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於加密行業來說,特別是對於Libra來說,當屬多事之秋。
現在的Libra,不僅面臨著各國的嚴厲監管,而且還遭遇著曾允諾並肩戰鬥夥伴的“臨陣脫逃”的尷尬局面。
自10月4日,支付巨頭Paypal正式宣佈退出Libra,在巨頭之一打響了離場的第一槍後,Libra“林子”裡的驚弓之鳥不在少數。
之後的不久,四大支付巨頭萬事達卡、Visa、Stripe、Mercado Pago和美國電商巨頭eBay均宣佈,退出Facebook加密貨幣Libra的管理組織Libra協會。
至此,白皮書上宣言的28個成員國已變成22家。
圖:更新後的Libra成員(22家)
為什麼這些組織機構會在這個時間段選擇“集體退群”?這和10月14日Libra協會會議脫不了干係。
而這剩下的22名成員將於10月14日在日內瓦舉行舉行第一次Libra理事會會議,即日將正式簽署協議明確各自職責。
儘管外界議論紛紛,Facebook負責Libra專案的高管戴維·馬庫斯(David Marcus)10月11日還是在推特上寫道:
“我希望外界不要將Libra未來的命運與這次幾家公司的退出相聯絡。當然,這在短期內對Libra的發展來說並不是什麼好訊息,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一種解放。請繼續關注,很快會有(關於Libra的)更多內容。”
美國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副主席 Sherrod brow就部分合作夥伴從Lira專案中撤出時則表示歡迎:
“大型支付公司避免讓Facebook的私有全球貨幣合法化的舉動很明智。Facebook太大、太強,它壟斷我們的經濟基礎設施是不合理的。我相信其他人會看到避免這種考慮不周的做法是明智的。”
這恰恰與美國方——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曾指出的拒絕Libra時的內涵一致:在解決嚴重的隱私、洗錢,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穩定性的問題之前,Libra專案將無法繼續運作。
為什麼偏偏會是 Libra會成為眾矢之的?
Libra或許過於典型。
拿最核心的反對力量——眾多國家的監管部門來說,他們或早已論下Libra的三宗罪:侵犯隱私、可能幫助洗錢和破壞金融穩定性。
這些“罪名”的“設定”被形容得理所當然。
第一宗罪"侵犯隱私"。
靠社交“起家”的Facebook早已有洩露隱私資料的“前科”。
僅在去年,Facebook就曾經出現過三次重大的洩露使用者隱私的事件。它還甚至曾被用於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支援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這令民主黨人和部分民眾深惡痛絕。
第二宗罪“幫助洗錢”。
幫助洗錢”或是所有加密貨幣的共通屬性。而作為立志“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的Libra更能幫助更大額度的洗錢交易。
在僅靠“獨立的Libra協會治理”的情況下,Libra顯然不能讓各國監管機構放心。
第三宗罪“破壞金融穩定性”。
“破壞金融穩定性”更多的是指各國的貨幣發行權或將遭到破壞。Libra企圖動貨幣發行權是各國政府眼中最不能容忍的“刺”。
從Libra本身來說,若其設定能完美的彌補法幣缺陷的規則倒還好,但可惜的是法幣沒解決的問題,Libra依舊沒解決,卻反而帶來一系列監管問題。
各國政府拒絕Libra的初衷其實很簡單。這就像是一個孩子即將要去做一件“合乎於理”的“偉大事件”,而他的家長髮現“這有點麻煩”,所以簡單粗暴地拒絕了這件事一樣。
Libra若想成為超主權的貨幣,如何將自身的“刺”卸掉,擁抱監管,Libra要走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