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FI = 4 BTC?
YFI 作為 Yearn 的治理代幣,近期單價已經從零上漲至超過 BTC。而 Yearn 創始人 Andre Cronje,也被視為大神級別的人物。除了他頭頂上的光環,讓我們來看看更真實立體的他。一起來聽聽這個關於創造、困難、孤獨且鮮為人知的故事吧。
DeFi 社羣給 Andre Cronje 製作的搞怪耶穌 meme
職業早期
在進入加密貨幣領域之前,Andre 有著相當豐富的職業經歷。法學院畢業,自學計算機,職業生涯從程式設計師開始。從通訊技術到行動網路安全,從銀行支付到大資料,他都有涉足。在 Fintech(金融支付)領域徘徊三四年後,他開始覺得有些無聊了。
16 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關於分散式共識的專案,這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此後,他在加密媒體網站 CryptoBriefing 上分享了一些專案的 code review,供人們學習。但很快就發現,讀者們將他的 code review 當成投資建議用於 1C0 投機之中,令他十分難過。
Yearn.Finance
Andre 身邊的親朋好友對加密貨幣很感興趣,但他們又沒有經驗。於是大家都希望 Andre 能幫他們管理自己的資金。經歷了 19 年的動盪期,Andre 並不希望持有那些價格可能極具波動的加密貨幣,於是他把資產都轉移到 USDT、USDC、DAI 等穩定幣上,並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轉移資金,因為他想把大家的錢放在利息最高的地方。
作為一個愛折騰的人,Andre 很快意識到,他可以用智慧合約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使用者把資金放入流動性池,與智慧合約相結合,並利用它來對比不同借貸平臺的年化收益率,並以此為依據自動轉移資金。他一個人夜以繼日地寫程式碼,於是解決借貸收益最佳化的 yearn.finance 應運而生。使用者將穩定幣存入 yearn 協議,yearn 協議幫助使用者在 Compound、Aave、dYdX 等協議中進行調整,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yearn.finance APR
今年七月,yearn.finance 推出了其治理代幣 YFI。因為這個專案無預挖、無眾籌、無團隊獎勵,3 萬枚 YFI 全部分配給社羣挖礦,不少網友在推特上大呼這是 DeFi 界的 BTC。儘管 Andre 在推出 YFI 之初就表示「這是一種完全無價值的代幣」,但在二級市場,目前 YFI 的價格已經超越了比特幣。這相當於 Andre 憑藉一個人的團隊,在幾個月內創造了上億市值的專案。當前 YFI 持有者將 YFI 抵押在治理池,可以享受到 40% 的年化收益。要知道,華爾街最頂級的對沖基金,文藝復興基金,這 30 年費後年均收益是 39.1%。
在 Andre 和社羣的共同努力下,Yearn 也在演化,不久前 V2 yVault 上線,最近又推出了保險功能 yinsure.finance。同時 Andre 在 Medium 和播客裡也提到,Yearn 之後還可能繼續推出 ytrade、yswap 等專案,目前已經在研發的最後階段,做幾次迭代後,他將開放試用版本。
到這裡,故事似乎應該有一個完美的結局。獨立開發者,依靠在以太坊上開發智慧合約,不僅得到了 DeFi 圈的認可,還賺到了不少錢。Andre 從此和他的 yearn.finance 走上人生巔峰。現實真的是這樣的嗎?並不全是。
在 YFI 大火的同時,Andre 也被無數次質疑。8 月 7 日,一位叫「Hasu」的加密研究者提出了質疑:「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保管了 4000 萬美元時,我想這是一個潛在的風險。人們在投資之前至少應該考慮一下。」這引發了社羣對於 Andre 的質疑。他也在一次採訪中提到,他想又一次憤怒地退出了。好在這次他很快就回來了,因為對這個專案的熱愛,因為社羣,也因為所有關心他的人。
其實在二月份的時候,就有人指責他擁有太多的權力。他當時在 Medium 寫了一篇長文,提到 DeFi 的有毒社羣,他不明白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如此反對但又如此關注他的專案。他只是一個獨立開發者,整個專案從頭到尾只有他一個人,使用者卻希望他能充當 24 小時客服。以太坊上有那麼多騙局,有那麼多跑路的託管業務,而他只是在建立 yearn.finance,當時甚至不收一分錢,卻還要每天 24 小時被攻擊。
Andre Cronje 在 Medium 上釋出的吐槽 DeFi 的文章
DeFi 與未來
談到 DeFi,Andre 並不像大多數人那樣擁有無數的願景和期待。他所理解的 DeFi 並不是未來的金融業,區塊鏈更像是極客們玩的金融。當前的 DeFi 忽略了持久年化收益,隨著市場和資金效率改善,他希望看到持久收益率曲線變平的趨勢。同時,他希望使用者對這個系統操作有基礎的理解,對自己的錢負責,而不是被一些收益指標所左右。
他談到自己就像是《蝙蝠俠之黑暗騎士》裡的小丑 — 並不像是一個看上去有計劃的人,他只是一隻追車的狗,即使追上了,卻也不知道能幹什麼。
他知道如何瘋狂地寫程式碼,做出像 yearn.finance 這樣酷的東西,但卻不知道如何把握它的未來。又因為他相信集體的力量,所以他選擇了社會治理,把專案治理權給到行業內最聰明的人手中。
在改變整套遊戲規則和技術之前,我們需要時間。能夠像 Andre 一樣,樂於折騰並投身於折騰的環境中,是幸運的。我想到 a16z 合夥人 Benedict Evans 發過的一條推特,DeFi 可以類比成迷你矽谷。它就像是個執行各項試驗的系統,既然是實驗總歸會有失敗,關鍵是那些成功的日後變得非常成功(the key is for the ones that work to really really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