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數字資產研究院CIDA
作者:朱嘉明
本文是作者在2019年8月18日陽明教育研究院舉辦的“新時代星火計劃(籌)”閉門研討會上的演講。本文經過作者依據錄音記錄稿的修訂後正式發表。
正文:
大家好!我今天來到“致良知四合院”,想講的題目是“怎樣理解和認知新時代”。因為今天的會議主題是“新時代星火計劃”。在我開講主題之前,我先談一談今天來到“致良知四合院”之後的三個因素對我的觸動:
第一個是“四合院”。因為我從小就是在北京四合院內長大的,而且是在原本在紫禁城範圍內的四合院,位處於景山與北海公園之間。我的少年時代,在少年宮學美術,少年宮的格局是四合院的組合。那時候我所讀書的北京市少年宮圖書館,坐落在景山公園之內,是三進的四合院組合。所以在我的人生中,對四合院的記憶與感受是很深厚的。四合院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其設計理念是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人與天地之間的結合。
第二個因素是今天的這個日子—8月18日。徐遠重是湖南人,經常對我講毛澤東。毛澤東晚年做的最大一件事是發動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具有轉折意義上的大事是他1966年8月18日在天安門廣場上接見紅衛兵。當時,我是廣場中的一份子,在金水橋下,看毛澤東十分清楚,最大的印象是他在萬眾歡騰之下揮著他的帽子,向千萬年輕人所表現出的平靜,這之前的一次是我小學參加國慶節,少先隊放和平鴿。無論如何,毛澤東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對他的思考很可能陪伴終生。
第三個因素就是王陽明。這個院子以王陽明的“致良知”命名,試圖重新發掘王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而我本人因為這樣或那樣的機緣,對王陽明心學有過不斷深化的理解。機緣巧合,五六年前我在臺灣大學任教,期間建立了“陽明山未來學社”。這個陽明山未來學社,借臺北陽明山這個地理符號、歷史象徵,更重要的是希望賦予王陽明心學以新的歷史意義,使之與未來相結合。這其實也涉及到怎樣看待國學,實現國學與現代化結合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發現過具有馬丁路德那樣的宗教改革。因為宗教不是中國文化的特徵,但是幾次相關於國學的改革,其實都沒有成功。這個教訓值得總結。無論如何,對於國學,包括對於王陽明的心學都要避免形式主義、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理解。
下面我想開始進入主題。我是一個“50後”,有著承上啟下的歷史責任,所以我今天主要與大家分享四個問題:
第一,何為新時代?
我們這代人,在人生中多次為所謂的“新時代”所激勵、所感動、所鼓舞。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我們被告知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超英趕美;到了文化大革命,反修防修,創造新人類,似乎又是“新時代”。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人們又在一個“新時代”的憧憬中。近年來,“新時代”無疑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從我的觀點來講,理解新時代需要人類歷史視野、全球視野甚至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侷限性。比如說,大約十餘天之前有一顆行星距離地球很近,天文學家稱這顆編號為“2019OK”的小行星如果與地球相撞可能會產生“通古斯大爆炸”級別的危害,幸好最後其與地球擦肩而過。事發後,行星科學界及一些航天領域的研究開始呼籲加強全世界範圍內的行星防禦領域研究工作。正巧,我上週在內蒙錫林格勒盟與北京天文臺一個優秀的年輕人交談,我向他詢問這個行星碰撞地球的可能性。我問他,如果這顆行星真的和地球相撞,人類有沒有辦法來避免,他說沒有辦法,但是現在的天文學家可以有能力在最後一分鐘告訴大家發生碰撞的時間地點,以及對地球的傷害和對人類傷害的程度。
為此,我想引申出來的是在人類所說的時代背後的這種超越人類能力而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自然力量。去年,我在很多場合紀念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出版200週年。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科幻小說。問題是這本書是怎麼寫出來的呢?我告訴大家,那是因為在1816年的那個夏天之前的1815年,印度尼西亞的一座名為“坦博拉”的休眠火山突然爆發,大量的煙塵充斥天空,覆蓋了歐洲,陽光難以照進大地。氣溫的急劇下降,使得雪萊夫婦、拜倫他們在日內瓦湖的避暑成為完全沒有可能。在這個嚴寒的夏天,他們只能坐在燃火的壁爐前,每人構思一篇小說,雪萊夫人的構思和講出來的故事就是這篇著名的《弗蘭肯斯坦》。這是一個多麼長的鏈條,東半球赤道以南的印尼火山爆發,最終導致了來自英國,正巧在日內瓦湖度假的年輕女子完成了不朽之作。後來拜倫的女兒成為現在計算機語言的歷史第一人,那是後話。
我想說的是,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任何一個新時代的開篇與完結,都勢必與整個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不可逆的改變聯絡在一起。例如——羅馬帝國的興起與衰落、基督教的產生與傳播、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完結等等。在過去二三十年間,IT與網際網路革命,確實有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旅行與工業革命那樣的歷史地位。
所以,我認為新時代是指這樣的歷史時段:原有的思想模式、產業體系、經濟制度、倫理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系統性的、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個從解構到建構的過程就是新時代。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毛澤東創造過一個新的時代。在1980年末期及1990年前起,因為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世界經濟與秩序發生重構,於是美國曆史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寫了一本影響很大的書《歷史的終結》,他認為從此之後,世界將被自由主義及自由市場所主宰。但過去30年的歷史證明,歷史沒有終結。人類繼續面臨著進入新時代的可能性。因為人類還會自覺不自覺創造出改變時代的重要因素。總之,使用“新時代”這樣的概念,需要有科學的態度,有歷史的標準,避免庸俗化。我對“新時代星火計劃”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希望你們嚴肅地將提出的概念拓展出來,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者和擁護者。
第二,1920年代歷史對我們面臨的新時代啟示。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大戰徹底完結了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十九世紀自由市場制度充分發育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地緣政治;中國在那一年是北洋執政的第八個年頭,發生了五四運動。緊接著,人類進入了1920年代,可以這樣說,後來20世紀的歷史,甚至21世紀早期的歷史的演變,都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指標是,影響全球20世紀的政治與社會結構、哲學理念、科學技術、經濟學革命、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的人物統統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基本上是那個時代的80後、90後、00後。例如,政治領域中的列寧、羅斯福、丘吉爾、毛澤東甚至希特勒;科學界的愛因斯坦;經濟學界的凱恩斯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在人類文明史上,人才出現的時間和區域地理分佈是不均勻的,所有重大和改變歷史方向的事件,在時間與地理空間歷史分佈也是不均勻的。人類文明史一再證明,每隔一個歷史時段,會在某一個時期集中出現人才輩出的情況,與此同時,也確實會出現影響人類歷史走向的區域中心。
今天你們提出的新時代星火計劃,很值得知道從1910-1920年代在中國農村做的多元化實驗,那時實現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改造農民、推動農業近現代化有著若干種模式。其中可以歸納為:(1)以梁漱溟(1893年-1988年)為代表的儒學精神改造農村模式,地點是山東省鄒縣。(2)以晏陽初(1890年-1990年)為代表的西方平民教育模式,地點是河北省定縣。(3)以傅柏翠(1896年-1993年)為代表的日本農村改造模式。傅柏翠這個人極端傳奇,曾經是中共早期的軍事將領,後來脫離共產黨,又沒有與國民黨為伍,“非國非黨”在福建進行了長期的農村改革,一直維繫到建國初期,直到土改。(4)以瑞金模式為代表的共產主義模式,即後來土地改革的雛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基督教模式,以英國傳教士博格理(1864年-1915年)為代表,在貴州的石門坎幫助苗人創造文字,開化教育,最終將石門坎建造成中國西南領域最大的文化教育高地。
可以說,在1920年代,中國農村所有變革的構想和實驗,整個光譜都已經得以形成。當然,歷史最終勝出的是蘇維埃模式。它的進一步延伸就是1950年末期到70年代的人民公社制度。
回顧上面的歷史,我希望傳達這樣的資訊:為中國農村和農民及近現代化作出貢獻的這些人,其實都屬於“知行合一”的代表,都是君子、賢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天下為公的精神,有自我犧牲的勇氣。
從世界視野範圍來看,1920年並沒有根除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的人類重點課題。在經濟上導致了1929年-1939年的經濟蕭條;在政治上最終導致了德國國家主義的崛起、希特勒的上臺,在亞太地區導致了日本青年軍人政變,軍國主義主導日本政治。正是這樣的演化,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不可避免。
無論如何,1920年代是最關鍵的十年。還有幾個月,人類將進入到21世紀的20年代。現在,人們很難甚至說沒有本領預測2020年代的重大事件,但是卻非常可能看到了2020年在經濟、政治、科學技術上的一些大的趨勢。為此,我們需要將2020年置於更大的歷史視野下來觀察。
第三,2019年很可能是重大的歷史拐點。
2019年是麥哲倫環球航海500週年;是阿波羅登月50週年;是美國四所大學實現網際網路接通50週年。阿波羅登月的日子是1969年7月,那時我正在西藏軍區政治部農場務農,我們當天從短波收音機上聽到這個訊息,我和我的同伴無不震撼。在那個年代的西藏高原,仰望星空,整個銀河近在眼前,相比較我們務農而阿波羅登月,之間反差之大、刺激之大至今難忘。
今年7月20日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故事是“未來五十年的太空”。這是多大的課題!也是講新時代無論如何不能夠無視的課題。但非常遺憾在我周邊的年輕人中很少有人對這樣的問題有執著的追求和想象。所以在我看來,2019年最大的一件事情,是馬斯克推出的SpaceX要發射多達12000顆衛星的星鏈(Starlink)計劃。此外,更為值得關注的就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在6月18日推出Libra的白皮書。所以一個馬斯克,一個扎克伯格;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都是有開創性的歷史事件。
我不得不說在宇宙空間開放、在金融制度創新,我們沒有成為引導者和主導者,甚至成為很多領域的缺席者。為什麼我們之間很難產生馬斯克這樣的人?為什麼Libra的想法不是由我們提出來的?回顧中國人在人類科學技術上的重大貢獻,如果按人頭算,被歷史所記載和肯定的是非常有限的。在數學上是祖沖之,還有天文學家郭守敬。我還要提及前幾天與北京天文臺年輕的天文學家的交談,我問現在中國天文學在全世界的排名?他回答,大概是第四、五名。總之,我認為我們在肯定中華文明及中國思想遺產的同時,還應該繼續反省尋求如何進取、革新、創造。
第四,新時代有什麼特徵?
如果說我們2020年代很可能是一個新時代的出發點,那麼這個時代有什麼特徵呢?(1)科學技術進入全面融合急劇發展的歷史階段,導致科學技術主導和主宰經濟發展。(2)人類邁向由物質和精神生產並存的時代,觀念經濟成為一種新的解決人類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幾乎不再是大問題,大規模的與長期的飢餓會得到有效的控制。(3)人類經濟組織發生改變,最近美國有一本書《一個人一個企業》非常暢銷,企業應該不再追求規模,而是追求社會價值。Smallisbeautiful。隨之,就業模式發生根本變化,年輕人將以單一工作模式向多種多樣的工作模式轉變。(4)全世界的法治體系會進入大修訂的歷史時期,法學原理和各類法律體系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現。CodeisLaw——將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道理很簡單。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法律的體系如此滯後於現實體系的改變與發展。
可以這樣歸納,現在,人們常說的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智慧社會不再是“狼來了”,而是真來了。是全面的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我講了以上四個主要特徵的同時,我還想講面對2020年代,我的三個憂慮。(1)不可遏制的人口,爆裂性的非均衡的人口增長。誰說現在世界人口大約78億,我認為很可能已經超越了80億,而從80億到100億的時間一定比世界人口專家預測的要快,我想你們在座的這些人,都會經歷世界人口到達100億的那個時刻,我從來認為地球難以承受100億人口。在1980年代我們組織《走向未來》叢書,我直接參與的兩本書是《增長的極限》和《沒有極限的增長》,現在人們理解老齡化社會有很大的偏頗,例如說日本是老齡化社會,這是指現在,但是將時間尺度拉長二、三十年,那麼日本現在的老年主體基本消失,也就是說,日本很可能一夜之間從擁有一億老齡社會一躍成為人口結構合理的社會。反之,為了追求人口紅利不得不刺激人口生育率增加人口基數,印度似乎處於享受人口紅利,其後果是其人口如果達到15—18億,甚至更多,印度的資源何以支撐這樣的人口數量?我去過巴勒斯坦。穿過厚厚的,嚴格檢查的水泥牆,展現在我面前的是滿街的無事可做的,喝著咖啡的黑壓壓的處於青壯年階段的巴勒斯坦男人,這種情況在開羅的很多街道都可以發現。(2)全球變暖。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大,人類氣候變暖是一個真實問題。我去過北極和阿拉斯加,親眼看到冰川的倒塌融化、冰川面積的極度縮小,痛心疾首。現在冰川的縮小和消失還發生在南極,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如果冰川以現在的速度融化下去,不僅是北極熊消失和企鵝被餓死的問題,還將引發包括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災難。(3)落後的醫療制度。人類生命正面臨著全方位的損傷。相比較於自然健康人,亞健康及病人的比重不斷上升。今天這個世界你可以想象為不僅是男人和女人,最多加上“第三性”,更可以把這個世界理解成健康人和病人。醫院是病人的集結地。現在不論是醫藥開發成本,醫療開發成本都越來越高。如此下去,一方面是人口增加,一方面是人類的醫療制度滯後,病人的絕對數量與病人的年輕化必然成為比老齡化更為嚴重的現實問題。
最後,我想就陽明哲學、陽明心學,補充我幾點看法。首先,確實需要有一個“人類共同體”的觀念和高度。中國人再多,不過是現在78億中的14億人,人類之間的依存關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緊密,不可分割。
其次,需要有“博愛”之心。關於陽明哲學,我不敢說我做過深入研究,但是今天聽下來,有一點是被忽略的,就是博愛。王陽明是有博愛之心的。博愛與“天下為公”不可分割,這個“公”字不是僅僅是中國人,而是全人類。
其三,需要包容,要多元化,要容忍不同的看法。對大家寬容,對其他人的不同想法和選擇包容。對於王陽明的心學,不存在著一種解釋,一種說明。我非常不贊同排他性,沒有多樣化,就沒有發展。
最後,最重要的,萬萬不可以成敗論英雄。萬萬不可以贏輸判別一個人,是不是選擇對了一條方向,要知道,很多的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太多的人的失敗的基礎上,一個人以自己的失敗教訓成就別人成功,難道不是更偉大嗎?很多為歷史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生前難以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援,都是孤獨的、無人理睬的、甚至默默死去,即所謂“自古聖賢皆寂寞”。王陽明生前,所影響的人是有限的;孔子最後追隨他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只是說他想透了,他根本不求這個;孟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他真實的理念的機會。正因為如此,成就他們成為了聖賢。賢人精神就是耐得起寂寞,耐得起被歷史所忽視,耐得起別人誤解。這就是所謂的犧牲精神。人類的所有的偉大時代不是靠成功者奠基的,是靠失敗者奠基的,是無數人的犧牲和奉獻所奠定的。
總結一下:對於歷史聖賢、國學、文化遺產的態度,要避免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形式主義,還要避免以世俗的成功作為起點和終點,而是以博愛之心,天下為公之心作為起點和終點。
謝謝大家。
End.
頂層監管設計已經出爐,與此同時整個金融行業的焦點都在向金融科技領域聚集。
何種技術受人追捧?何種專利鳳毛麟角?何種研發值得傾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