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向左,Staking向右(下)

買賣虛擬貨幣
7月19號20:00,BlockMania AMA直播第61期繼續進行,BlockMania致力於將區塊鏈行業最深度的認知和思考帶給行業與公眾,歡迎其他社羣跟我們合作,一起打造思想的聯結器和放大器。本期主題為「DeFi向左,Staking向右」,分享嘉賓為區塊鏈創業者和技術專家劉青焱教授。由於本次分享內容較多,為方便小夥伴學習回顧,本期AMA的內容整理分為上下部分,請夥伴們保持關注。點選回顧上集(觀點丨本篇為內容大綱的後三部分:一、DeFi:金融的去中心化二、DeFi不是FinTech
三、DeFi的分類四、Staking前傳:PoS和DPoS五、Staking Economy:擁抱加密通脹主義六、DeFi向左,Staking向右4. Staking前傳:PoS和DPoS自2019年開始興起的另外一個區塊鏈熱點就是Staking Economy,所謂權益經濟,或者叫抵押經濟。
簡單的說,不同於比特幣等投入硬體礦機和電力獲得數字貨幣獎勵的原則,Staking Economy是「抵押即挖礦」,只要花錢買上一些專案方發行的代幣,然後把代幣抵押,就能定期獲得系統獎勵的代幣了。這波熱潮的興起,始於2018年6月採用DPoS(代理權益證明)共識演算法的EOS,盛於2019年2月底以太坊君士坦丁堡版本的成功上線,按照以太坊的路線圖,這將以太坊向最終階段——基於PoS(Proof-of-Stake,權益證明)的版本「寧靜」——前進推動了一大步。市值排名前30名的數字貨幣中有近半採用了權益證明類共識演算法,包括EOS、Stellar、Tron、Dash、Neo、Binance Chain、Ontology、Tezos、NEM、VeChain、Waves、Qtum、Decred、Lisk等,另外還有三個(ETH、Cardano 和 OmiseGO)正在轉向 PoS。追本溯源,權益證明機制最早發端於2012年Sunny King所發明的PeerCoin(PPC,點點幣)。在PPC的白皮書中,Sunny King這樣寫道:PPC是從中本聰所創造的BTC衍生出來的一種P2P的電子密碼貨幣,以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以下簡稱PoS)取代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以下簡稱PoW)來維護網路安全。在這種混合設計中,PoW主要在最初的採礦階段起作用。
長遠來看,PPC網路的安全並不依賴能源的消耗。因此PPC 是一種節能而有成本優勢的P2P電子密碼貨幣。PoS是基於幣齡(coin age)並由透過與 BTC類似的由每個節點雜湊運算產生的,只是其搜尋空間被限制了。區塊鏈的歷史及交易結算是透過一箇中心化廣播檢查機制得到進一步保護。透過讓持幣節點的雜湊計算量和持幣數量掛鉤,點點幣大幅降低了節點進行雜湊計算的難度,降低了算力的消耗,但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安全風險,比如所有PoS都需要面對的Nothing At Stake(不押注攻擊)以及Long-Range Attack(長程攻擊)等棘手的難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安全難題,PoS鏈就不得不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上進行妥協,接受一定程度的中心化,並依賴對某些節點的信任以實施解決方案。因為PoS挖礦不消耗什麼物理代價,所以當出現暫時分叉時,節點可以選擇同時在分叉上工作,這樣,無論接下來哪一個成為主鏈,自己都能得利。
但是礦工的這種自私投機行為,就會導致網路的共識分裂。這就是不押注攻擊。而在PoW挖礦中,礦工只能押寶在一條鏈上,因為投機行為會導致算力的浪費。因為PoS挖礦不消耗什麼物理代價,所以礦工可以輕易重建從非常非常早期的區塊直到現在的一條全新的區塊鏈,然後一舉推翻歷史共識。區塊中記錄的時間戳是非常容易偽造的。這就是長程攻擊。而在PoW挖礦中,歷史是由實在的、不可逆轉的物理代價鑄就的,推翻歷史的成本實在是難以承受,以至於沒有人有足夠的經濟動力去這麼做。關於這一點,在2019年5月7日幣安失竊事件中已經得到了印證(參考劉教鏈公眾號2019.5.10文《深度 | 幣安被盜七千枚比特幣,比特幣為何反而逆勢上揚、一枝獨秀?》)。2018年6月10日,由幣圈知名開發者BM(Byte Master,真名Daniel Larimer)操刀的重量級專案EOS主網上線了。
EOS是BM的第三個區塊鏈專案,前兩個分別是Bitshares和Steem.it。EOS專案的運營主體是一家設立在開曼群島的公司,block.one。EOS的ICO發行也非常成功。開始的5天,就用2億的EOS籌集到了相當於1.85億美金的以太幣。之後更是持續進行一年的ICO,總募資額達40億美金。EOS所採用的共識機制,即是BM首創的DPoS(Delegated Proof-of-Stake)。採用持幣者投票的方式,選出21個所謂超級節點(Block Producer,直譯為「出塊節點」)進行區塊記賬。而這21個超級節點之間則使用傳統的BFT拜占庭容錯演算法進行協同。DPoS透過極大地犧牲區塊鏈網路去中心化和隨機出塊的特性,改由21個超級節點以協定的順序出塊,獨佔記賬權(以及記賬獎勵),以此換取系統效能的提升。不過,與EOS上線前宣傳的「百萬量級TPS」相比,實際上線後的效能不過一千左右,令許多粉絲大失所望。雖然出現了超級節點賄選、治理機制ECAF失調、嚴重安全漏洞等問題,EOS及其開創的DPoS,仍然成為許多區塊鏈專案競相模仿的物件。5. Staking Economy:擁抱加密通脹主義
所謂Staking,就是基於PoS或類PoS共識機制,對持有的Stake行使權益的行為。Staking Economy是一種商業模式。Stake持有人透過質押、投票、委託和鎖定等行為獲取收益。一般而言,根據持有代幣的不同,其年化收益率約為7%(如Dash)-150%(如Livepeer)之間。目前來看,主要的運營模式為代幣持有人將代幣委託給可信第三方(包括錢包、交易平臺、專業服務提供商等),由第三方作為區塊鏈專案節點或支援力量代為獲得該專案代幣的通脹或區塊獎勵,並收取5%-25%的手續費。Staking Economy,一改PoW需要工作量證明才能獲得貨幣獎勵的原則,只要使用者把自己手中的代幣抵押或者委託抵押,就能夠源源不斷地「躺賺」更多的代幣。沒有能源消耗,綠色環保,所有人都賺錢,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故事呀!讓我們來看一組資料,幾個明星專案的名義年化回報率:
Cosmos/ATOM13.4%Horizen/ZEN20.4%Tezos/XTZ6.9%Dash/DASH7.0%Livepeer/LPT155.0%Loom Network/LOOM20.0%
Decred/DCR10.7%為什麼Staking Economy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據信是因為市場需求的推動。一方面,PoS或類PoS共識機制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採用PoS或DPoS的代幣越來越多,總市值越來越大,但是很多代幣並沒有staking,因而損失了很多權益。另一方面,PoS和類PoS的市場發展前景被大家看好。國內外很多區塊鏈企業、交易所和礦池都在積極佈局這一賽道。「躺賺」無疑是凱恩斯主義式的神話。擁有更多的名義貨幣,並不代表真的擁有了更多財富。賺到了代幣,虧掉了真金白銀,也不是不可能。
貨幣通脹的唯一作用,就是把財富從一群人手中悄無聲息地轉移到另一群人手中。對於抵押經濟而言,就是從沒有staking的人手中轉移到staking的人手中。這是一個隱形的財富再分配過程。在此,我們使用的是「通脹」這個詞原本的含義,即,貨幣數量的增加。財富轉來轉去,最終,又是誰會賺到,誰會虧掉呢?一年後的今天,EOS已經跌出了市值榜前十。跨鏈雙雄,「萬鏈之王」COSMOS過去一年的發展也是乏善可陳,Polkadot前幾天剛剛完成DOT的主網對映。Dash(定位匿名)和Decred(定位DAO)這種劍走偏鋒的幣種也是波瀾不驚。而Dash作為主打匿名的幣,背後有公司,用PoS機制,本身就有點自相矛盾;相比之下,Monero會更加知行合一。而Staking公鏈的熱點,今年似乎又被儲存公鏈蓋過。風口、熱點瞬息萬變,最終大浪淘沙,還是看誰能真正的創造價值、沉澱價值,而不是金融空轉、一時炒作。而Staking賽道最有價值的專案,依我看還是以太坊2.0。
這本來就在以太坊路線圖裡的巨集大升級,原計劃是今年初,然後跳票到7、8月份,現在又要繼續跳票,據說可能得明年了。但這正說明,建立一個完善的PoS模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是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說的。畢竟,區塊鏈行業11年,唯一可以稱得上被驗證了的共識模型,只有PoW,Proof-of-Wok,工作量證明,也就是所謂的「中本聰共識」。6. DeFi向左,Staking向右2009年1月3日,比特幣主網上線,開創了區塊鏈的歷史。中本聰在創世區塊留下了那條膾炙人口的泰晤士報當日標題: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10年過去。經歷了2017年的泡沫和2018年的回落,2019年的前5個月,比特幣用100%的漲幅開啟了區塊鏈的第二個十年。
在這個新十年的開端,DeFi和Staking Economy掀起了區塊鏈的創新浪潮。細細看來,二者雖同屬區塊鏈金融和經濟方面的創新,但卻有著迥異的旨趣。究竟起來,有五大差異:第一,DeFi在應用層,Staking在激勵層。DeFi關注的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智慧合約系統實現金融工具,為普通持幣者使用金融工具降低門檻、消除障礙,屬於應用層創新。Staking Economy則是在共識層採用新的激勵規則,降低礦工的成本,提高礦工的收益,屬於激勵層的創新。這一差異提醒我們,如何判斷二者的價值?需要考察的是,在價值流動的鏈條上,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哪一個層面能夠捕獲到最大的價值,是應用層,還是激勵層呢?
第二,DeFi旨在盤活存量資產、增加流動性,Staking旨在質押資產、消滅流動性。正如一個經典案例所指出的,如果當年花1萬個比特幣買了2張披薩餅的哥們不是放棄了比特幣,而是放到DeFi工具中借出一些穩定幣來買披薩,那麼今天,他就可以享受到那1萬個比特幣的增值回報。這就是一個儲存所有權、賦予流動性的例子。Staking則鼓勵持幣者把代幣抵押、鎖定,消滅流動性。為何?因為共識機制決定了,系統必須持續給礦工增發代幣,這樣的代幣氾濫將引發通脹,為了減輕超發貨幣的貶值後果,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需要建立「蓄水池」,然後引導人們把貨幣放到蓄水池裡面去。一個可能的bug是,以允諾更高的回報來引導,也就意味著未來更多的超發。第三,DeFi透過創造新資產創造新市場,Staking透過增發同類資產擴大代幣規模。DeFi使持幣者保有對原數字資產所有權的同時獲得流動性的方法是提供新的資產,比如MakerDAO會讓你在不放棄ETH的情況下得到DAI。Staking則是直接給抵押者增發同樣的代幣,直觀的提高名義代幣的擁有量。
前者是創造信用貨幣,後者是直接印更多的錢。哪一種手段對整個經濟系統而言更好一些呢?第四,DeFi的目標是去中心化、透明化,Staking的方式是中心化、委託式。DeFi要把傳統中心化的金融遷移到區塊鏈上,使其去中心化執行,資產透明,操作資產的程式碼也透明,以此消除系統對中心機構信任的需要。Staking則有賴於普通持幣者對於少數中心節點的相信或者信任。至少在商業上,這些節點也有足夠的動力去透過宣傳、收買的方式謀求大量散戶的信任,以便集中他們手中的代幣。第五,DeFi或可有助於金融普惠,Staking的挑戰是如何突破馬太效應的魔咒。金融對於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而言總歸是複雜的、迷霧重重的。
DeFi可以降低投入門檻,卻不易消除知識壁壘。不過,透明化和去中心化,總歸賦予了人們審查規則的權力,以及減少被操縱的風險。而Staking的遊戲規則決定了,代幣將持續向持幣大戶手中集中,越來越嚴重的馬太效應也許會成為系統的阿基琉斯之踵。一言以蔽之,DeFi向左,Staking向右。立足今天,向前展望,DeFi和Staking這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的創新,兩者又似乎會在未來的命運軌跡上出現某種相遇和融合。這個契機就是,Staking的以太坊2.0 + 繁榮的DeFi生態。這也正是「V神」一年多前對以太坊的戰略決斷。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又異常激烈的競爭,在貨幣賽道(區塊鏈1.0)之後的智慧合約平臺賽道(區塊鏈2.0),勝負也許即將決出。由於公鏈往往有著更強的網路效應,一旦決出勝負,遙遙領先者往往極難被顛覆。一代公鏈比特幣的市場地位已難以撼動,二代公鏈的王者之冠會最終屬於以太坊嗎?我們滿懷憧憬,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