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改是通證的理論指導,社群是通證實踐的生態。二者的使命,就是通證經濟的兩隻手。前面談了專案方思維的通證經濟系統設計要素,是圍繞具體的通證社群創始團隊如何發展社群的微觀角度而言的。現在談幣改和社群的使命,則是圍繞通證經濟巨集觀規劃和設計來論述。昨天有幣乎朋友在評論區問到單獨的服務商,今天專題分享幣改和社群的幾個基本概念和邏輯。
一、社群的定位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金融機構不缺錢,人才濟濟,但是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從不參與具體的實體經營。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通證經濟也是服務實體經濟,所以說,通證社群應該是獨立的服務角色,而不是實體經濟的角色。
為什麼說通證經濟只能服務實體經濟,而不能革命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在社會體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離開實體經濟,通證經濟再完美,也是無根之木,也是空中樓閣。革命實體經濟,是要付出代價的。實體經濟不止是社會體系的根本,也是政治體系、學術體系、商業體系的根本,實體經濟被革命,意味著我們的方方面面被革命,這就好比封建王朝的末期,農民沒有活路,就會不要命地起義。通證經濟讓實體經濟沒有活路,實體經濟就會對通證經濟起義,最後的結局是雙輸,實體經濟不景氣,通證經濟不樂觀,老百姓被通證經濟弄得很慘。
具體到通證社群,如果是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創造行業通證社群,那麼,通證的激勵輻射,在人性定律和社會定律的作用下,通證的激勵福利不可避免地偏向該龍頭企業關聯的企業群體,通證社群的社會價值不可避免地侷限在特定的利益群體,不利於社群資源的地域擴散和人才擴散,不利於社群的生態成長。
社群獨立於實體,服務於實體,才有天生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自由的能量,才能真正展現市場引擎和戰略智庫的翅膀高飛,不止是服務實體經濟,也服務於人才成長、社會福利、國家強大等各個方面。
二、幣改的難題
幣改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幣圈營銷遠遠大於實幹的環境,很難贏得圈內人心;二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失敗,幣改在網際網路上運營,很難贏得圈外的認可,更不用說贏得監管層支援。
方法總比問題多,人類總是以這個信念不斷解決問題而向前發展。我個人對幣改的提議主要有三點:
一、在實踐中完善。幣改不是演戲,沒有確定的劇本,很大程度上,社群的生態是在通證經濟系統設計基礎框架內的即興表演。對於老師來說,天才和學霸,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對於社群而言,更多的通證價值,來自於社群規模整合後的協作實踐,來自於社群內優秀人才的積極參與創新和合作。幣改的成敗,並不是專案方的理念認知和決策思維就能決定,所以,在幣改經驗還不夠豐富的前提下,不宜過度嚴苛幣改專案的先進性與合理性。
二、專案方要設計可自我完善的開放性。企業改革不得力,很多時候是利益結構老化,保守頑固派反對創新,從而企業惡性迴圈,最後被現實拖死。通證社群,基本不可能按白皮書的劇本發展,要與時俱進,切割社群內部的問題、優勢和外部的機遇,隨時進行戰略戰術調整的變通。所以,代幣的分配比例,建議配20%,稱之為調整基金或者創新基金。
三、社群主體要深化。通證社群,一開始的主體通常是資訊優勢的普通社員,參與原始建設;隨著社群規模成長,社群與實體,合作深入,社群的主體開始與實業相關;最後,社群的主體,是擁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投資經驗,並對社群發展情懷深厚、對社會充滿激情的人才。只有實現社群主體的深化,才能推動社群下一步的戰略發展,才能實現更好的通證經濟。
三、社群的維護
昨天異客在評論區留言:通證社群不好辦,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我想問答三點:一、專業的社群人才相當稀缺;二、通證的權益還沒有與線下實體經濟權益掛鉤;三、通證社群的爆發力還沒得到體現。
社群的發展,並不完全是創始團隊的事情,按照節點思維,創始團隊能做的,就是支援節點,啟用節點的能量。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退隱江湖,可以說沒有創始團隊,但是礦工節點的規模增長,位元大陸發展的算力,交易所支援比特幣交易,都為比特幣社群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援。
通證社群,創始團隊就要有節點思維,啟用行業精英節點和地域精英節點,透過通證激勵,提高社群成長的效率。所以,通證經濟系統設計,除了激勵池和創新池,還應該有一個節點池。目前的通證比例結構,可以說很不合理,束縛了社群的長期生命力。
通證經濟,博大精深,一切才剛剛開始。現在就被問題束縛而失去信心,是很不可取的。明天專題分享:幣改和社群的使命下篇:幣改的方向和社群價值鏈,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