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新老韭菜的持倉幣種的漲幅對比圖在幣圈廣為流傳,「老韭菜」更偏好BTC、ETH等資產,雖然上漲,但漲勢相比「新韭菜」買入的YFI、BAL等DeFi幣相形見絀。有人戲稱,老韭菜已經看不懂幣圈了。
事實或許並非如此。
幣圈KOL星主經歷過牛熊輪轉,也是早期DApp的大爆發時代的資深玩家,玩起DeFi幾無門檻,是最早跑步入場DeFi「撿錢」的那批人。
DappReview創始人牛鳳軒、幣圈大V「超級比特幣」也是這輪DeFi浪潮的參與者,他們對於「新韭菜」人群的定位是那些擁有獲取資訊能力和執行力的DApp老玩家。
DeFi的「新韭菜」從不是懵懂小白,他們更多來自於對新事物敏銳的幣圈老炮。
於是,「老韭菜」在DeFi浪潮中出現分化,新興派忙著參與流動性挖礦瓜分早期紅利,古典派還習慣在中心化交易所炒幣,稍有不慎便成了某些DeFi新幣的接盤俠。
被寄予改造傳統金融厚望的DeFi,第一聲槍響先革了一級市場的命。流動性挖礦顛覆了以往幣圈層層「剝削」的拿幣套路,基石-私募-公募後再上二級市場的商業模式,在DeFi上不適用了。
代幣分配0預留,協議自動化發幣如一聲槍響,任你是土豪還是小散,都得從同一起跑線「開挖」,去中心化交易同步開啟。代幣分配透明,散戶在食物鏈上也有機會往上爬。
當賽場熱到泡沫四起時,判斷槍聲從哪響起甚至比賽道行不行更重要。想在DeFi中獲利,獲取DeFi專案資訊並快速判斷、執行,成了比資金量更重要的武器。
DApp老玩家熬夜挖YAM頭礦
8月12日凌晨,DeFi社群回到了2017年的「無眠」狀態,群友熱烈討論著一個名叫Yam Finance(以下簡稱Yam)的新DeFi協議。
翻譯成中文,Yam是紅薯的意思。它是一個由國外團隊開發的實驗性DeFi協議,12日凌晨3點正式以質押挖礦的方式發行治理代幣YAM。海外社群管挖YAM「紅薯」的人叫農民,在國內幣圈,更習慣的稱謂是礦工。
幣圈KOL星主熬夜守在電腦前,等著開挖YAM「頭礦」。時間方到凌晨3點05分,社群裡的討論一條接一條:
——矽谷很多VC都在挖了,沒想到fomo得這麼快!
——Yam我有點搞不清楚狀況?
——其實就是Ampl的自通縮通脹機制+YFI的發行機制+Compound的治理模式。
星主的電腦螢幕上有兩個關鍵頁面,一個是Yam的推特,另一個是Yam的官網。開挖10多分鐘前,他把Yam的官網連結甩到群裡,「抵押八大主流DeFi幣,無風險挖YAM,我直覺看,這個要牛X」。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早上5點,超過1億美元在2個小時裡湧入Yam資金池。星主一點點看著Yam的TVL(鎖倉資金量)瘋漲, Yam的幣價隨之水漲船高,快速突破了70美元,且還在繼續上升。
熬不住的星主睡了一覺醒來後,社群留言上千條,「一晚上沒停過」。
紅薯形象的Yam一夜爆紅
8月12日之後的兩天裡,Yam的「紅薯」形象傳遍國內幣圈,連幣圈大V「超級比特幣」這樣的老炮,在錯過了頭礦後,也去當了一次「挖紅薯」的「農民」。
DeFi火爆以來,星主已經習慣了這種熬夜挖頭礦的生活規律。他常在推特、電報群挖掘國外最新專案,研究各種專案的機制和玩法,選好專案後快速進場。這和他2018年追著玩DApp(去中心化應用)的經歷如出一轍。
星主認為,DApp更像行為挖礦,比如博彩類DApp中,投注行為會挖到專案代幣,「和PoW機制比較相似。」這一波DeFi 流動性挖礦,更偏向PoS,「抵押越多,挖得越多,按資分配。」
雖然機制不同,但星主體驗了大量的DApp,親歷了它的繁榮,如今再玩起DeFi,便得心應手。
DeFi分化老韭菜
8月13日下午4時,存活了37個小時的Yam最終因程式碼漏洞導致幣價幾近歸零。「看到Yam火了,趕緊學習怎麼去挖,還沒學會,這就崩了,」有幣圈玩家在社群裡調侃。
上線一夜爆紅,歸零成為傳說,Yam和很多如煙花般火過一回的專案一樣,成為現象級協議。但更多人面對DeFi專案時,還是一臉懵。
挖礦者依然是少數,因為參與前後都存在重重門檻。它需要你提前在推特、Medium等國外社交平臺捕獲一手資訊,也需要你有判斷專案價值的能力,你還得會用以太坊錢包,要找到常常是英文介面的專案官網……做好了一系列準備後,參與挖礦還需要支付每筆超過30美元的GAS費……
幣圈流傳的新老韭菜持倉對比圖
DeFi火爆的這段時間,一張「新老韭菜」的自選幣種漲幅的對比圖在幣圈廣為流傳。老韭菜買的都是BTC、LTC等這些主流幣種,都是±0點幾或1點幾;而「新韭菜」持倉的YFI、BAL、LINK等新幣,百分號前面的數字均為兩位數。有人調侃,老韭菜已經看不懂現在的幣圈了。
事實或許並非如此。
DappReview創始人牛鳳軒向蜂巢財經表示,想要玩DeFi,必須熟悉使用Metamask這樣的去中心化錢包,以及快速理解DeFi專案的使用方式,這的確形成了一定的門檻。但對於DApp的老玩家來說,這都不是事兒,「因為太熟悉了,他們快速衝進場瞭解DeFi,就像開啟了新的印鈔機」。
幣圈老韭菜正在分化,DeFi便是那道分水嶺。
這一次,新興派中的主要成員是DApp那批老玩家,他們站在DeFi前沿,每天講述著又玩了哪個專案,怎麼挖礦,如何套利。
古典派彷彿看不見這些新資訊,亦或面對資訊時難以get,再或者依然將DeFi幣視作新專案。他們更習慣在主流的中心化交易所炒幣,探討哪個新幣種可以埋伏,預測BTC能否突破前高。
DeFi打破一級市場「拿幣」規則
上一輪牛市時,老韭菜們投資加密貨幣有一條慣常思維,先要尋找幣圈名人或知名機構背書、投資的專案,然後打聽參與私募或公募的渠道。
個人大V、投資機構往往處於幣市投資鏈條的頂端,他們拿到的幣叫基石輪,比私募的價格還低。資源好、關係硬的老韭菜,沒準能拿到更便宜的基石價。
但無論參與募資與否,人人都得等著專案上交易所,進入二級市場博一個利益最大化。
過去幣市這種一級市場,存在層層「剝削」的拿幣規則。但在DeFi新世界,這一套行不通了。
代幣發行規則寫在協議裡,「0預挖、無私募」的公平性被參與者稱道,任你是土豪還是小散,同時開挖,拼接在專案協議中的去中心化交易協議,讓挖出的幣直通二級市場。
「超級比特幣」認為,DeFi對傳統幣圈的一級市場形成改造。「Yam無預挖、無眾籌、無團隊獎勵,意味著媒體宣發失效、Token fund的資金優勢失效、交易所上幣優勢失效。大家基本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七年來圈子的玩法全部推翻了。」
在一名資深DeFi玩家看來,這相當於專案方把鑄幣權下發給市場,「也就說,散戶也可以進入一級市場。」當然,機構也可以參與Yam這樣的專案,但不再有低成本拿幣的優勢,土豪面對的風險收益比,和小散相當。
在「超級比特幣」看來,玩好DeFi考驗著投資者獲得最前線資訊的能力,以及動手擼幣的執行力。換言之,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執行力,是老韭菜能夠進階為「新韭菜」的關鍵因素,而缺失了這些的玩家,往往面臨著踏空DeFi甚至成為接盤俠的局面。
已經有投資者在Yam上摔了跟頭。
在YAM幣產出當天,Bibox等交易所立刻捕捉到這一熱點,火速上線該幣種。彼時,被熱炒的YAM一度漲超150美元,而一些交易所使用者在不知道Yam存在彈性供應機制、協議程式碼未審計等資訊時,便匆忙上車。YAM跌至1美元以下,他們可能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這裡不得不提到Yam的reBase(代幣供應量再調整)機制,它透過通脹或通縮來實現幣價穩定,該機制被程式設計寫入協議中。YAM的供應量每12小時自動調整一次,目的將其價格穩定在1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YAM在交易所裡蹭蹭高漲只是短暫的,一旦觸發reBase,智慧合約就會增發代幣,以穩定幣價。所以,即便Yam最後沒有出現程式碼漏洞,YAM幣價下行也是定局。按照「古典思維」炒幣的交易所使用者,極有可能損失慘重。
對於質押資產參與挖礦YAM的使用者來說,幣價高漲時,他們隨時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協議(DEX)中高位套現。即便沒有及時套現,質押的資產還可以取出來,損失更多來自於他們挖礦時支付的以太坊網路轉賬手續費,儘管手續費不低,但遠比在二級市場高位接盤低。
Yam實驗失敗了,意外結果是讓「老韭菜」的分化在市場中現出原形。
在投資-退出這條食物鏈上,參與DeFi流動性挖礦的使用者站在了中心化交易所使用者的上端。DeFi加速了幣圈投資者的分化,它單獨成道時,有人忙著「撿錢」,有人看不見道,有人跑錯了入口成了接盤俠。
「古典韭菜」如何擁抱DeFi?
8月18日,歐科雲鏈資料顯示,以太坊DeFi專案的總鎖倉量達到66.7億美元,繼續創造歷史新高。DeFi吸金量大增之下,波場、EOS等老牌公鏈加快DeFi生態建設,火幣已經成立了DeFi研究院,了得資本等機構宣佈投資DeFi。幣圈的各個環節角色都想追上DeFi這趟高速奔跑的列車。
DeF總鎖倉量再創新高
在交易所裡買YAM、CRV等DeFi幣被收割的「古典韭菜」,被傳統炒幣思維所累。有一部分人漸漸回過味兒來,與其在交易所裡接盤,不如加入流動性挖礦的陣營;還有一部分人畏懼新事物自帶的新風險,決定遠離DeFi挖礦幣,最多參與一下IEO低價認購的DeFi新幣。
的確,誕生不到1年的DeFi世界裡,新氣象一天一變,但亂象也叢叢生長。Uniswap上,割一把就走的「土狗」專案橫行;YFI協議之後,打著分叉旗號的山寨協議有兩個已經跑路。
隨著大資金逐漸入場挖礦,各個主流DeFi專案的挖礦利率逐漸降低,財富效應不似以往。
星主認為,選擇新的潛力DeFi專案,對資訊的掌握很重要,「一般國外的專案相對靠譜些,看推特討論的熱度,還有它的機制設定是否合理,如果有技術大神背書,相對穩一些。」
獲取一手訊息有哪些渠道?
牛鳳軒說,一般COMP、BAL這些主流專案,行業內頭部的中文媒體都會有報道;他自己會經常關注海外媒體以及一些KOL的推特和文章,此外,各種專案的電報群和Discord社羣會不時有人分享新專案。
對於已經上線的專案,星主認為,一個最重要的評判指標就是專案的鎖倉資金量。目前的以太坊生態中,Maker、Aave、Curve鎖倉量佔據前三位,超過總鎖倉量的50%。越往後,專案的鎖倉量份額越小,也越需要投資者謹慎看待。
另一名資深DeFi玩家補充,除了鎖倉量外,還要看專案的使用者數和代幣成交量,以此判定其是否真的有市場熱度。如果想更有前瞻性,就要從代幣機制、專案模式、技術水平、團隊實力、安全係數等方面入手,從基本面提前預判專案未來的發展。
無論如何,保持學習和判斷力是「古典韭菜」進階的關鍵。另外,不盲目投機和急於求成是老韭菜本該有的覺悟。
發展到目前的階段,星主覺得小散戶已經不太適合在以太坊上玩DeFi,因為網路擁堵讓手續費價格飆升,一筆交易手續費可能就要30美元,「摩擦成本很高。」
另一個幣圈共識是,現在的DeFi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市場有大把的泡沫,還沒有誕生真正的大規模的需求。「現在風險高了一些,7月份是邊挖礦邊買幣,現在是隻挖少買,一般拿到利好落地就趕緊出貨,這都是熊市養成的直覺,」星主表示。
身處DeFi狂浪,投資者要做的第一件事無疑是提升認知,不僅需要看到DeFi帶來的財富效應,也應充分察覺風險。如同牛鳳軒所言,DeFi市場大把的泡沫需要消除,至於怎麼消,「相信市場先生一定會在某一天給新韭菜上一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