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東:幣權不是股權,一文解讀加密貨幣的投資價值

買賣虛擬貨幣

All rights reserved 昨日財經夜讀

很多人認為區塊鏈離不開加密貨幣(代幣),更會把區塊鏈技術應用與加密貨幣發行等同起來,由此在公眾的腦海裡,談及區塊鏈,就是談及了加密貨幣。

很多媒體在宣傳時,也是把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好訊息與幣價、幣值掛鉤,混淆視聽。

中國政府於2017年底就出臺了各項政策嚴控加密貨幣炒作,2018年即提出“無幣區塊鏈”概念,鼓勵無幣區塊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但對加密貨幣的炒作依然保持高壓態勢。可見,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之間不是必然的劃等號,沒有加密貨幣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那種沒把加密貨幣以商品的形式對公眾銷售)區塊鏈技術同樣可以在很多行業得到應用。

這裡要提一下區塊鏈技術的價值:

  • 在現有網際網路技術的基礎上解決行業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跨國匯兌結算的週期與成本問題);
  • 提高現有網際網路+產業的運營效率(比如跨國物流的資訊透明性問題);
  • 完善網際網路行業應用中出現的其它一些問題(比如個人資料確權、隱私保護、信任等問題)。

重點提示:

  1. 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是兩個概念;
  2. 區塊鏈應用中用到的令牌不是必然要發行代幣,它完全可以被數字化法幣或其依賴的大型、綜合性公鏈令牌替代。

從加密貨幣的產生開始說起(一)

加密貨幣(代幣),都是專案方憑空“造”出來的,而這種代幣如同一個人在家裡面自己印鈔票一樣,成本幾乎為零。專案方對專案的發展開始編故事,許以未來美好的發展前景,以便給這種沒有成本的代幣標上市場價格,比如這裡標為一元人民幣一枚。

然後,專案方找投資人,找客戶,找公眾說,你看,我這種代幣在市場上能值一塊錢,以後我們專案發展好了,還會再升值,現在我私下裡把這些幣賣給你,只收3毛錢一枚,等上了交易所你一賣出去,就發財了。

這就是代幣流通的開始。

對於代幣發行的遊戲,有一部分人是真的沒看懂,但還有很多人是看懂了,卻因為人性,抱著賭的心態去投機,期待有其它人來接盤,這樣子,自己就割了別人的韭菜。

要旨分析:

購買代幣的行為與購買股票的行為從本質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股票的發行數量是跟公司資產估值相對應的,代幣的發行數量只是專案方自己設計的;

其次、股票代表的是公司股權,你購買了股票,即購買了公司的相應股權,比如你購得某公司20%的股票,你就可以坐到那家公司的董事會上,行使你的股東權力。而你即使把專案方發行的代幣全部買下來,你依然只是專案方的客戶;

第三、你用法幣購買股票,即使不在交易所出售,也享有公司的分紅權;或當公司回購股份時,你透過出售這些股票而拿回法幣;(記住,法幣就是我們購買現實商品的錢。)

但代幣交易卻不一樣,專案方只是印鈔票的,他只賣不買,當你拿法幣從他那購得代幣後,法幣就是他的了。而你只能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出售代幣換取其它代幣,再透過OTC(常常受到政府相關政策的影響)換成法幣,如果沒有人接手,你手上的代幣就賣不出去,貶值,直至歸零。

代幣的流通取決於有沒有下一個接盤俠,這與傳銷相似,都要靠拉人頭來頂。

補充解釋一點:有人會說,有些專案也定期回購代幣銷燬,這就是你的天真了。

比如,它發行100億枚代幣,很難一次性全部賣出去,於是提出這個概念,說,你看我定期回購並銷燬,這樣總數就減少了,代幣也就越來越值錢了。

事實是,代幣本來就沒什麼成本,他從100億銷燬N年也不知道能不能銷燬掉幾個億,這只是誘餌。而且,為了騙韭菜們進場,專案方也要做市值運營,倒買倒賣控制幣價,造成流量充沛,市場繁榮的假象。

綜上所述,證券對標的是實體企業的股權,而代幣對標的僅僅是幣權;代幣的退出模式決定了它的流通就是一種新型投機模式。

區塊鏈世界裡的社群節點模式(二)

說白了,非技術社群節點就相當於傳統生意裡的代理商。每個節點首先需要自己買入一批代幣,即交納代理費。然後,透過宣傳、活動、遊說等形式吸引周圍更多的人來買代幣。專案方用自己印的沒有成本的代幣做為對社群節點的獎勵。各社群節點再欺騙更多的人來接盤。這些代幣流通本身並沒有給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舉一個所謂區塊鏈應用的例子:

比如,A專案提出要建一個區塊鏈應用生態,代幣作為這個生態內的流通貨幣,這種類似於以前地方上發行的邊區票。

不同的是,邊區票有地方政府背書,當人們不用邊區票時,可以去邊區銀行把邊區票兌換成銀元,也可以直接在當地購買實物或兌換成其它硬通貨。

而代幣呢?並沒有專案背書,公眾是花法幣購入代幣,到這裡,專案方賺得法幣,可以實質性退出了(為了儘量長時間的割韭菜,他們也會用一小部分錢來維持一下虛假繁榮)。公眾購入代幣後,分兩種情況:一是等,等這個生態真正建起來了,用代幣在這個生態裡消費;二是這個生態沒有建起來,代幣直接作廢。不管是哪種情況,公眾手上的代幣退出途徑只有一條,即到加密貨幣交易所出售,能不能賣出去,能以什麼價格賣出,完全取決於有沒有人來接盤,如果沒有人來接盤,代幣就爛手裡了。

由此可見,專案幣(代幣)相當於是沒有任何背書的“數字”,本身沒有實際價值,它們之所以還能存在,是以有些人在不斷的買入,炒作為前提,如果沒有人當接盤俠,代幣就一文不值。

前面有說過,很多人是明知代幣一文不值還買入,是出於人性的投機心理,這裡就不累述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專案幣都是空氣幣、山寨幣呢?只有真正能走出來的,具有現實應用價值的區塊鏈專案,才能實現其代幣的價值提升(再次提醒,投資代幣,投資的是幣權不是股權)。

專案幣價值的鑑別術(三)

必然實用性是專案幣存在的唯一價值,然而,如何判斷專案本身的切實可行性,卻是個“世紀”難題。

傳統創業專案的失敗率在95%以上,它們還都是經過多輪投資“步步為營”地走下來的。而區塊鏈專案通常是一次性或在短期內完成了傳統創業專案要經過的幾輪融資階段,加之區塊鏈技術本身還不完善,加之創業團隊能力方面的不足,區塊鏈專案失敗率幾乎超過了99%,那麼,當一個區塊鏈專案失敗了,它的代幣必然迴歸到一文不值,專案本身也就會被質疑為騙子專案。

代幣本身就是區塊鏈存在的缺陷,是其成為“騙子”的土壤,而其內在獎勵機制又是區塊鏈技術區別與傳統專案的創新,這是一對矛盾體。

目前,還沒有系統的,完全保證可靠的鑑定“騙子”專案的方法,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僅供參考:就是這個區塊鏈專案在不依賴融資,不依賴售賣代幣的前提下,能不能透過自身的產品、服務或運營實現盈利(交易所收“過路費”模式除外),能實現盈利的專案,成功的機率會更大。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

代幣價格高的,不代表其專案價值高;

代幣趨於歸零的,專案可實現性一定不高;

透過炒作代幣價格實現“高大上”形象的專案,通常空有其表;

能夠穩步推進專案按照白皮書的計劃不斷前進,不發幣或將幣價維持在一個可接受範圍內的專案,未來成功的機率比較大;

專案本身設定的目標,即給使用者畫的“大餅”的實用性,真實性,特別是可實現性尤為重要,但對於這些指標,一般使用者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區塊鏈技術與“綜合性底層公鏈”以太坊(四)

未來,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以人工智慧武裝的智慧機器人,將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也能完成很多人類不能或不易完成的工作;而物聯網實現萬物互聯,它將人類的所有生產資料集合到一個生態網內,統籌協調,實現人類文明的跨越式發展。

然而,在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我們的資料實際上處在一個個孤島狀態,阿里與騰訊、百度與谷歌都不會共享各自的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人工智慧產品,物聯網網路只是方塊型區域性互聯,不能真正實現萬物互聯與適用性人工智慧,而將這些資料聯結到一起的,正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就是透過網際網路,將人類所有的生產資料(資料)集合到一個生態,結合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進行大規模協作生產,這種變革是區別於以往工業革命的生產關係的革命。

區塊鏈公鏈實際上是區塊鏈技術的基礎設施,如同高速公路與汽車、科技產業園與入駐的企業的關係,任何區塊鏈應用的開發,都要以某個公鏈為基礎,才能有著力點。

我們說以太坊也發行代幣,這種代幣是不是跟其它代幣一樣毫無價值呢?

根據福布斯公佈的全球知名企業區塊鏈前50強的情況來看,有超過44%的企業用以太坊技術作為其底層技術。其次是基於Linux做的開源私鏈技術協議的Hyperledger,其運用率達到了36%。

以太坊還計劃在未來的一年內,將其POW升級到POS,並大幅提高其可擴充套件性、可持續性以及完善開發者體驗。由此,在實現區塊鏈技術落地的場景推動下,ETH已經由最初的空氣幣狀態進化成了對其生態有助推作用的令牌。只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坦途,能不能順利完成還有待時間來驗證。

因此,具體到公鏈專案,它們最終的出路有兩條:要麼世界通用,要麼一錢不值。

公鏈專案的出路,是為傳統企業輸出公鏈技術,搭建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幫助傳統企業實現區塊鏈化運營。

就當前,區塊鏈技術適合於建立私有鏈或聯盟鏈,以提高傳統企業的運營效率,解決企業的現實問題

例外的比特幣(五)

為什麼要談比特幣,因為太多人把比特幣尊為代幣之首,以比特幣為大旗,卻忽視了比特幣與世面上其它代幣的本質區別。

比特幣為什麼有價值?不在於它的實用性,而是其收藏性和儲存價值。

比特幣從一出生,其整體數量就固定了,共2100萬枚。你擁有它的途徑就是挖礦,就連中本聰本人想要比特幣,也要去挖礦。

這不同於其它代幣,其它代幣是專案方設計了巨大的數量,然後單方面對外出售代幣,專案方賺夠了錢一撤,代幣就什麼都不是了。

另一方面,比特幣是世界上第一種加密貨幣,它經歷了幾起幾落,現在也得到了世界上眾多國家的認可,這一點就比其它代幣要現實的多。

作為收藏品的比特幣,只要有人想收藏,它就有價值,沒有人收藏,它就沒有價值。比如當年的金絲楠木,曾經炒作到幾千萬元一噸,到最低時的2萬元一噸。

但是,比特幣還有它的另一個屬性,就是上面提到的儲存價值。比特幣的競爭對手不是黃金,而是法幣。

當前,美元是世界上“統治力”最強的主權法幣,它最初開始於二戰後出現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錨定黃金,全世界法幣錨定美元,美元成為世界流通法幣。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氾濫的美元,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佈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再到1973年2月,隨著美元的進一步貶值,無法繼續承擔固定匯率的任務,佈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

1973年,中東戰爭為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提供了新的機遇,美國透過強權將美元與石油掛鉤,全世界買石油必須用美元支付,此時,全世界法幣都被美元挾持了。

直到今天,比特幣的出現,成為弱勢貨幣出逃的最佳選擇。比特幣合法化的都是弱勢貨幣國家或者島國。但是比特幣的合法化,對強勢法幣來說,卻有著天然的阻礙,因此,在未來數年內,中美都不太可能承認比特幣合法。(雖然美國已經把比特幣證券化,但還是沒有承認其貨幣屬性。)

至於用代幣進行個人資產的跨境轉移,想都不要多想,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不會放任國內資產外流的。

同時,比特幣基於數量限制,根本無法滿足世界金融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它也不可能成為世界貨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