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錢包會是第二個支付寶嗎?支付寶當年因淘寶而生,這個誕生緣由成為螞蟻未來要獨立最大的夢魘,如果沒有淘寶,使用者為什麼還需要螞蟻金服?可能連馬雲都還在苦惱這個問題。在去年 12 月的阿里巴巴脫貧基金髮佈會上,馬雲澄清了螞蟻金服要上市的傳言,他認為螞蟻金服還沒有找到一個戰略性的產品。"如果只有短期的業績,上市也走不遠,上市也走得很累。螞蟻金服還沒有到上市的時候。"
就在螞蟻金服都還沒有找到自身存在意義的時候,區塊鏈世界就已經有一堆錢包夢想著要成為區塊鏈世界入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是,他們大部分都還在苦苦找尋盈利模式。
2013 年數字貨幣創業大潮中,錢包經歷過起落,也因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屍橫遍野,最後只剩下幣信以礦業反哺錢包。如今相較於之前的環境,使用者規模起來了,能跑通的可能增大。於是,錢包們新一輪"創業"開始。
誠然使用者規模的上升帶來了新機會,本文判斷錢包行業的盈利模式跟 5 年前相比仍未出現巨大進展,還是錢包+金融,唯一的變化是 DApp 的出現讓錢包可以嘗試給應用導流。
可是這條路並不容易走。當支付寶還面臨著工具產品"用完即走"的困境時,在區塊鏈這個錢包比場景誕生得更早的世界裡,錢包會否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什麼是數字貨幣錢包?
如果你是非常資深的業內人士,建議你直接跳過這個部分。
以比特幣為例,由於底層本質上就是一個賬本,記著"誰給誰轉了多少錢"和"誰有多少錢",而且是有大概1萬個節點在記賬,所以不用擔心賬本丟失。當然這些人幫你記賬也不是白做,每次轉賬都是要支付礦工費的。
全球比特幣網路分佈(來源:bitnode)
首先要明確,數字貨幣錢包並不是真的"錢包",幣不存錢包裡,而存在上面說到的鏈上(實質是一堆數字),錢包只是個讓你開戶、查詢餘額和轉賬的應用。其實每一個幣種,理論上來說都會做自己的錢包。因此,市面上大部分錢包的作用更易用,聚合各幣種,或者更安全。大致來說,錢包可以分成冷錢包和熱錢包。
冷錢包的特徵是永不觸網,本質是私鑰儲存工具。
在數字貨幣的場景中,使用者不需要儲存自己的token,只需要保管好密碼或鑰匙,也就是私鑰,轉賬需要用私鑰簽名才能發起。數字貨幣的匿名性決定,私鑰丟了錢就丟了,你再也無法證明賬戶是你的,所以要好好保管私鑰。私鑰其實就是一串字元,比如這樣:
· 5KYZdUEo39z3FPrtuX2QbbwGnNP5zTd7yyr2SC1j299sBCnWjss
冷錢包即讓這串字元永不觸網,駭客難以盜取。具體方式包括把金鑰放到安卓系統裡,搭載這個系統的手機無法聯網;或者把金鑰存在晶片裡,那駭客要偷就得攻破晶片了。冷錢包包括國外的 Ledger Nano S、KeepKey、Trezor;國內的庫神、Bepal、碧盾、SealBlock、Wookong、錢包大師等。轉賬的時候硬體需要配合電腦或手機等聯網裝置使用。
熱錢包顧名思義就是私鑰觸網,常見的形態就是手機 APP 和電腦網頁,整個開戶、生成私鑰和轉賬的過程聯網,還經常需要輸入私鑰,大部分人當然是複製貼上,可見一旦有人入侵了你的電腦是非常不安全。不過安全的話題我們在此不多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們即將產出的研報。常見的熱錢包有 imToken、Kcash、位元派、MetaMask、My Ether Wallet.
還有一種錢包,叫託管錢包,簡單來說就是電子錢包幫你保管私鑰,使用者只需要賬戶名和密碼,轉賬時錢包後臺調取私鑰做簽名。好處是操作方便(ID:ydotpub),跟交易所錢包的邏輯很像。這類有幣信、Cobo、極信區塊鏈等,冷熱錢包其實並不衝突,甚至可能是互補的。熱錢包是網銀,冷錢包是優盾。
數字貨幣錢包怎麼賺錢?
介紹完錢包,你可能已經有點概念了。你會發現,數字貨幣錢包悲催之處在於,沒法收手續費盈利,手續費都給礦工了;加上目前數字貨幣鮮有支付場景,更沒有多少人真的將其視為"貨幣",更多還是"資產".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做交易所的成功了,做錢包的卻在生存邊緣掙扎。對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類支付巨頭而言,可能光是通道費就頂一家公司的收入。這種情況短時間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錢包們只能尋找更性感的方式了。
目前錢包正在嘗試的盈利模式大致有:
1、To B 輸出安全解決方案或者賣硬體。
這兩種本質上是一個事情:售賣安全解決方案。硬體錢包主要目標使用者是追求安全的大戶,說到極致就是 token fund、交易所、專案方、礦場等 B 端企業。給 B 端提供的不可能只是硬體,肯定是整套解決方案,不過這實在有點不性感,且網路效應低。本文重點討論 to C 錢包的盈利模式。
單純靠賣硬體,在數字貨幣市場裡能不能盈利就更難說了。如果把硬體錢包劃分為消費電子產品,企業不達到一定銷量規模或毛利率極難盈利。2012-2014 年,除蘋果三星以外沒有一家消費電子公司毛利率超 10%;2017 年第一、二季度,蘋果分別佔全球智慧手機利潤的 92% 和 83%,三星分別佔 9% 和 12.9%,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廠商虧損。
消費硬體市場的特點是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價格戰在所難免,全球靠利潤率取勝的產品,僅有蘋果。況且蘋果的競爭力在於其軟硬體的閉環生態。目前數字貨幣錢包領域已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的趨勢,光靠硬體很難差異化。
So,雖說錢包的核心是安全,但顯然為了盈利和使用者粘性,錢包們越走越遠。
2、切入金融業務之穩健型理財。
這跟支付寶上線餘額寶是一個道理,切的是錢包使用者的對應資產--短期內不準備流通的資產。比如 Kcash 接入了量化基金企業 Tokenmania 提供的"餘幣寶"產品;公信寶錢包布洛克城接入了餘幣寶、借貸理財平臺 LendChain;上線類似服務的錢包還有小鯨庫;Cobo 還有質押幣種挖 PoS 幣種的幣生幣服務;Qbao 也希望切入資產管理服務。
cobo 的增益板塊
這個業務順理成章,但現在擴充套件的瓶頸在於,數字貨幣金融市場並不完善,量化基金策略容量有限,並沒有傳統金融市場貨幣基金這類容量極大的基金。所以,這類業務供不應求,每一期的理財產品上線都被秒搶。
Kcash的幣生幣服務供不應求
3、切入金融業務之交易所+行情資訊。
區塊鏈的資產屬性意味著"持幣總是要買賣的",所以切交易所似乎說得通,但怎麼切、能否成功值得討論。
對於傳統法幣來說,在錢包裡是要用的;然而對於數字貨幣而言,在錢包裡的錢往往是不經常"用"的,經常用的幣往往都在交易所裡。所以如果錢包要切交易所,實際上就是要染指一本不屬於自身的市場。
錢包和交易所的技術壁壘並不相同,前者重安全,後者關鍵在於撮合與清算的高併發。如果錢包要做自己做交易所,模式未免太重,加上流動性在短期內也上不去。
假設錢包不需要自己做後端撮合和清算系統,只做前端運營,上面的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最近湧起的一股"開放交易所"風潮就在往這個方向發展,包括 OKEX、幣安和 DDex 都宣佈了類似計劃,對外開放自身的後端系統。最近接觸到的 MasterDax,更是直接只提供後端交易所繫統,形成 API 讓前端 APP 快速接入;客戶只需要在前端負責獲客、運營和 KYC,不需要管後端技術。兩者就有點像深交所與券商營業部的關係。如果發展起來,相當於"人人都能當交易所",就像今天的"人人賣貨"一樣。
現在最大的幾家交易所還是中心化+前後端全包,上述模式能否跑通不好說,可既然模式很輕,但試無妨。
目前有內建交易所意向的錢包有 imtoken 和庫神。今年 6 月,imToken 的 2.0 國際版中支援去中心化交易平臺 Tokenlon,還上線了閃兌功能。至於 Okex 和幣安的"開放交易計劃",據業內人士表示,還在申請者登記階段,還未正式落地,且是否保留使用者資料仍不得而知。
imtoken內建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行情和閃兌功能
4、廣告,想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流量入口,甚至是 App Store.
除了金融業務,錢包另一精準導流場景,是空投和領糖果。平常在微信群裡各專案的"撒幣"獲客活動,體驗不好,既要手動填寫公鑰地址,還要輸入個人資訊。如果在錢包裡操作,一鍵授權錢包資料,整個過程的體驗更好。
區塊鏈發展尚未成熟,最早的幣圈應用都是交易所、錢包和社群,幣圈使用者都沉澱裡面,新的 DApp 獲客藉助有先發優勢的錢包,確實為精準。
上述還是一個單純導流式場景,現在有的錢包跟專案的合作並不止於"空投"和"送糖果"這一步,而是對接更多支付場景、直接跳到H5內執行,或者像支付寶和微信一樣內建服務甚至執行小程式,那錢包會不會有點像一個 DApp Store 甚至是 DApp 的執行平臺?
比如 imtoken 整合了智慧合約互動、YeeCall 在建設 DApp Store、準備與遊戲和電商對接支付閘道器;布洛克城上線遊戲"萬利馬"和競猜平臺"預言家";歐鏈的 EOS Pocket 就是一個 EOS 錢包+智慧合約執行平臺,希望滿足 C 端使用者便捷與低門檻使用智慧合約的需求,平臺本身可以推薦 DApp,使用者也可以手動輸入地址。
既然 DApp 從空投開始就在錢包上執行,該錢包很自然也支援專案方的 Token 管理。未來區塊鏈應用足夠廣發、錢包支援的幣種夠多,這看起來就很像我們曾經專訪神魚時他說到的一個未來:
假設未來區塊鏈很成熟,人一出生就需要有一個加密貨幣錢包。如果區塊鏈起來,每個使用者都需要有管理的入口,可能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瀏覽器,錢包管理你的私鑰的錢包,你的電子寵物、所有的病例都在裡面。錢包就像你的數字資產和一切跟你相關的數字資訊之和。
說到這裡,神魚還說了一句:"這個,錢包可能是一個入口。"
區塊鏈世界的入口是怎麼樣?
如果未來基於區塊鏈建設了一個價值網際網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數字資產,確實可能有一個地方需要讓你同意管理你所有的數字資產,哪怕只是一種滿足收納癖的爽快感。從現在現在錢包的形態來看,確實很有可能成為這樣一個資產聚合平臺,可是會不會是未來區塊鏈世界的流量入口,這就要另說了。
1、錢包是不是一個好的流量入口?
在幣圈使用者僅沉澱在少數應用裡時,用錢包導流確實精準,但從網際網路的邏輯看,錢包可能面臨"工具產品難變現"的困境。
從網際網路的商業邏輯來看,最佳的流量入口三個特徵是:高頻(且使用者停留時間長)、剛需(使用者量大的基礎)、決策起點。
在"希望一眼看清自己的資產"這個需求上,它似乎是剛需,但是現在普通使用者接觸區塊鏈大多先接觸交易所,可能錢就直接放交易所了。
即便使用者將幣放在錢包裡,開啟並不高頻,畢竟放在錢包的錢都是不打算動的,而且用完即走。如果以高頻來衡量,行情、資訊和社羣應用,都比錢包更高頻。為了提高使用者活躍度,錢包也做了各種嘗試,包括加入通訊、社交、社群、行情資訊和內容,還有各種小遊戲等。具體效果尚待觀察,但是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支付寶嘗試做社交……
(某些公開資料供參考:幣安截至 6 月使用者約 900 多萬人、火幣宣佈註冊使用者 2000 萬、區塊鏈社交平臺 YeeCall 表示註冊使用者數接近 4000 萬、imtoken 月活 400 萬。)
2、區塊鏈世界是不是隻有一個入口?
如果未來使用者接觸 DApp 的流程,都如上設想的從錢包開始獲取資產、接觸 DApp,再到執行都在錢包上的話,無疑錢包很"入口".可是參考現在的網際網路,這可能是使用者發現 DApp 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全部。
即便是在未來,使用者發現 DApp 和獲取區塊鏈,也很可能是在各種場景裡而非在錢包裡。跟網際網路流量類似,現在的幣圈流量分佈在社群、內容、行情等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流量入口;即便數字資產無處不在的世界到來,這個世界也並不脫離於移動網際網路而存在,也就是說原來的網際網路大流量平臺甚至是大公司,都有可能分食掉現在區塊鏈企業的流量。
說到底,現在數字貨幣交易很灰色,區塊鏈世界很遙遠,我們難以預測未來。
也許區塊鏈從業者要擔心的,或許不在於未來區塊鏈世界的入口在哪裡,而在於這個世界有多大。
畢竟如果這個世界沒到來,入口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