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號20:00,blockmania ama直播第61期繼續進行,blockmania致力於將區塊鏈行業最深度的認知和思考帶給行業與公眾,歡迎其他社羣跟我們合作,一起打造思想的聯結器和放大器。
本期主題為「defi向左,staking向右」,分享嘉賓為區塊鏈創業者和技術專家劉青焱教授。由於本次分享內容較多,為方便小夥伴學習回顧,本期ama的內容整理分為上下部分,請夥伴們保持關注。
本篇為內容大綱的前三部分:
一、defi:金融的去中心化
二、defi不是fintech
三、defi的分類
四、staking前傳:pos和dpos
五、staking economy:擁抱加密通脹主義
六、defi向左,staking向右
defi這個賽道最近忽然就熱起來了。所以這次選題,我直接就用了這個題目。
其實關注我的朋友會知道,早在一年多以前,大約是2019年5月份左右,我就以《區塊鏈金融:defi向左,staking向右》為題做過一次分享,把defi和staking放在一起對比,並對二者的未來發展做一個研判。
當時我給出的結論,看好defi的價值,而對staking提出疑慮。今天行業的發展大體上吻合了當時的判斷。
大家都知道,當時熱得發紫的是staking,各種pos類的公鏈層出不窮,而defi相比之下卻非常稚嫩,沒有多少人關注。以至於一年多之後的今天,很多人大呼,國內的區塊鏈資本「集體錯過」了defi。
一年多之後的今天,藉此機會,再用這個題目,和大家一起對區塊鏈金融的發展做一個覆盤和分析。還是那句實話,很多問題從理論層面都是全新的挑戰,學界也未必有答案。
因此,這次分享,更多是把一點兒粗淺的瞭解和陋見拿出來,權當拋磚引玉,力圖給各位朋友勾勒一個大致的輪廓,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01
defi:金融的去中心化
defi是什麼?edwin ong在名為awesome decentralized finance的介紹中這樣寫道:
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一場運動,它藉助開源軟體和去中心化網路,把傳統金融產品轉換到去信任和透明的協議中去,這些協議不需要藉助不必要的中間方就可以執行。可以用開源軟體對軟體產品的變革來想象中心化金融將會如何影響整個金融世界。
在defi.network上,社群定義了defi運動的三大核心原則:
第一,互操作性和開源。
defi成員在構建專案的時候要考慮互操作性,以便幫助增強所有產品作為一個整體的複合效應。
開放原始碼透過讓大家集體理解所有產品如何可以在技術層面上編織在一起而有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
第二,可訪問性以及財務包容性。
我們力爭建立一個讓任何具有網際網路連線的人都能訪問的金融系統。
我們信奉一個價值自由流動的世界,而不管一個人身在何處。
第三,財務透明性。
我們相信金融服務不應該建構在不透明的豎井中,相反地,市場層面的資訊應該對所有參與者透明,同時保持個人的隱私。
02
defi不是fintech
defi不同於網際網路金融所喊出的fintech概念。
fintech是用技術提高金融的網際網路化程度,改善金融的方便性和使用者體驗。比如手機支付、移動銀行、智慧投顧,等等。
fintech改善了金融服務的消費者體驗,降低了門檻,普惠了群眾。
但是在另一面,因為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演化成了建立在中心化大資料壟斷之上的技術架構和商業模式,這就導致了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fintech必然面臨令人擔憂的金融安全和隱私問題。
因為所有使用者的賬本資料,以及畫像和行為資料,全部都被儲存和掌控在fintech服務提供商手中,這無疑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管理成本以及隱私風險。
更進一步的,如果服務提供商濫用使用者的信任,或者在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做出危害使用者財產安全、侵犯使用者隱私的行為,都是任何使用者無法預料,也無力反對和阻止的。
自比特幣發明十年來,隨著區塊鏈這門去中心化記賬技術被大家逐漸認知,並且透過比特幣十年的安全執行初步驗證了這種全新的技術架構和治理結構的安全性和先進性,以及其他的區塊鏈創新,比如以突出可程式設計性(智慧合約技術)為特色的以太坊的探索和嘗試,defi運動應運而生了。
defi從範疇上理應包含在fintech裡,去中心化金融也是一種金融科技。但是,defi在理念上又是徹徹底底與fintech背道而馳的,是反fintech的。
如果說過去fintech是加強了金融的中心化壟斷,那麼defi的使命就是打破這種壟斷,把財產控制權還之於民,實現金融平權基礎上的普惠金融服務。
在這個經濟和資訊時代,一個人,如果財產權和隱私權都被他人掌控,那麼這個人將很難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獨立的人。也許可以借用哈耶克的說法,他正走在通往被奴役的道路上。
02
三、defi的分類
在2018年底到2019年初的市場寒冬期,polychain、coinbase等深耕加密行業的機構,以及紅杉、貝恩這樣的傳統風投,一口氣投了4個defi方面的專案,它們是:
(1)預測市場的veil專案:由paradigm領投,紅杉資本、1confirmation跟投。
(2)幣股交易的uma protocol專案:貝恩、coinbase、2 sigma、blockchain capital等投資400萬美金。
(3)借貸市場的dharma專案:green visor capital領投,coinbase、polychain capital、y combinator、dragonfly capital等跟投,共投資700萬美金。
(4)借貸/槓桿市場的dydx專案:融資1000萬美金,由a16z、polychain領投,跟投方包括abastract ventures、kindred ventures、1confirmation、craft ventures、貝恩、dragonfly capital等。
彼一時之間,掀起了大家對於defi這個概念和有關專案的關注。
下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defi專案的分類和一些典型專案:
第一類,去中心化交易。
與目前主流的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模式不同,去中心化交易協議致力於提供更為安全的數字資產交換方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專案包括:
基於比特幣的p2p交易軟體:bisq(可以理解成一個去中心化的比特幣otc市場)。
基於以太坊的:0x(去中心化交易),bancor(無對手方交易)、dutschx(用荷蘭式拍賣進行代幣交易),hydro(ddex用的一個0x的分叉),kyber(去中心化代幣鏈上交換),loopring(構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協議),等等。
還有今年大火的uniswap等專案。
另外還有bitshares(位元股)、 stellar(恆星幣)等等專案。
第二類,穩定幣。
所謂穩定幣,其實是指與某種法幣或者其他貨幣保持匯率相對恆定的數字貨幣。具體又有三種方法(型別):
基於中心化管理的法幣資產背書的穩定幣:
比如跑在比特幣omni協議層上的usdt(最大名鼎鼎的穩定幣了,雖然風波不斷。以美元儲備背書。時至今日已經在以太坊、tron等多條公鏈上發行了);
跑在以太坊上的usdc、gemini dollar、paxos、trueusd,以及dgx(1 dgx = 1克黃金)和著名的usdt;
跑在stellar上的anchorusd、stronghold(1:1 美元)等等。
基於數字資產抵押發行的穩定幣:
比如celo,比如以太坊上的dai(makerdao專案的借款穩定幣),等等。
基於演算法發行的、無抵押的穩定幣:
這個類別的一些例子有以太坊上的ampleforth、basis(已經歇菜)、carbon、terra等等。
第三類:借貸。
像以太坊上的一些專案,比如compound(基於演算法的貨幣市場),dharma(使用代幣化債務構建的借貸產品),ethlend(p2p借貸市場,改名aave了),等等。
第四類:衍生品和預測市場。
同樣是在以太坊上的一些專案,像augur(開放的預測市場),bzx(p2p的保證金交易),cdx(代幣化的cds,信用違約互換),daxia(代幣化的衍生品),dydx(保證金交易和期權),gnosis(去中心化預測市場),uma(p2p合約),veil(p2p預測市場和衍生品平臺,基於augur和0x構建),等等。
今年以來,無抵押借貸出來不少熱門專案。不過他們出名的方式都不太好,大抵上都是因為被駭客實施了套利而引發的關注。
今年隨著defi大熱,保險等場景也開始又出現一些新的探索。
第五類:投資組合。
以太坊上的一些專案,比如basket(建立包含一系列代幣投資組合的代幣),bskt(通用的投資組合智慧合約),set(建立、發行、贖回、調整可互換的、抵押的代幣資產籃子),等等。
第六類:基金。
在以太坊上的fund(以太坊上的基金管理協議),melonport(數字資產管理),等等。
第七類:代幣化(通證化)。
以太坊:erc-1404(為sto證券代幣而設計的代幣標準),harbor/r-token(證券代幣協議),polymath/st-20(證券代幣化),abacus(許可型代幣協議),等。
恆星幣原生支援證券代幣。
第八類:kyc/aml/身份。
以太坊:bloom(身份和信用打分),hydro(去中心化的賬戶、身份和交易),selfkey(自治的身份管理),wyre(為已驗證的使用者地址鑄造erc-721代幣),等。
第九類:應用和工具。
以太坊:amp(defi開發工具箱),bloqboard(借貸),fetch(借貸),instadapp(去中心化銀行,基於makerdao),multis(面向企業的加密銀行),settle(整合聊天介面和加密貨幣工具),zerion(去信任化的銀行),等。
第十類:資料分析。
以太坊:0xtracker(跟蹤0x交易和價格資訊),eth in defi(繪製若干defi專案的鎖定資金量,包括maker 、compound、augure、dydx、uniswap等),makerscan (makerdao瀏覽器),等等。
defi pulse:監測defi專案資金情況。
stablecoin index:監測穩定幣的資料。
等等。
第十一類:其他。
以太坊:8x protocol(去中心化訂閱),aztec(保密交易),centrifuge(金融供應鏈,如發票交易、訂單採購等),groundhog(去中心化定期續訂平臺),等。
透過以上總結梳理可以看出,眾多defi創新專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太坊平臺。
難怪在2019年4月底上線的新版以太坊官網首頁上,以太坊官方修訂了以太坊的定位,特別地,強調了以太坊在去中心化金融方向的願景:
以太坊是一個為去中心化應用而設計的全球化的、開源的平臺。在以太坊上,你可以編寫程式碼,控制數字價值,這些程式碼嚴格按照程式執行,並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皆可訪問。
但是,defi,作為應用層的遷移式創新,仍然面臨著市場規模過小的尷尬。
一年前的2019年5月份,defi pulse 的資料顯示,makerdao 專案一共鎖定了4億多美元,鎖定的金額佔整個 defi 生態的80%多。這已經是最大的defi專案了。
一年前的2019年5月份,defi pulse 的資料顯示,makerdao 專案一共鎖定了4億多美元,鎖定的金額佔整個 defi 生態的80%多。這已經是當時最大的defi專案了。
這是makerdao的成功,也是defi生態的挑戰——整個生態的規模相比於傳統金融而言實在是太小、太不值一提了。
為什麼?因為defi專案的目標市場受制於加密貨幣的市場存量。換句話說,defi的目標使用者群侷限於既有的加密貨幣持有者。
用古典的商業模式邏輯來表述,就是,縱有美好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無奈「客戶細分」(customer segmentation)太小,如何能夠支撐足夠大的商業價值實現呢?
在加密貨幣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一年多前我對此即有這樣的論斷:
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大量資金和主流人群還沒有參與到加密市場中來。
現階段的歷史任務,是引入更多的資金、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把蛋糕做大。
能夠有助於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defi創新,也就是,能夠吸引傳統資金、傳統使用者進入區塊鏈市場的創新,將有機會站在比特幣第二個十年週期(2019-2029)的浪潮之巔。
一年後的今天,2020年7月19號,makerdao的鎖倉資金量也只有6.25億美元,僅僅增長了50%。
但是,它已經不是排名第一的defi專案了。
今天鎖倉量最高的專案是compound,鎖倉資金量6.4億美元。
整個defi生態總鎖倉資金量已經達到了27.4億美元,比一年前增長了5、6倍。
與一年前makerdao一家獨大不同,現在是整個defi生態全面發展。第3名synthetix 4.26億美元,第4名aave 3.57億美元,第5名balancer 2.07億美元,等等。
這標誌著defi領域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對於compound藉由興起、很多專案紛紛模仿的所謂「流動性挖礦」的玩法,是否會陷入金融空轉而難以長期持續,提醒大家注意風險,謹慎觀察。
另外就是dex去中心化交易協議也被帶火了。比如像uniswap,短短2個月,流動性(liquidity)就暴漲了8倍,從1千多萬美元漲到了8千多萬美元。
伴之而起的就是模仿2017年底的發幣熱潮,現在在以太坊上發個erc-20代幣就上uniswap炒作,魚龍混雜,泥沙俱下,dex更低的門檻也帶來了更低劣的騙局。很多空氣幣的跑路時間開始以天,甚至以小時計。對此,大家務必要理性、冷靜對待。
不過換個角度看,dex們低調堅持了那麼久,終於在中心化交易所被監管卡死的時候,被投機者「重新發現」,雖然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終歸是帶來了大量的流量和關注度,有了流量紅利,優質專案可能也會考慮dex(目前跨鏈有障礙,可能還是以太坊生態內的defi專案先享受這個紅利)而不是先花大代價找中心化交易所求上(被割),這也算是這波投機帶來的價值吧 :)
當然,迴歸本質,我在一年多前給出的關於defi領域現階段主要矛盾是「大量資金和主流人群還沒有參與到加密市場中來」,現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入更多的資金、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把蛋糕做大」的判斷,今天仍然沒有過時。
而defi,也仍然有機會站在比特幣第二個十年週期(2019-2029)的浪潮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