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如何解決信任問題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的賬本,資訊是互通的。在這種情況下,

一來運用密碼學對資料進行加密;

二來即便資料被篡改,會同步到所有賬本,所有變動也是公開可見的。

在鏈上預設一個智慧合約,程式碼是無情且高度機械化的,這就是信任的一個前提保證。

比方說,老闆作出承諾,小明好好幹,表現好明年工資給你漲一倍。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是“表現好”應該如何去定義;二是老闆的話是否可信。

假設小明受到鼓舞,在明年確實把業績做得很好。但老闆認為他並沒有真正達到他的預期,沒有為公司的業績增長帶來很大的幫助。老闆最終只給他漲了多一半的工資。

這說明這種口頭承諾是沒有強制性效應的。

但如果將這個承諾寫在區塊鏈的智慧合約上,把“表現好”這個概念明細化,具體是把業績做到什麼程度,或者是其他表現上要有什麼作為。

在這個基礎之上把這個規則寫成程式碼,並把承諾的相關資金提前存入。一旦達到預設的條件,智慧合約就能自動觸發。

這看似很美好,但整個環節仍然有問題會出現。比方說,先把錢存進去,並且整個執行期可能長達一年,老闆肯定不會這麼幹的。所以這個扣款的流程應該如何去設定。

再者,也正因為智慧合約是缺乏情感和感知能力的,如何將預設規則和現實情況繫結。這中間環節仍然缺少一個驗證,以及最終觸發啟動的按鈕

智慧合約最大的問題是,外部資訊與內部預設條件之間的觸發銜接,存在一定的障礙。外部資訊的真假,智慧合約本身不具備這種判斷能力。

在鏈上,所有資料都是真實的。比如某個地址有多少通證,哪個使用者有多少通證,這些資料都可以清清楚楚的展示出來。

但資訊在錄入的階段,如何保證被錄入的資料是基於真實情況的,而不是已經被篡改的。這個流程中間需要一個驗證中介,來確保錄入資訊的真實性。

所以,在這裡面可能仍然依賴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機構,這會導致中心化又不可避免。如果缺少這一環,所有節點上傳的資料,即便不可篡改、公開透明。從源頭開始,就可能已經是嚴重不符合事實的資訊了。

區塊鏈技術經常有兩個特性被提及,一個是去中心化,一個是匿名化。但這兩個特性與信任達成條件的本質是相違背的,所以想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最終還是得迴歸到中心化和權威性。而權威性,當然不可能是匿名化的,恰恰相反,是人盡皆知的。

區塊鏈技術最終想要大規模的運用,

第一要看這項落地需要用到區塊鏈特性的哪些方面,不同的技術特性才能滿足特定的需求

第二是,大部分場景都需要藉以額外的外界力量,無論是人、物、其他技術還是相關機構,來解決區塊鏈還無法解決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否則單靠它自身,是很難落地的。

比方說,在一些食品供應鏈中,透過物聯網的智慧終端,來做資訊採集,這可以保證食品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的資訊,也可以被錄入進來。

傳統的溯源手段,給加工完成的商品貼個標籤,打個二維碼就完事了,這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上的手段。

就好比餓了麼在瘋狂燒錢做推廣的前幾年,很多商家都接入了進來。而這些商家,很多其實就是從未經營過餐飲業的普通老百姓,租個地方,低價進一些冷凍處理的肉菜料理包。這些外賣的生產環境可能相當惡劣,商家很不講衛生,菜品質量也十分差。但經過各種包裝,最終呈現在買家面前的外賣,賣相看上去十分誘人可口。

這意味著,外表看上去的,無論是商品本身,還是所貼的這些標籤,是否真的與商品本質相符合,不是靠這些標籤化的處理就能保證的。

而物聯網技術,可以用各種前端感測器裝置進行監督,對相關資訊進行採集。在整個生產的過程,都更加透明和可信。

可以再舉一個案例。

在一個種植基地裡,用各種物聯網裝置,監控空氣、水質和土壤的資訊。再透過指紋、面部等識別機器,記錄人員的身份資訊,以及對應的操作環節。這些資訊會透過這些裝置全部自動記錄,而不是人為操控。

在更多的環節上,來對傳輸的資訊進行採集和驗證,最終可信度肯定是更高的。

當然,你會說這整個過程一定還會有作惡的空間,但區塊鏈和其他技術的配套運用,無非就是增加整個作惡的成本。最終,始終是有利於消費者和企業自身的。

整個過程會而更加去中心化,但也需要更多機構的加入。從生產商,到這種新形態的質量檢測機構,到流通環節涉及的機構,到最終的售賣商品的機構,需要每個環節的相互檢驗。

這時候政策把區塊鏈搬到檯面上更高的位置上來講,給到下面的各個政府機構有更強的監督和執行細則推出的權力,其實就是在加速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製造一個更加可以互信的生產關係和商品流通環境,降低技術規模化的成本。

這也僅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物聯網、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作用所在,除此之外,在數字金融等領域,區塊鏈也能有很大的應用場景。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