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與身邊的人聊區塊鏈,問之前的區塊鏈熱給大眾留下了何種印象,是“龐氏騙局”(幣圈)還是一個分散式儲存的資料庫(鏈圈)?
牛(市)氣沖天過後,回一回首不禁由衷感慨一句:大浪淘沙,洗盡鉛華。
2018是多麼好的數字,可在從事與金融、經濟、投資相關領域的人來說並不好。
從《東方華爾街》瞭解到經濟有一個十年的大週期,回想一下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金融大鱷索羅斯襲擊香港股市,捲走上億資金;接著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和次貸危機影響全球經濟走向;再接下來是2018年,正是我們此刻感受的一年,會不會是10年一輪迴10年一個週期?可以用心感受市場經濟的變化,P2P暴雷、股指下跌、全球股市低迷……
緊接著我們把目光投向區塊鏈,準確說是幣圈。
在2008年金融危機環境下英國財政大臣要增發貨幣刺激市場,有一個叫“中本聰”的人對這種“救世主”的做法看不下去了,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結合密碼學(橢圓曲線演算法),用程式碼開發了一個分散式儲存資料庫,永久儲存交易記錄,不可篡改並公開可查。這就是叫做比特幣Bitcoin”的數字貨幣。
而在數字貨幣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挖礦”的概念,比特幣的挖礦根據出塊時間、工作量證明(由算力值動態調整難度係數)和比特幣總量恆定,算出比特幣挖礦每4年是一個出塊獎勵減半的週期。
2012年前比特幣挖礦獎勵是50個,而到了2012年,礦工算出一個塊獎勵減少一半,變成25個BTC的獎勵;以此類推,2016年也是比特幣挖礦減半的關鍵時間點,其後市場變化也有著相當程度的相似性。2012年比特幣挖礦減半開啟牛市,2013年比特幣市場大熱。第二個週期裡,2016年比特幣減半開啟新一輪牛市,2017年成為比特幣大牛市。
假設比特幣的週期成立,12年減半、13年大熱、14年入秋、15年寒冬,經歷過的“老人”估計感受過這一波週期變化,當然也會見證過一大批老玩家“凍死”在了15年的寒冬裡;那麼在比特幣的第二個週期裡,是不是驚人地相似,有“春夏秋冬”四年如四季的週期變化,對比上面的2013與2017年的比特幣價格走勢,驚人地相似背後是不是週期起作用;那麼在2018今年,是不是在比特幣的第三個週期裡,四年如四季的話那麼今年是“秋天”,2019年則可能將成為“冬天”。
美麗的泡沫終究破滅,我們來看看多少幣歸零了,多少幣要涼涼,多少幣還沒開始就結束。曾幾何時,多少專案方把酒言歡笑談風聲,如今卻哀聲一片不知幾多愁。大浪淘盡、潮水退去,何人裸泳一看便知。
泡沫吹起來的時候總會看到光鮮亮麗的色彩,那時多少人說一夜暴富不是夢,十倍百倍也不是夢;甚至一些大佬在人性膨脹牛市裡豪言壯語,泡沫吹起來了還賺不到錢說明真無能。
不知幣圈為何物的圈外人把“炒幣”看做傳銷組織玩的資金盤遊戲,先玩吃蟹,後玩喝湯,嚐到甜頭的韭菜還會再回來的。
其實,牛市裡的豪言壯語都是對的,而在熊市裡的批評奉勸也是對的。正如一對戀人對幸福的定義:牛市裡是紅塵作伴的浪漫轟轟烈烈,熊市裡是男耕女織的平凡簡簡單單。
繁花凋盡,落葉一片,秋天來了。韭菜們的“悲涼”,專案們的歸零,莊家們的“收割”,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出局有人入局,前赴後繼地湧入區塊鏈浪潮之中。
湧入之時不要忘記學習區塊鏈的知識:對於投資者個人而言,是在漫漫熊市寒冬之際儲備區塊鏈知識,提升認知以便發掘出潛力巨大的好專案;對於專案方而言,是給足時間孵化自己的專案,打磨自己的產品,探索區塊鏈技術運用實際之中的方法,當然傳統網際網路公司也趁此時機進場摸索通證經濟的改良之路。
大浪淘沙,一浪接著一浪,不知一浪何時襲來,一浪何時褪去;繁花凋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嘛?萬事萬物皆有定律,而掌握比特幣的四年減半週期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很重要,接著運用週期的策略可以順利疏通我們自己的貪婪和恐懼。
多說一句,投資是反人性的,大浪淘沙淘出來的一定會有金子;繁花凋盡,凋謝出來了寒梅,那麼如何鑑定自己在熊市裡看到了“金子”和“寒梅”?
正如電影《一出好戲》裡所言:說你是瘋子你就是瘋子,再怎麼解釋依然是個瘋子。
怎麼證明自己不是瘋子,真的有大船來了?這是一個可深度思考的耐人尋味的複雜多變的人性問題。
【注:童剛明天參加北京2018馬拉松,週日停更一天,謝謝小夥伴們一直以來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