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even Pu
這是波士頓見面會上一位來賓的提問:
區塊鏈為什麼會“難”?
區塊鏈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而要理解它為什麼有用就更難了。我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簡單地介紹了下區塊鏈的基礎知識。本文我們列出了幾個可能會讓您覺得區塊鏈很難的原因。
1. 區塊鏈是一種底層技術
一般來說,底層技術都很難懂,因為他們的服務形式就是一種媒介,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到的。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知道「手機」是什麼,因為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而且設計的功能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讓你深入談一談「手機」,比如什麼是「半導體PN接面」,這就超綱了吧。
區塊鏈也是底層技術之一,其設計初衷是解決信任差距問題。它也是無形的,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 信任尚不可丈量
其實,不僅僅是「區塊鏈」這三個字難以理解,其嘗試解決的問題——即「信任差距」,也很晦澀。當然,難的不是「信任」這個詞,而是信任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信任差距」其實很難被發現,因為人類社會一直在努力消除這個差距。
信任是人與人合作的基礎,沒有信任就無法在一起工作。在人類文明的千年歷史中,我們創造了無數機制來確保人與人、人與機構、機構與機構之間存在信任,這樣我們才能合作。我們的法律系統、合同、公司等組織架構、亦或是家庭這種最基礎的社會單位,都在努力維護彼此間的信任。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不存在信任問題。如果沒有工具去丈量信任,那麼一般是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的,甚至是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它。比如疼痛管理,在開發出各種工具(包括最早的疼痛等級自我評定表以及現在的行為評估方法)之前,也是很難理解的。再比如產品生產流程的完善,在六西格瑪評估技術推出之前,也是很難實現的,沒有這種有策略的測評、觀察、分析,是很難對假設與異常進行測試與量化的。
所以,在針對某個問題建立等級評定前,是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那麼信任差距為我們的社會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呢?這恐怕也得經過系統地丈量才能夠深入探索。
3. 去中心化伴隨著個人責任
在中心化體系下,我們已經習慣了「需求」會被跟進,甚至「求仁得仁」的便利。但是代價就是,提供這種便利的中心化系統,不僅能夠完全獲取我們的資訊,甚至能夠完全掌控我們的生活。
而區塊鏈技術有助於去中心化系統的搭建。有了去中心化系統,您再也不用擔心個人資訊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就為人所控。不過,這種情況下,你必須親自承擔一切責任。例如,密碼找回。在一個理想的去中心化系統裡,如果你弄丟了私鑰,就相當於丟了所有證明身份的憑證,丟了所有繫結在這個私鑰上的資產和特權,這輩子都找不回來了。當然,或許有技術和社會機制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但是說實話,這個問題真的挺棘手的。
對很多人說來,這已經是個邁不過的坎了。
那麼我們如何讓區塊鏈變得“簡單”呢?
首先,讓區塊鏈技術和其他底層技術一樣隱於市,然後開創一套衡量機制,來幫助全社會了解信任問題造成的影響,同時學會權衡,學會自己對自己的身份與資產負責。
正是因為我們認識到了區塊鏈應用面臨的上述挑戰,所以才認為網際網路裝置或者物聯網裝置更適合發揮這個革命性技術的優勢。
裝置不會忘記自己的密碼,它們之間也不存在信任機制,它們本身通常也都運用了底層技術,所以在可見度上能夠保持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