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比特幣最高漲幅達300%,然而,6月以來,比特幣和眾多虛擬貨幣的價格進入震盪回撥期,其底層技術區塊鏈的擁堵問題也逐漸暴露。與此同時,動輒幾十分鐘就能籌集上千萬資金的虛擬貨幣融資(ICO)的火爆,也開始引起各方包括監管部門的關注。究竟如何定義數字貨幣?區塊鏈到底擁有多大的發展潛力?面對火爆的ICO現象又應如何理性對待?
針對上述問題,在7月9日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創新與影響”分論壇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階研究員謝平、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鍾偉、金融專業人士王永利、Rubix德勤中國主管秦誼、China Ledger技術委員會主管白碩、Ripple亞太區董事總經理DilipRao、LSE訪問教授Donald Lawrence出席論壇並發表觀點。
上海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萬建華作為分論壇的主持人,首先發表了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看法。他表示,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是緊密結合的,數字貨幣的第一個產物是由區塊鏈中誕生的,也是在區塊鏈上執行的。作為金融科技關注的重點領域,中國央行去年年底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其他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的央行,對數字貨幣也都投入了精力進行研究。
“然而迄今為止,數字貨幣是什麼?依然不是一個清晰的概念。”王永利認為,比特幣實際上完全是在虛擬環境中按照一定的規則被推送,只能在幣圈裡用。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會是貨幣電子化、無紙化,即使在有法定貨幣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很多特殊場合、特殊用途的專用幣或者是代幣,比如飯卡、飯票、購物券、購物卡等。
謝平同意王永利的觀點並表示,數字貨幣雖然波動性很大,但客觀需求是存在的,目前在網路空間或者數字世界都有一些數字貨幣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也正因此,目前全世界的央行都在研究數字貨幣。
針對近來很火爆的虛擬貨幣融資,白碩稱其在深入研究後發現,ICO只生產交換價值,不生產使用價值。“即便如此,也需要勞動和投入資源,礦工需要投入算力才能挖出‘幣’來。而投入者不僅有礦工,還有碼農,這個‘工農聯合’的經濟體實質上是義務勞動。雖然出現了ICO這樣打賞礦工和碼農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如果被濫用,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如何正確對待ICO?白碩認為,首先要正視一些傳銷、跑路的現象,因為它們正在堆積出一個數字經濟體,一個既有使用價值、生產價值還有內迴圈的經濟體,未來價格規模很有可能漲至千億甚至萬億美元級別;其次是要疏導,一方面對ICO資訊披露進行規範,另一方面還可以建立白名單機制,將ICO設定為一個合格的商品眾籌。
就區塊鏈的前景問題來看,王永利表示,區塊鏈包含了很多技術,是集大成者,不僅運用在金融方面,還包括其他很多方面,例如智慧合約、分散式處理以及其他很多需要確保不可篡改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有應用範圍,不是虛擬概念,而是核心技術的整合。我們現在關注的不僅僅是在物流、醫療等方面,還應該關注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以及對未來風險控制和監管產生的挑戰。”謝平稱。
而在秦誼看來,目前,區塊鏈研究最主要的問題是怎樣找到一個商業上可行的運用案例。“德勤去年研究了80個POC(概念驗證)專案,已經和香港金融監管當局進行合作,並且和一些銀行完成了有關貿易金融的POC專案。未來,將重點著眼於RegTech即監管科技方面的探索,幫助監管者和金融從業者提高合規效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