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但並不是說區塊鏈只能執行去中心化的業務,它反而能讓中心化的業務執行得更好。
作者|宋宋 來源|鏈得得(ChainDD)
以下內容是騰訊雲區塊鏈首席架構師敖萌在“產業區塊鏈課堂”講述《區塊鏈技術如何賦能全行業商業能力》的課程分享內容,鏈得得編輯刪減後釋出。
區塊鏈技術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技術了,它現在已經深入到了各個行業上面,比如金融服務、醫療健康、IP版權、教育和物聯網等。
但是,區塊鏈技術在每個行業中的應用都不太一樣,而這其中是不是有些共性的東西在裡面,我們怎樣看待一些正在應用區塊鏈的行業,我們怎樣去預測哪些行業將來會在區塊鏈領域發展得更好,在“區塊鏈+”領域會做得更好,這都是需要思考的一些問題。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區塊鏈到底有哪些能力,再透過這些能力進一步判斷區塊鏈怎樣做這種商業系統。
—1—
通證能力
首先,區塊鏈的通證能力是非常強大的一個能力。通證又叫Token,這個詞最早源自於計算機網路中環狀網路的令牌。
準確來說,Token代表了一種權利或權益。過去在環狀網路中,持有令牌(Token)的計算機享有當前傳送訊號的權利。
區塊鏈有一套完善的Token流通機制、Token追溯機制和一套全自動的Token交易機制。這就是區塊鏈源自比特幣的時候產生的一系列能力。
完善的Token流通機制可以把各種有價值的、值得流通的東西在商業模型中抽象出來,幫助我們把商業模型進行得更好,更加地潤滑。
目前已經有很多這種不同的通證,像商業票據、應收賬款、權益憑證、和可轉讓債權等。
再來是完善的Token追溯機制。區塊鏈技術又被稱作分散式總賬,上面記錄了Token流轉的全生命週期,也就是說,在區塊鏈上可以查到某個Token在全生命週期上的一系列流通軌跡。
如果系統設計得夠好,從Token到達鏈上的這一刻開始,有可能進行了拆分或組合,而這個拆分、組合、流通等一系列應用和過程都可以在區塊鏈上查到。
此外,我們還能夠使用智慧合約對Token進行一系列的控制,或把Token的使用權和一部分流通權利在區塊鏈上用智慧合約進行一個約定拆分,進行一部分轉移。
最後是全自動的Token交易機制。整個Token在流透過程中,只要持有者按照智慧合約規定,或者事先約定好的區塊鏈的規定,遵從機制去進行轉移或者是說進行鎖定等一系列動作,這裡會有一套全自動的機制幫你做了,中間不需要其他人的審批。
有一套去中心化的系統設計,可以確保Token交易真實可靠,交易不會被惡意撤銷,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進行匿名交易。
因此,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金融基礎設施,是一套可靠的賬本系統。
目前,國家提出了“新基建”這個概念,包括髮改委等官方都已宣佈,區塊鏈是新基建的一部分。為什麼區塊鏈可以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
設想一下,作為一個在經濟社會中的組織,必然要進行記賬和使用金融系統等。
而記賬是一個社會經濟活動執行的基礎。區塊鏈恰恰就是一個可靠的記賬系統和賬本系統,是可靠可信的分散式總賬系統。
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金融基礎設施,完全符合新基建的思路。
—2—
通證用法
那麼,區塊鏈上的通證在現實中要怎麼用,我大概總結了
三種方式:
第一種,可以直接在鏈上產生通證,即通證誕生於鏈上,在鏈上流轉,最後終結於鏈上。比較典型的是應收賬款的流轉。
第二種,我們把鏈外產生的通證放到鏈上進行交易,比較典型的就是商票系統。
第三種模式是,這個東西不是在區塊鏈上直接產生的,也不是外部已經有的、抽象化的Token,而是把物理世界中的某個資產轉移到鏈上,在鏈上進行交易。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倉單。
—3—
哪些東西適合通證化
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首先,一定要有廣泛的價值。把某一種東西做成通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它流轉起來,一旦流轉的過程中可能會失去價值,它就不適合做通證。
其次有明確歸屬。很多東西有價值,但是沒有明確的歸屬,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太陽,我們每天可以曬太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太陽是沒有明確歸屬的,但沒有誰擁有太陽。
還有就是,要有流轉需求。有些東西可能是一個必需品,實實在在一直在工作,比如說某些比較精密的機床,它確實在一個生產中很有價值,但是它流轉不了。沒有流轉需求,你去轉移它也沒有太大意義。
最後是要有一定的同質性。如果說過於零散的,每一樣東西都要重新定義一次,它做通證的時候會比較浪費成本,這個也不太適合。
最後,區塊鏈通證有三個優勢:提高傳統通證效率,增強監管,可以觸達末端。
—4—
資料管理與儲存
除了通證之外,區塊鏈在資料方面,不管是資料管理、資料儲存或者是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能力。
總結下來,區塊鏈在資料方面有三大能力:一是難以篡改的存證能力;二是靈活的資料分享能力;三是多方確認資訊的功能。
分別看一下,區塊鏈帶有一個可信時間戳,可以增強資料的可信性,同時由於它有一套密碼學的塊鏈式結構,使得在區塊鏈上面篡改任何一個資料,任何一個位元位都會破壞這個雜湊鏈條,所以說從資訊科技角度來講,區塊鏈本身就是難以篡改的一個資料儲存系統。
另外,由於它是一個分散式的,每一節點都持有同樣的資料,只改某一點是沒有用的。所以說區塊鏈具有難以篡改的存證能力。
利用這個存證能力,我們可以做像商業中的合同存證、憑證存證、履約記錄的存證,或者是違約記錄等一系列需要存證的資訊。
區塊鏈作為一個分散式系統,有一個把資料分發到全部節點的天然能力。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能力,在許可權可控的資料範圍內進行資料分享。
最後是多方確認功能。任何的資料大家可以達成一致,但是對資料解讀很可能有分歧。為了讓大家最終的解讀對資料理解達成一致,我們可以透過智慧合約來解決。
為了讓區塊鏈發揮這些能力,第一就是要搞清楚哪些東西放在鏈上,哪些東西放在鏈下。
對於區塊鏈來說,鏈上資源很有限,計算資源和儲存資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多備份的系統,每個儲存都會產生N個備份,每個計算也會被計算N次。正常來講,我們要做的是一個“瘦鏈上胖鏈下”的架構。
在這種架構下,選擇上鍊資料時,一般把有可能產生爭議的資料採訪在鏈上,有些沒有必要上鍊的資料是完全不應該把它上鍊。
其次就是敏感的資料授權過程。比如一個資料使用方看到了一個資料提供方的資料,他向他發出了請求,說我請求訪問你這個資料。
資料提供方批准了,或者說其他的上級單位機關批准了,這整個申請授權過程都在鏈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資料到底誰發出的申請,誰請求的授權,誰審批的授權,哪個時間點等一系列最敏感最關鍵的資料,都可以放在鏈上去做。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在資料量極其少的情況下,可以在鏈上進行資料交換。
講了這麼多,其實在區塊鏈賦能商業模式的難度上面,還是處於比較低的層次。
按照程度,首先最簡單的是“區塊鏈+”的應用方式,把關鍵資料雜湊上鍊,防止資料被篡改。其次就是把區塊鏈當作一個企業間的資訊匯流排來用,建立企業間資訊通訊的一個渠道。
再往上一步,圍繞鏈上構建應用這個難度是最大的。只有上升到業務可以自動化的時候,才能在鏈上構建這個關鍵業務。
—5—
區塊鏈應用中的問題
區塊鏈在企業中的應用需要注意很多問題。首先在通證模型或者資料模型等應用情況下,要警惕安全問題,這是任何資訊系統都避免不了的情況。
對於區塊鏈來說,它作為資訊系統會存在一些特有的安全問題,比如有可能會有來自內部的攻擊。
區塊鏈誕生於比特幣,比特幣一個重要的思維就是經濟激勵機制,透過對礦工的激勵,確保礦工不會去作惡這樣一個經濟學模型來輔助IT安全。其實在企業圈應用當中,我們雖然沒有代幣,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用這種經濟模型來做這樣一個激勵,或者說做這樣一個限制。
再者,去中心化的系統和傳統的IT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思維,傳統系統的資訊處理方式是這樣的,使用者1、使用者2、使用者3,分別或者同時按照業務邏輯輸入一些資料進來,之後伺服器統一處理好資料,將處理結果入庫。
但是到了區塊鏈時代,智慧合約一次只能被一個使用者呼叫,兩個使用者不能一起呼叫一個合約,至少目前為止絕大部分割槽塊鏈系統是不支援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把合約去拆分開,而拆分的時候,就要注意原本的1、2、3依次輸入之後才能完成一筆的邏輯,現在被拆成了三筆,這三筆還能不能構成一個原子交易。就是說一旦發生回滾,能不能三個一起回滾。
最後,使用者體系的建立。在傳統的資訊系統中,使用者體系是一個很簡單的方式,或者說是一個比較固定的方式,我有一個使用者表,有個超級管理員來維護這個使用者表,他可以做很多的身份稽覈等機制。
到了區塊鏈之後,這個既帶有一定的靈活性,也帶來一定的風險。這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到底用哪種使用者許可權模型來做。
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但去中心化技術不是說只能執行其中去中心化的業務,它反而能讓中心化的業務執行得更好。所以說大家在做“區塊鏈+”設計的時候,也不必拘泥於一定要做去中心化的業務,中心化業務也可以做“區塊鏈+”。
—6—
區塊鏈累積權威資料庫
講了這麼多邏輯以後,把所有的區塊鏈應用都涵蓋了嗎?沒有,其實還有很多,每天都會不斷冒出各種新的應用來。
很多人講“人間一日鏈圈一月”,就是說鏈圈跑得非常快,並且在不斷地創造新的應用模式,比如區塊鏈積累信用,這就是一種新模式。
而在區塊鏈系統上面記錄資料,目的是為了累計一些資料出來,讓它變成一個權威的庫,讓將來的金融機構或者其他地方都可以用。
所以說這個系統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在於解決了資料的造假問題,而是說這個系統日後累積出足夠權威的資料庫來,使得資料的價值變得很大。
目前,資料已經變成了一種生產要素,可以參與分配。而這個生產要素的權威性就非常重要,透過區塊鏈積累產生的權威資料,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現在仍未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