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相信未來--2020世界區塊鏈大會·武漢”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開幕。大會由巴位元主辦,並得到了武漢市政府、江漢區政府、武漢市經信局、中國信通院等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援。
在下午的“助力數字經濟,共譜資料安全——區塊鏈大資料論壇” 上,PPIO 聯合創始人姚欣帶來題為《從大資料到邊緣計算淺談分散式儲存落地》的演講。他表示,今天我們要走向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我們要走向一個分散式的時代,為什麼呢?是因為資料在邊緣大量的產生,我們也需要把我們的計算和儲存放在邊緣,這樣才能適應資料處理越來越高速,越來越低延遲的需求。因此我們的架構在走向邊緣化和邊緣計算,這就為什麼說從大資料為什麼必然會導致一個邊緣計算時代的到來。儲存、計算、傳輸三位一體,一切的分散式儲存專案都是偽專案。
以下為姚欣演講全文:
今天我們論壇的主題是資料,我們似乎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但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大,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機會和風口,今天將帶來我的答案。
大資料有多大?從2020年到2025年,整個全球的資料,包括所有云上資料、企業資料、家庭資料、物聯網資料,到2025年達到175ZB,如果存到藍光DVD,可以繞地球222圈;如果這個資料存在雲盤上,以最好的5G寬頻千兆速率下載大概需要180億年,而宇宙大爆炸到現在才200多億年。這是目前的資料量,而且這個資料依然在以3倍、5倍、10倍的速度增長,未來會迎來宇宙量級的資料時代。
第二點,資料需要經歷產生、處理、銷燬的生命週期。我們的衣食住行、遊樂娛玩,所有一切的行為都在產生資料,從網路的架構角度來說,絕大多數資料產生在邊緣側,而儲存到雲上,即中心側。
這帶來一系列的挑戰,過去智慧手機儲存空間是16G(小米一代),而現在蘋果手機儲存最大可以到1TB。此外還有網盤儲存、未來的AR、VR、人臉隱私資料(被儲存並備份了至少十萬份在不同的機構、組織和平臺上)、還有一系列新的物聯網、大資料、車聯網等場景,我們正面臨著資料的爆發,特別是邊緣側的爆發。
資料在爆發過程中會帶來什麼影響和效益?資料研究機構、企業大家提出資料引力的概念,資料其實是所有IT基礎設施裡面最重的一塊,所有的應用服務圍繞著資料去運作、發行、服務。資料有兩個關鍵的特性,一是資料處理的速度,也叫吞吐速度,另一個是資料處理的時間或者傳輸的時間,叫做延遲。我們希望資料處理速度越來越快,頻寬越來越高,傳輸時間越來越短。這次5G的普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超低延時的網路,即可實現一毫秒的傳輸。計算和傳輸要跟著資料量的增長一起提升。
IBM被PC革了命,我們進入到了一個完全離散化的PC機的時代。雲端計算的出現讓所有人都連到雲上,跟全球其他人一起聯機。今天要走向一個去中心化、分散式的時代。因為資料在邊緣大量的產生,我們也需要把計算和儲存放在邊緣,這樣才能適應資料處理越來越高速、越來越低延遲的需求。架構在走向邊緣化和邊緣計算,大資料必然會導致邊緣計算時代的到來。
今天我們還處於雲時代的中後期,但是雲正在形成下一代架構。傳統的雲架構透過一些傳輸管道,比如家庭寬頻、企業寬頻、4G、5G來進行傳輸。而未來的雲會往下沉、會無孔不入,到達個人身邊,有人稱之為霧計算。霧計算時代的到來,會將算力、傳輸和儲存下移。今天的邊緣計算時代,我們要把更多雲的算力、資料中心、機房、IT設施放在離使用者最近的地方,這其實也是有利於下沉市場的,跟國家要推動的新基建方向是一致的。
如今困擾我們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落地問題。欣喜的是,近年的技術論壇開始走向商業。本人是P2P的信徒,當看到中本聰的論文,我認為這是P2P跟金融最好的結合,但過去人們對P2P及區塊鏈有誤解。如今,國家的新基建國策給了技術一個正名,我覺得所有從業人員也需要去考慮如何真正地落地,以什麼樣的路徑來落地。
我的三點思考:第一,一切的分散式儲存專案都是偽專案;第二,所有的應用和所有的區塊鏈專案如果不談商業場景與落地,都是偽專案;第三,存活下來。
前兩年,我們看到很多P2P和區塊鏈的專案,決定要採用這個方式創業,也做了技術架構、開發,後來發現商業落地才是真正的制約因素。在做了一番思考之後,我們選擇了商業路徑。我們的落地實踐看似簡單卻又實現了“使用者每一天都能用到”的目標,把邊緣側和端側的大量的機房和裝置雲化、合併化,用伺服器之間的P2P技術加上區塊鏈的方式來記賬,整合之後做零散的雲服務,提供給網際網路企業解決他們的成本、效率、速度、效能的問題。
舉一個與武漢有關的應用例子,今年封城時各家影片網站流量激增了3、4倍,伺服器需要擴容,但那時候實施擴容受到限制。我們嘗試做一個小MVP,透過微信群聯絡了網咖,與店主溝通,裝一套我們的系統,把網咖的電腦變成伺服器,給雲端計算企業提供雲服務,替代其商業機房。最後區域性地解決了部分需求,幫武漢人民解決了2月份最難熬時期的娛樂問題。從音影片切入,未來還會涉及智慧物聯網、邊緣大資料等場景。疫情的特殊情況驗證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把很多閒散的碎片化資源整合起來。
客觀而言,我們的實踐,技術是分散式的,而商業邏輯是中心化的。一個創業公司在2020年這樣的特殊年份活下來實屬不易,而我的心還是在向分散式世界去前進,不斷探索新商業模式、新應用。我們也許要經過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下一代計算和下一代場景的到來。在這之前先找一個既有的落地市場,不要在意模式、理念和技術是不是最先進,活著才是硬道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