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火幣“借殼”港股上市公司桐成控股(01611.HK)之後,步步緊跟的OK也於11月28日有了新動作:
前進控股(股份代號:01499)釋出公告稱董事會建議將該公司英文名稱由“LEAP Holdings Group Limited”更改為“OKG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並將本公司中文名稱由“前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更改為“歐科雲鏈控股有限公司”。
“招安”“上岸”之聲由此不絕,一時間關於國內兩大的樂觀猜測也不斷傳出。然而抽絲剝繭後我們會發現,看似烈火烹油的“大好形勢”背後,其實正隱藏著火幣、OK無處安放的焦慮與彷徨。
港股“借殼”=不受“待見”的無奈之舉
監管層的態度雖然一直明晦不定,但一直以來政策底線還是很清晰的:目前國內關於“幣”,不會放開,不要奢望現有的交易所被“招安”,更沒有“牌照”一說。
包括最新12月1日海南“數字資產交易”的“利好訊息”,其實也是移花接木強行解讀罷了——對監管而言,國內的“數字資產交易”從來不是數字貨幣的開放交易,而只限定於有實體資產支撐的“資產通證化”,後者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真正的風向所在。
從這點上,火幣和OK看似深耕國內,其實卻一直頭懸“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有著被一劍封喉的風險——自己的諸多業務既遊走在國內監管的灰色地帶,又在國家倡導的“數字資產交易”領域並不佔據明顯優勢。
正因為深知其中的差別,明白監管的紅線與自身存續經營的風險,火幣、OK才選擇一邊轉移重心到海南等“先行區”,積極試探監管態度,另一邊又不得不留有後手選擇在港股尋求“殼標的”,備好退路。
所以,火幣、OK分別借殼原“桐城控股”和“前進控股”的背後,正是其冀圖“曲線救國”的焦慮和無奈:
國內(內地)的監管愈加收緊,涉“幣”經營、商務活動的敏感度隨之加大,對絕大部分業務和流量都倚重國內的火幣和OK而言,借殼港股一方面可以剝離敏感,在國內(內地)以“鏈”的名義展開各項業務(包括12月1日海南的這次所謂“利好”);
另一方面,將來一旦國內(內地)監管受限,還可退居香港,不至於手足無措。
由標的資料也可見,無論是火幣借殼的原“桐城控股”還是OK借殼的“前進控股”,從基本面、近年來表現、財務指標上來看,之前都是不折不扣的“垃圾股”——原主營業務式微、持續鉅額虧損、市盈率奇高等等。
這些對於火幣和OK無疑都是沉重的“負資產”,它們之所以甘於“花錢買吃虧”,更凸顯了其對沖國內監管不確定性的焦慮和無奈。
港股“借殼”≠資本市場認可,且變數頗多
正如嘉楠耘智不久前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熱度,說明了“Old Money”對新興技術領域的逐步關注,一直以來,登陸資本市場、成功上市,都意味著收穫資本和主流認可。
而火幣、OK選擇香港作為借殼之地,則無外乎兩點——可選的便宜“殼標的”較多、疊加相對寬鬆的借殼門檻,卻並不意味著港交所和傳統資本市場對其的認可,花錢買殼之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曾衝擊在港上市的位元大陸和億邦國際就是最好的例證:港交所認為數字加密貨幣行業波動性過高,無法判斷未來 1-2 年內這個市場是否還會繼續存在,所以港交所監管層依舊對數字加密貨幣市場持觀望態度。
包括嘉楠耘智上市前借殼A股、掛牌新三板、轉戰港股的一波三折,也說明了傳統資本市場的入場券遠沒有這麼輕易獲得,其中,火幣、OK等相繼的借殼動作,也其實就隱藏了巨大的直接風險:
據悉,港交所也已修訂《上市規則》有關借殼上市以及持續上市準則的相關條例,並於10月1日已正式生效,正在進行借殼的火幣和OK,就面臨被質詢乃至退市的可能。
況且監管態度之外,香港體量太小,火幣和OK選擇香港作為後路,也更像是無奈之舉。
堅持做正確的事,風起時自會趁勢高飛
火幣、OK在港交所的謹慎之中最終能否獲得認可,尚未可知。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將來國內(內地)一旦監管政策框架落定,選擇加大力度清理加密數字貨幣交易,重度倚重國內使用者和市場的它們在業務上勢必受到莫大沖擊。
所以某種程度上,一直佈局全球的其他交易所反倒可能會有更高的安全邊際——分散式辦公無疑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但不管怎麼說,未來終會來,監管的態度其實一直很明晰。13年的五部委通知和17年的“9.4”已經為國內的數字貨幣市場市場劃定了最基礎的邊界,能做的,也就是紮紮實實推進各項合規業務,積極佈局全球化,用自己的實力和努力來對沖不確定性,等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