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熱衷於分析加密代幣價格及其背後價值之間的合理關係。對於這個問題,分析師、企業家、開發商、專家或投資者都有不同的觀點。谷歌一下“crypto token valuation metrics”,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關於這個主題的東西。
我自己上一次的嘗試是在2019年9月。當時,我列舉了9個不同的變數以衡量加密貨幣的執行狀況。但我並沒有成功,或者說我並沒有發現一個可以衡量這些估值的神奇公式。
正如我在2017年的《代幣銷售的黑暗面及其漫長蜜月期》(The dark Side and Long honeymoon of Token Sales)中哀嘆的那樣,我們迫切需要與上市公司常規評估相當的基本指標。
在上市公司中,分析師和投資者可以使用收入、淨收入、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前利潤)、EPS(每股收益)、P/E比率(市盈率)和銷售增長等指標,將市場資本化的緣由聯絡起來。
但對ICO和基於代幣的專案來說,等效效能的度量指標又是什麼呢?
2017年底,隨著比特幣使用者的數量開始超過比特幣投機者的數量,我們希望用例(usage activity)能夠成為比特幣估值的主流。然而快進到三年後的今天,我們發現又回到了起點。
目前,由於未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兩個曾被看好的區塊鏈度量標準一直在努力為自己辯護。
首先,便是以太坊網路上的gas費用。隨著以太坊網路越來越受歡迎(這是件好事),它的執行速度卻變得越來越慢了(這是件壞事),而這也導致了執行各種智慧合約的gas費用的增加。而關於這一點的解釋也隨之成為了爭論的焦點。
一方面,gas費用的上漲可以算作是其“網路收入”的一部分(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在以太坊網路上進行交易會變得過於昂貴(這是件壞事),從而迫使一些用例考慮轉移到以太坊側鏈或其他公鏈上(這對以太坊來說是件壞事)。
在此期間,以太坊代幣價格呈現的趨勢是先上升,後下降。但這種趨勢很難透過任何型別的等式或可靠的定量標準來建立真正的相關性。
其次,便是增長勢頭強勁的DeFi。就在最近的7月份,人們普遍認為,鎖定的DeFi總價值(TVL)是衡量DeFi市場估值的良好指標。因為隨著TVL繼續增長,頂級DeFi代幣的總市值也是一樣增長的。
然後這種相關性很快就被打破了。正如我9月初在CoinDesk上所寫的那樣,DeFi的總市值一直徘徊在160億美元左右。而如今,這一數字卻降到了120億美元左右。
而這一回撥現象可以用傳統的市場行為動力學來解釋。這種傳統市場行為動力學通常會提前為基礎工具定價,並在訊息公佈後會自行收縮。這是市場行為中一種常見的心理陰陽現象。而DeFi的情況也許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我在上文中提到的DeFi“TVL與市場價值”之間的關係利用的是基於整個領域“巨集觀”狀況的度量標準,這比試圖根據單一代幣自身特性來進行度量要容易得多。
此外,DeFi還存在著一個特殊的人造現實,即許多代幣的價格往往是由自動做市商演算法驅動的。這些演算法並不是根據事先判斷及對使用指標的瞭解執行的,而是根據給定的供需動態曲線和可變的流動性池。流動性/浮動池會人為地創造需要時間檢驗的價格點。
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缺乏相關度量標準的情況下,剩下的就只有無價值的度量標準了,但也許僅憑這種“輸入型”資料點,終有一日也可能會成為一套有效的相關等式。
傳統股票和加密市場之間的另一個特殊區別是,在加密市場中,具有實際(使用者)效用的同一貨幣是為投資者/投機者參與持有的。相比之下,股票就只是一個計算單位,並不能用於購買其他源自基礎發行人的相關產品或服務。
也許有人會認為,應該為使用和價值間更緊密聯絡的出現提供空間,但這還沒有發生,至少還沒有到我們可以開始在其背後建立支援體系的程度。
當然,我們仍然盼望著某一天,使用高度流行的加密貨幣(無論是透過使用者還是開發人員的流量)是能夠指示底層代幣的實際價值軌跡,只是這一天還沒有到來。
想象一下,如果你被要求持有部分特斯拉股票來為自己的特斯拉充電的話,情況會是如何。從本質上說,你就需要不斷購買特斯拉股票(從而創造對特斯拉股票的需求,並對其最終的上漲做出貢獻)來支付自己的充電費用(不包括你自己在家裡的充電站)。
當然,隨著特斯拉股價的上漲,充電的實際成本將會下降,這將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處於某種原因,特斯拉車主停止駕駛特斯拉,那麼隨之而來活動的減少將導致對特斯拉股票/貨幣的需求減少,其價格也會相應下降。但至少在使用和需求之間會有一個真正的聯絡,而這也是加密代幣固有的東西。
在區塊鏈領域中,鏈上費用/收入仍然是區塊鏈網路價值的領先指標。以太坊提出了一項讓收費計劃更具動態的建議,即EIP 1559及收費結構,它將保證支付更加公平,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費用和收入更難被關聯起來。當然,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領域。
我的一個朋友,Evan Van Ness,就恰當地把一些鏈稱之為“殭屍鏈”,因為它們鏈上的實際交易數量非常之少。這是一個反面的相關性度量的例子,但是儘管如此,它卻是合乎邏輯,且易於理解或驗證的。
我們仍然處於尋找加密代幣價值及其使用之間的相關性指標的早期階段。
基於這個原因,我相信我們仍然處於定性的加密代幣評估時代,代幣的價格主要是由投機認知、品牌價值和創造者的承諾驅動的。
原文作者:
William Mougayar 《商業區塊鏈》(The Business Blockchain)的作者,《代幣峰會》(Token Summit)的製片人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