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挖礦機遇,開啟區塊鏈掘金時代

買賣虛擬貨幣

最近,第三大礦機制造商億邦國際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和心理。億邦國際是繼嘉楠耘智之後,第二家上市的礦機公司。說到礦機,我們不妨看一看挖礦機制。數字貨幣挖礦始於比特幣,2013年ASIC礦機問世,挖礦逐步演化成了一個行業。挖礦行業不過10年左右的歷史,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這個時代又有哪些發展和機遇呢?

01·挖礦產業經歷了哪些革命性的機遇和階段?

挖礦行業是區塊鏈數字通證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是炙手可熱的投資賽道。挖礦其實是決定了資料的記賬權,同時又是一個激勵系統,幫助維護了整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生態。挖礦是有幣區塊鏈的精髓,是這個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就中國的挖礦行業而言,目前仍在國際上佔據一個較為重要的地位。首先因為中國的地理優勢使其擁有非常強的產業凝聚能力。從晶片的實際生產到整機完成,中國大量勞動力成本低廉,能夠快速生產礦機。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天然的低廉能源儲備。中國的礦機生產商嘉楠耘智在2019年11月21日 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該企業被認為是中國首個成功上市的礦機企業。區塊鏈技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共識機制在去中心化的思想上解決了節點間互相信任的問題。共識機制是挖礦的前提,數字貨幣的挖礦要從比特幣說起。中本聰所建立的比特幣基於計算一個隨機雜湊值,給比特幣系統加入了一個“工作量證明”(即挖礦),從而保證了交易的順利進行。從時間上來看,整個挖礦行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CPU挖礦

2009年1月4日,比特幣創世區塊的挖出為數字貨幣挖礦生態拉開了序幕。在開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可以判定是中本聰透過一臺 CPU主機進行挖礦行為,隨著比特幣生態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比特幣挖礦的行業中來,比特幣挖礦正式進入CPU競爭的時代。

GPU挖礦

2010年9月,第一個顯示卡挖礦軟體釋出,一個顯示卡相當於幾十個CPU,挖礦效能明顯提升,隨著顯示卡挖礦的進一步擴大, 普通CPU的挖礦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高難度的挖礦演算法,一塊或者 多塊較高階的顯示卡組裝的挖礦裝置就誕生了。

ASIC 礦機挖礦

隨著比特幣網路難度的進一步提升,人們開始研發ASIC 礦機。2013年初,南瓜張研發了第一臺現貨ASIC礦機,在此之後礦機進入百花爭鳴的季節,大量ASIC礦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經過一輪牛熊的交替,由位元大陸研發的螞蟻礦機佔據了比特幣挖礦生態大部分市場,成為數字貨幣挖礦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

02·現有的挖礦機制哪個更勝一籌?

繼比特幣背後的工作量共識挖礦機制之後,常見的挖礦機制不外乎以下幾種。

PoW全稱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礦機效能越強、數量越多,則算力越強,得到的挖礦收益越高。大部分公有鏈或虛擬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均基於PoW演算法,來實現其共識機制。即根據挖礦貢獻的有效工作,來決定貨幣的分配。這就解決了對比特幣網路做出貢獻節點的獎勵問題。PoW與最長鏈機制的結合,又讓比特幣具備了不可被篡改的特性。在這樣的共識機制下,即使是沒有中心機構做信用背書的比特幣,也同樣獲得了廣泛的信任,有著世界範圍內的強大生命力。與此同時,PoW挖礦也有一些弊端。首先容易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目前bitcoin已經吸引全球大部分的算力,其它再用Pow共識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很難獲得相同的算力來保障自身的安全。這讓依據算力公平分配獎勵的機制,演變為了對礦機算力的大舉投入,扭曲了中本聰的設計初衷。 其次是網路效能太低,需要等待多個確認,容易產生分叉,區塊的確認共識達成的週期較長(10分鐘),現在每秒交易量上限是7筆(visa的平均每秒交易量上萬,支付寶峰值接近9萬),不適合商業應用。 另外PoW共識演算法算力集中化,慢慢的偏離了原來的去中心化軌道。從比特幣擴容之爭可以看到,算力高的大型礦池是主人,而持幣的人沒有參與決定的權利,比特幣分叉出很多兒子,即將失去“去中心化”的標籤。 

PoS :全稱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它是Pow的一種升級共識機制,根據每個節點所佔代幣的比例和時間,等比例的降低挖礦難度,從而加快找隨機數的速度。PoS 試圖解決 PoW 機制中大量資源被浪費的情況。這種機制透過計算你持有佔總幣數的百分比以及佔有幣數的時間來決定記賬權。通俗的說,PoS 就是資本主義,按錢分配,錢生錢。 節點記賬權的獲得難度與節點持有的權益成反比,相對於PoW,一定程度減少了數學運算帶來的資源消耗,縮短了共識達成的時間,效能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依然是基於雜湊運算競爭獲取記賬權的方式,可監管性弱。

PoC:Proof of Capacity,容量證明,透過分配一定數量的記憶體或磁碟空間用於解決服務提供者所提供挑戰的方式。是比POW和DPOS更先進的一個共識機制,是一種允許挖礦裝置利用閒置硬碟空間來參與挖礦的共識演算法。POC 礦工在開挖前透過“測繪”把所有“解題方式”存在硬碟中,硬碟越大存得越多,越有機會在截止時間前“搜尋到正解”,並獲得出塊獎勵。 

POC更加的去中心化,而且非常的抗壟斷。硬碟是目前價效比最高裝置,普通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獲得,全球供應穩定。家庭電腦中的硬碟就足以開啟POC挖礦,真真正正實現了中本聰預言的“人人可挖礦的”景象;使用空間替代了計算,因此更加環境友好,相比傳統的礦機,具有超低能耗優勢,耗電低,噪音低,且硬碟可回收,成本低,為全球碳排放做出很大的貢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颳起的一股 Staking 熱潮,Staking即POS機制下的“抵押挖礦”,這是採用POS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網路所獨有的。 

在POS區塊鏈網路中,節點負責打包交易資訊、維護網路執行、參與社羣治理,但這一過程沒有區塊獎勵,挖礦收益取決於他們在網路中抵押的加密資產數量:抵押的資產越多,收益越多。透過抵押加密資產進行挖礦並取得收益的過程被稱之為“Staking”。這個過程與POW共識機制下礦工透過花費大量電力和算力進行計算挖礦有所不同。在POW共識機制下,挖礦有區塊獎勵,而算力多寡決定了挖礦產出能力。 

和2019上半年另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DeFi一樣,Staking顯示了加密金融原始的創新能力。它透過通脹獎勵的方式將一部分通脹收益轉移給加密資產持有人,減輕了持幣者資產被稀釋的風險,但是它又是矛盾的——過度的激勵可能帶來不受約束的高通脹,不僅對加密資產二級市場的價格形成拋壓,也可能令加密專案內部形成惡性迴圈。 

但它也是POS時代全面到來形成的新機會,機會的意義遠遠大於對通脹和可能加劇中心化的擔憂。在目前已經或者將要支援Staking的逾90個專案中,市值排名前50的專案就有21個,接近半數,市場正主動選擇Staking。

03·未來挖礦新模式,能成為下一個挖礦機制生態的黑馬嗎?

分散式挖礦

在比特幣第三次減半完成後,公鏈行業頭號熱點的關注度轉移到了ETH2.0上。而另一邊,礦圈的一大熱點則聚焦在了Filecoin這個專案。Filecoin作為一個儲存網路,它致力於把雲端儲存變成一個儲存交易市場,這個交易市場分為“檢索市場”和“儲存市場”,兩個市場中分別存在客戶及礦工。在Filecoin中,使用者基於需求支付代幣僱傭礦工來儲存和分發資料,礦工透過貢獻閒置的儲存空間和頻寬並獲得代幣獎勵,因此它是一個由礦工和客戶共同參與、各取所需的網路。 

Filecoin 採用的是一種混合分散式挖礦機制,礦工根據其儲存能力大小將獲得區塊獎勵,儲存能力的衡量方式即礦工在 Filecoin 網路中提供多少單位有效儲存空間及能夠儲存的時長。此外,需要注意的是Filecoin的參與和挖礦並不是有礦機就可以,還需要質押代幣。 分散式挖礦的願景是需要生態中的每個人一起為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讓人人參與進來,打造一個普惠的挖礦模式。這種模式更加的去中心化,主要優勢在於門檻低,能耗少,資源節能,將是未來挖礦的一個趨勢。 

雲算力租賃

雲端計算能力也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模式,包括採礦機租賃和計算能力交易平臺。雲端計算能力實際上是一種遠端挖掘模式。使用者透過平臺購買雲端計算電源合同,並“租賃”採礦機進行採礦以獲取收益。 

雲挖掘的優勢在於,使用者無需深入瞭解挖掘原理和各種軟硬體,無需購買昂貴的採礦機,也無需24小時維護,只要支付採礦費用,特別是購買金融產品。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准入門檻,人人可租賃,租賃即挖礦。在這個共享經濟的時代,可謂是站在了時代的風口。 當然,雲算力挖礦中還存在大量投資者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雲算力合同還往往規定,如果算力連續30天產出不足以支付電費,雲算力合約就會中止,投資者本金竹籃打水一場空。亦或者雲算力礦場背後本身就不存在礦機,投資者參與的不過是一場接盤遊戲,遇到這樣的平臺,最終也只能認栽。 

流動性挖礦

目前DeFi市場還在繼續火爆,“流動性挖礦”這個新概念應運而生。“流動性挖礦”即用獎勵代幣的形式去鼓勵增加網路效用的操作。它可以應用於能受益於網路效應的任何應用——從多人遊戲到金融市場,再到社交網路。 在筆者看來,流動性挖礦是代幣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是很好的催化劑,不過只有當專案本身有基礎的業務,這種機制才有意義。如果過度消耗或者設計不當,有可能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總而言之,現階段的挖礦機制正處於不斷地創新和變革之中,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才是大勢所趨。其實比特幣出來的時候,石破天驚,從來沒有人想過用這種方式去做貨幣清算,也保不齊未來若干年內會有另外一個跨時代的天才想出一個比比特幣更好的方法。這個都是不可知的事情,因為人類發展越來越快,所以未來突然有一個比比特幣更好的、不依賴中央交易對手體系的清算體系出現的話,也是一件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對於新入圈的投資者,參與挖礦需要擦亮雙眼。對個人投資者而言,現在的狀況好的地方在於今後投資挖礦在政策上的風險就會越來越小,但收益率方面可能會隨著競爭的越來越激烈還是會比較有限。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在任何投資領域,入場的最好時機一定不是牛市,而是熊市。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