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藝術是一種依託密碼學、分散式賬本、分散式儲存等技術,以創作、流通、收藏等領域的開放為特點的數字藝術。
相較於傳統的實體藝術品,開放藝術具有產權明確、可溯源與流通性強的優勢。此外,透過引入更具開放性的價值發現機制和互動功能,開放藝術擁有更多的潛在藏家與更為豐富的收藏體驗。
我們將從創作、市場、收藏三個方面淺述對開放藝術的思考。
一種大膽的設想:超越藝術史
作為一種新的藝術正規化,開放藝術其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要以打破藝術史式的發展眼光來思考藝術作品。
藝術史所採取的分析思路,是以一種基於時間先後關係的發展視角去審視藝術品。發展到現在,這樣的分析產生了一個明顯的弊端——讓藝術品被矮化為了時代的標本和參考。它為某些缺乏生命力的所謂「藝術品」找到了被推崇的合理性,阻止公眾以自己的感受去評價藝術品。
而在開放藝術中,所有無關於作品本身的預設立場被通通摒棄。傳統不意味著陳舊,而現代也不代表著先進,任何風格都被「靜置」為表現的手段。一切為內容服務,為表達服務。
同樣地,為了服務於表達,開放藝術的呈現形式自由而多樣:它可以是繪畫、音樂、影片,也可以是文件,甚至是種種形式的結合。一切能被數字化的表現手段,都可以囊括在開放藝術之內。而在題材上,開放藝術也將呈現出高度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它不僅可以是安放在富人豪宅中的電子畫像,也可以是一段膾炙人口的影片、一部爆款網文、一幅同人作品……
創作者的開放
基於這一理念,藝術家的身份也獲得解放。在開放藝術中,不預設學院派與大眾派的分野,不區別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分歧。專業與業餘,女性與男性,甚至是人與 ai,一切的身份標籤都被抹去。藝術家被「創作和表達」統合在一個場域之內,一切由作品本身說話。
我們尤其要強調開放藝術對 ai 的接納與包容。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 ai 已經 「入侵」了藝術圈,ai 協作的藝術創作也引起了藝術界的廣泛爭議。我們認為,這股潮流是不可避免的、無法阻止的。因此,與其不斷放大它的消極面,不如闡釋它的積極面。
ai 可以實現一件作品跨風格體裁的轉化,也可以基於對某一畫家風格的「學習」而創作「偽作」……某種程度上,ai 實現了拋開藝術史發展敘事的、針對時間的「縱向開放」,同時也更進一步打破了藝術創作風格界限與體裁藩籬,實現「橫向開放」。對於 ai 創作,我們翹首以盼並樂見其成。
總而言之,對「什麼是藝術」這一問題,開放藝術在創作理念上採取的是一種開放性回答。開放藝術不對作者和作品進行任何預設,只對其原創性做要求。在開放藝術運動中,創作者失去的只有枷鎖,而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藝術品市場的開放
得益於區塊鏈領域 nft 技術的出現,開放藝術能夠構建一個比傳統藝術領域更為開放的交易市場。如果沒有牢固的產權關係,一件電子藝術品的流通只能伴隨著任意地複製與不可阻擋地貶值;而 nft 的產權,則被由分散式賬簿技術所產生的持續而機械性的共識牢固確認了。正基於此,每一件開放藝術品的獨一無二性才得以在技術上成立從而變得顛撲不破,進而為開放性市場奠定基礎。
儘管技術解決了(或者說擱置了)許多原本存在於交易過程中的問題,我們仍需要更為豐富的價格發現機制來與之配套。目前的「限量多版」、「分圖層售賣」等模式是非常好的嘗試,它們使一件作品同時為多人持有成為了可能,我們試圖沿著這些思路繼續。
上面提到的兩種模式是對藝術品基於實體(版本、圖層、區塊)的有限分割,那麼能否更進一步,對藝術品進行無限(一定時間內)而抽象的分割呢?換言之,我們希望找到一系列更開放的價格發現機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開放藝術品的市場中來。
對此,我們構想了三種藝術品售賣原型:
添柴式
無損式
尺棰式
我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具體闡述這三種機制的流程和原理,他們雖然各有特點,但都依賴對藝術品股權式的分割,其應用的場景僅限於作品上鍊後的第一次售賣,而在以此為基礎的開放藝術品二級市場中,玩法只會更為多樣與有趣。
藏家的開放
在實現創作與市場的開放後,收藏活動的開放性便有了物質前提。作品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市場中流通,使一件作品被多人同時持有變為可能。而基於我們設想的新的「初售」方式,藏家的門檻也得以大大降低。一個在傳統藝術品市場中暫時不具有較強叫價能力,卻對某件作品抱有極大熱愛的人,仍能成為一件開放藝術品的藏家。
而在收藏活動中,我們需要找到更多藏家與作品互動的手段,發現更多的「非財產性權利」,以適應藝術品本身「財產性權利」的變遷。舊有的互動模式所依託的是作品具象的某一部分(比如:展示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圖層或版本),而這種互動的前提在開放藝術中已不復存在了。換言之,發現新的與藝術品互動的手段,既是開放藝術本身的追求,也是新的市場與產權模式所提出的要求。
這種新的互動方式,一方面要帶給藏家以作品的歸屬感(收藏的樂趣),另一方面還需要具有差異性以與產權的差異相匹配,同時還不能破壞作品本身的整體性(因為作品只是被抽象地分割了)。
我們認為,基於作品可程式設計性而來的「電子題跋」與「電子印鑑」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題跋印鑑是中國文化圈所獨有的藏家與藏品互動的方式。題跋是指藏家(或由藏家指定的人)在原作留白處或另附一紙題寫的品評與感悟,印鑑則是藏家藝術化的個人符號,它們都是對原作內容的擴充套件。
在我們的設想中,每一位藏家都擁有「電子題跋權」與「電子鈐印權」,但這些題跋與印鑑的呈現則是根據藏家持有的股份比而具有差異的。
這些來自於藏家的題跋印鑑,將一如在中國傳統中所表現的那樣,為作品的溯源與傳承提供視覺化的呈現,同時也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以「二次創作」的形式暗合著開放藝術的主題。 伴隨著題跋功能,藏家也以藏品為核心凝結成一個一個的小社羣——或者說,一件開放藝術品由於具有了題跋功能,它本身也就成為了一個社羣。
進一步需要討論的細節是:題跋的形式可以是哪些?來源不一數量繁多的「收藏痕跡」如何與原作進行有效的結合以實現更有效的最終呈現?這些仍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思考。
來源連結:puzzle.ven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