越來越商業,從3到1,證明越來越依賴技術。
區塊鏈能實現什麼?
區塊鏈提供的價值,可以用ATOMIC這個單詞來應用:Assets資產、Trust信任、Ownership所有權、Money貨幣、Identity身份、Contracts協議。也就是說,區塊鏈可以提供:
可程式設計的資產。也就是數字化資產,能在區塊鏈網路上被創造、被管理、被轉移,而不用忍受現實中介的延時。
可程式設計的信任。信任是基於網路的邏輯規則,而不是一箇中心化資料庫的授權。
可程式設計的所有權。利用檔案的額時間戳表示所有權,像加密一樣安全可靠。
可程式設計的貨幣。透過區塊鏈的黑匣子實現驗證,信任成分是交易中的一部分,所以最終結果是自我清算交易。
可程式設計的身份。透過加密技術實現隱私保護,透過建立信任實現透明度。
可程式設計的協議。區塊鏈由幾個分散的電腦資源組成,這樣的網路比中心控制的基礎結構更優彈性。
區塊鏈這種分散式儲存資料的安全性,來自於加密技術,私鑰公鑰的應用,使得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擁有私人資料,而中心資料庫將更少地遭受資料丟失,因為它只儲存一部分,包括加密資訊和分配遍佈網路的儲存位置的程式碼指標,而不是全部。所以,駭客很難一下子攻擊到整個資料庫。
在1994年,網路出現時還是新鮮事物,直到1998年,我們才看到有網站的企業名單記錄,大多數公司需要3-5年才能接受網站。很多早期的網站都特別像小冊子的清單,只有亞馬遜等少量的公司,在網際網路上開展業務。
區塊鏈,將會成為新的網站。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每個公司都會擁有或參與各種各樣的區塊鏈,無論它是公有的、私有的還是聯盟的。類似於網站的使用程序,公司可以找到自身落地區塊鏈的業務。
過去,你建立了一個網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能釋出什麼資訊。現在,你要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先問一問,有哪些可以實現點對點價值交換服務的。當中本聰2009年放出第一個比特幣區塊鏈程式碼時,它只由兩臺電腦和一個代幣組成,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它是一個不斷自主增長的網路,因為任何人都可以下載一個軟體程式,並且在聯網後成為可以執行相同程式碼的同一節點。這是公有鏈的特點。比特幣是第一個,以太坊是另一個。
除了公有鏈,還有私有鏈,它們有更特殊的用途,造價更昂貴,成本是少數所有者承擔,另外還有特殊用途的公有鏈的出現。比如,承諾完全隱私性的Zcash 。隨著公有鏈,私有鏈,以及擁有特殊目的的區塊鏈的增長,世界將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來源:區塊鏈逍遙子
更多區塊鏈數字貨幣資訊:http://www.qukuaiwang.com.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