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從業者最善於製造噱頭,更善於借題發揮。這不,ICO的前景還不明朗,比特幣ETF的前途也未可知,穩定幣正爭論不休……STO(證券型代幣發行)又橫空出世,佔據了各大頭條的眼球。
區塊鏈的世界從來不缺創新,也從不缺忽悠。各路“大佬”你方唱罷,我登場。新型融資、投資手段頻頻上場,讓很多人云裡霧裡的,傻傻地分不清楚。
STO的熱炒,似乎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可以替代ICO的具有公信力的新型融資方式。真的這樣嗎?
STO究竟是什麼?STO與ICO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未來STO發展的前景在哪裡?是否又會成為機構割韭菜的利器?
STO的本質
時下,ICO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並且多個多個國家政府已經命令禁止開展ICO形式的融資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貨幣世界裡就誕生了一新名詞:安全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 簡稱:STO)。在全球範圍內,STO正在逐漸成為私人資產證券化以及風險資本融資的有效替代方式。
STO即證券化代幣發行,指在確定的監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要求,進行合法合規的通證公開發行。目的在於在一個合法合規的監管框架下,進行通證的公開發行。相對於ICO來說,這種方式更加受監管部門的歡迎。
STO是現實中的某種金融資產或權益,比如公司股權、債權、智慧財產權,信託份額,以及黃金珠寶等實物資產,轉變為鏈上加密數字權益憑證,是現實世界各種資產、權益,服務的數字化。
早在今年8月份STO萌芽不久,海內外就有過不少關於STO模式的討論,不少人認為這將是IPO的2.0版本。將現有的監管條例和ICO進行有機的結合,它能夠將有實際價值的標的資產的所有權,透過為所有者提供不同的財務權利。再與某種特定的表現形式相聯絡,由之前的紙化證券經過現階段的無紙化未來有望進化到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字賬本記錄的高階無紙化。最後透過跟監管機構制定的監管條例相結合,按照法規發行。
STO和ICO、IPO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在2017年區塊鏈行業的大牛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ICO(Initial Coin Offer),從去年到現在,全球總融資規模超過百億美金,成為了去年大牛市發動和加速的巨大引擎。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只要聲稱自己是ICO, 一份十幾頁的白皮書,幾頁PPT,就可能融到成百上千萬美元了。至於ICO專案融資來幹什麼,並不是每一個專案方都會說清楚的。尤其是監管環境比較模糊,各國尚未形成統一觀點,早期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也使得ICO專案充斥了詐騙幣、傳銷幣、龐氏幣、空氣幣。ICO之所以會出現如此之多的亂象,其根源就在於權責不對等。
在各國監管態度不明朗的情況下,專案方為規避風險(例如為了避免美國證監會的關注),往往聲稱自己發行的Coin或Token是實用型通證,而非證券型通證。
大多數ICO和發幣專案都是在建立去中心化網路,透過代幣經濟(Token Economics)設計在這個新生產關係網中發揮代幣的作用,其中大多數ICO的代幣屬於實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 , 但部分有一定證券屬性。
STO之所以能取代ICO,很大的區別在於STO所代表的資產已經存在於“現實世界”中。STO通常具有傳統證券性質例如利潤分配、股利分配、投票權、資產抵押擔保債券等,透過非公開募集和公開募集方式對外募資。
在權益和監管的雙重保障下,STO 矯正了此前 ICO 出現的各種亂象,使得區塊鏈專案投資更加規範化,更具可持續性,從這點來看,STO 更像是區塊鏈世界中的 IPO。
與IPO相比,STO創造了一個高效率的資本市場。與ICO相比,STO加入了監管的元素,更符合政府的要求。STO似乎是魚和熊掌兼得的好方案。
STO是個超級市場,是一片廣袤的藍海領域。相比ICO,它更加合規,與之前的虛擬貨幣的小眾市場相比,它更能開啟機構投資人市場,為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
STO有點像IPO,但又有些不同。我們購買證券,交易是在紙上籤署完成的。證券型通證也是執行相同的功能。但它們的區別是,security token透過區塊鏈交易來確認資產的所有權。
STO以傳統資產為基礎,如果全面鋪開,是一個前景無限的超級市場。
看上去很美
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被認為是“程式設計貨幣”,那麼可以將證券型通證ST視為“可程式設計所有權”的版本。這意味著任何擁有所有權的資產都可以並且將被TOKEN化公共和私人股權,債務,房地產等。
也許很多人看到了STO有著無限的市場潛力。但它也同很多區塊鏈的創新一樣,夢想難以照進現實。目前,它如鏡花水月般遙不可及。
首先,STO要面臨著第一道關是證券通證化平臺之爭。
如果ICO可以簡化成“白皮書+交易所”的架構,STO則是“資產+資產化平臺+交易所”的架構。
STO對初創公司的技術和財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在已有平臺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技術上來說STO最底層是Ethereum公鏈和ERC-20 Token標準,然後往上在協議層多家平臺在提供合規的證券代幣標準。但Ethereum可能不是長期的STO的首選平臺。因為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能被建模為智慧合約,而且STO中使用的許多架構與智慧合約幾乎沒有關係。
Securitize、TrustToken、Harbor、Open Finance和Polymath是目前ST平臺的領導者,但很顯然這些平臺目前依然處於起步階段。
同時,STO對數字貨幣交易所也有一定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是,STO必須在SEC監管下的交易所流通,比如全球首個接受SEC監管的證券代幣交易所TZERO,在TZERO之上進行代幣銷售是符合美國證券法的。而時下很多數字貨幣交易所是脫離監管的。
其次,STO和所有的區塊鏈專案面臨著同一樣的問題,殺手級的應用在哪兒裡?如果沒有沒有殺手級產品的出現,那麼STO可能會像很多DAPP一樣可能會多年一直不溫不火。
最後,STO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監管門檻、基礎框架、技術構建、應用落實等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
可以說,STO目前還處於萌芽階段,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例如在大部分國家,目前的法律條例只允許合法投資人購買證券型代幣。與此同時,現在驗證這類交易的參與者都是經過驗證的合格投資人或企業投資者的機制還很不完善。除此之外,代幣託管的合規性也存在不少問題。
前路漫漫,STO從模型到落實,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以RegA+為例,看一下STO專案的推進時間表:
未來可期
前不久,有新聞曝出美國交易所運營商納斯達克(Nasdaq)可能透過一個新平臺進入加密貨幣市場。
該公司以將Facebook和特斯拉等企業推向市場而聞名。目前他們正在研究一個證券代幣平臺。這類平臺將幫助企業發行代幣,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作為一種募集資金的方式,也就是證券代幣售賣(STO)。和ICO不同的是,STO能夠遵守美國現行證券法。
納斯達克CEO Adena Friedman在CNBC節目接受採訪時表示,納斯達克對於數字資產持有開放態度,將會考慮在未來提供數字資產交易。
加拿大證券交易所Canadian Securities Exchange 在2018年2月稱將建立STO交易平臺。
目前,Polymath 和 Harbour 等公司正忙於為資產代幣化和證券型資產製定標準限制;第一批專門研究 STO 的交易所剛剛上線。
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勢來改革現有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的 Polymath 公司,是 STO 的先行者之一。
另一個採用 STO 的典例是 Securitize。Securitize 是一種符合法規的雲服務解決方案,專門為證券的代幣化符合監管,並根據 KYC / AML 要求簡化投資者的註冊流程。該平臺同時提供定製智慧合約以滿足發行人的需求。目前,Securitize 已為至少 4 家運營 ICO 的公司提供了服務,並或將獲得 5 億美元的相關收入。
STO未來可期,很多業內人士給出了相同的看法。
數字貨幣分析師肖風說:“不管是DAICO、STO還是IBO,在有效地對專案資金進行監管上,均優於ICO的。”
GVC引力資本創始人&CEO高建武表示:“STO將不可避免地改變股權,因為它們為所有者提供直接、流動的經濟利益和快速交付收益。每種型別的所有權都可以被代幣化(tokenize),這是一個巨大的數萬億美元的規模的市場。”
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研究者陳智鵬說:“現有的STO大多對應現實中公司的股權、債權或房地產投資信託等金融資產,如果僅僅簡單地將現有的證券通證化,那麼確實創新不足,產生的價值有限,純粹只是證券在區塊鏈上的簡單對映而已。”
CyberMiles基金會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 Michael Yuan認為:“各國對證券型Token都是歡迎的,因為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之內做事,也包括美國。基本世界上每個比較成熟的金融市場,都有法律明確定義哪些是證券,以及什麼樣的證券在什麼時間可以賣給哪些人。STO 已經表明自己買的是證券,就會遵循這樣的法律。STO與傳統證券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傳統證券是所有權的憑證,而STO發行的是可程式設計的智慧證券。STO在美國的合法性已經得到證明,比如說CyberMiles投資的OFN,就是美國第一個合法合規的STO交易所。現在已經上線,正在合規地運營。”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會經歷曲折地發展過程,STO亦如此。
但內參君要提醒的是,任何創新,都要恰逢其時。過早地包裝和炒作,難免會再次淪為資本或專案方收割韭菜的工具。
目前,從Hype Cycle曲線來看,我們目前似乎正處於ST膨脹期望的頂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我們過度到“幻滅期”,經過較長的市場培育啟迪期,STO最終抵達“生產力高原”而迎來收穫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