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公司公開嗆聲比特幣不是一次,兩次了,只要百度巴菲特+比特幣,可以輕鬆搜出這個股神DISS比特幣的各種訊息。
巴菲特不僅不看好比特幣,不投資比特幣,連白送的也不要。可以說是十分知行合一了。巴菲特如此抗拒比特幣,還要從他數十年確立的投資邏輯說起。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基本面派投資人,他的老師格雷厄姆為基本面派的鼻祖和代表人,而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投資邏輯,並且一以貫之。
基本面派代表人物格雷厄姆運用基本面分析系統,使用初衷並非用於判斷短期是否上漲,而是尋求最安全而且被低估的股票,等待價值迴歸,格雷厄姆用的是估值分析法。所以,估值分析法針對的不是短期的上漲,而是中期的價格向價值迴歸。
巴菲特不看估值,只看季度財務報表,對季度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和投資。相當於技術分析派中看季度K線進行分析。投資週期要足夠長,季度分析才能起作用。
巴菲特選股,幾乎都是選擇經營每天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中的優秀公司,銀行,醫藥,石油,飲料。這些股票的有幾個共同點:一是這些公司大都是傳統行業的公司,產品是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的;二是這個行業不會在短期內出現大規模的創新和新產品;三是選擇的公司需要有強大到難以動搖的消費者偏好優勢和品牌優勢。
這些優秀公司往往能穿越牛熊,保持良好的上漲趨勢。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投資策略的區別:
1、估值分析反應財務資料和股價之間的關係。財務分析只反應公司本身的經營狀況。
2、格雷厄姆有一套絕對估值模型的計算公式,巴菲特從來不用計算的方法衡量一隻股票的價格。
3、經營良好的公司股價一定會反應經營情況,週期越長,反應得越充分。在超長線投資策略下,估值分析可以淡化。巴菲特把分析的焦點放在公司上,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師,而不是行情分析師,也不是巨集觀經濟分析師。
對財務報表執著的巴菲特用很長時間才接受蘋果,並認為蘋果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之一。在此之前,基於上述投資理念,巴菲特不投資網路、電腦等高科技股票。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他不明白電腦、網路科技公司的情形,不理解他們的產品,理不清他們的生產程式。他還說,網路、電腦等科技行業日新月異,發展變化太快,令人無法預測其未來,難以看清10年後的情形。也許,現在看起來風光無限的科技公司10年後已經消失了。這對投資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並奉行超長期投資的巴菲特來說,是一個致命風險。
彼得.林奇說過:“如果一個投資人不能在30秒內說出他們的投資物件是從事怎樣的業務,那麼,他們的投資很難成功。”那麼對於巴菲特來說,科技股業務不夠簡單明白,發展又太快,所以他不投。不懂不投,也是投資的一項準則。
數字貨幣和網際網路公司相比,更不容易讓人明白。網際網路通常是以公司的形式存在,雖然變化很快,但至少有財報,有現金流,市盈率、淨利潤等這些通用指標。只是網際網路公司的股價更多取決於估值,所以高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往往高過傳統公司市盈率,人們更看重的是成長率,買的是它的未來。
數字貨幣沒有沒有現金流的概念,沒有季度財報,最多隻有根據區塊鏈技術,社群人數,使用人數,同型別專案對比等資料進行基本面估值分析,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很清晰的估值模型。
有些區塊鏈專案也會發布一些“類財報”的資訊,因為大部分專案都還沒有到實際落地,產生收益的階段,所以所謂的財報只能體現一些最基本的資訊。比如專案募集了多少枚BTC或ETH,這些BTC\ETH如何支出,專案研發用了多少,運營費用用了多少,團隊薪酬福利發放用了多少,還剩餘多少個。總體來說,和傳統的財表相比,十分粗糙隨意。
以財報為投資依據的巴菲特想必不能接受這樣極簡風的財報,一個不能讓人看懂且不嚴謹的經濟模型,除了是一個騙局,沒有更合理的解釋。所以,在他看來,區塊鏈技術是一個有用的技術,但比特幣實在沒有存在的心要,因為它根本沒有內在價值的支撐。
像巴菲特這樣的傳統投資家會使用傳統眼光去審視數字貨幣,並希望瞭解現金流在哪裡。事實上,加密貨幣“現金流”就在數字代幣裡,因為它根本沒有現金流的概念。整個專案經濟模型是以數字代幣作為媒介。
有人說,巴菲特已經老了,他不能瞭解新的投資邏輯,就象當初他不接受網際網路企業。可是,以網際網路起家的比爾·蓋茨也把加密貨幣比作是毒藥,認為比特幣不能保值,認可底層技術的同時否認比特幣的價值。
數字貨幣的支持者與懷疑者各執一詞,各有邏輯。在巴菲特代表的“老錢”和以孫宇晨為代表的“新錢”中,到底哪一方最終會勝出,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