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X kin
編輯|文刀
11月6日,香港證監會頒佈了香港證監會官方剛剛釋出《立場書: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和《有關虛擬資產期貨合約警告》。
新規顯示,納入監管的僅包括交易證券型代幣的平臺,且對KYC、AML以及平臺安全的門檻較高;使用者端方面,只有合格投資者可以參與。這意味著幣圈現有的大部分投資者被擋在門外。
新的監管規則落地後,投資者呈現出樂觀,潛在適用物件的交易所們反倒出現了“靜觀”姿態,除OKEx外,少有平臺公開對此發聲。
“新規具有標杆意義”。國家資訊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區塊鏈經濟學者朱幼平表達了對香港監管部門的肯定,不過,他也強調,不受監管的ICO以及不受監管的交易所都不靠譜,“鞋子是否合腳,要穿上走走才知道。”
香港證監會明確“發牌”
11月6日是可以被寫進加密貨幣發展史的一天。當日下午5點,《立場書: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和《有關虛擬資產期貨合約警告》出現在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檢察委員會(SFC,簡稱香港證監會)的官網首頁。
香港證監會發布《立場書》
《立場書》將加密貨幣定義為虛擬資產,適用於持牌證券經紀商及自動化交易場所,監管標準涉及穩妥保管資產、KYC、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市場操縱、會計及審計、風險管理、利益衝突和接納虛擬資產進行買賣等方面的關注事項。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按照規定,香港證監會將向夠符合預期標準的平臺批出牌照,持牌平臺僅對專業投資人提供服務,且上線產品需向證監會報備並獲得許可。
新規頒佈當天,OK集團旗下子公司OKLink行政總裁任煜男表示,OKLink 已經獲香港本地傳統證券公司查詢,將即時開展金融科技業務合作,下一步會將 OK 集團在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資產交易領域的技術實力,落實在香港即將興起的合規業務中。
11月7日,OKEx CEO Jay也在微博表示,香港證監會對虛擬資產有了更明確的定性,OKEx早已在內部執行跟新規定義同等的系統及市場監控標準,包括KYC、AML、客戶資金獨立分離、風控等內控標準,“已經準備好隨時擁抱監管。”
除OKEx以及OKLink外,行業裡鮮少有交易平臺針對新規發聲。
11月6日,在香港金融科技週上,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發表演講時透露,SFC對STO交易所已有監管(申請)細則。
訊號出現後,行業人士認為,火幣和 OKEx可能會競爭“首家香港持牌交易所”,兩家平臺的使用者也十分期待,“OK和火幣鐵定能拿牌。”
如此判斷的依據,來自這兩家頭部平臺都曾透過收購港股上市公司,當時,業內就曾將此解讀為兩平臺尋求上市、合規的路徑。火幣在去年收購桐成控股,現已更名為火幣科技(股票程式碼:HK.01611),11月6日,火幣科技的股價上漲 15.6%;OKEx 則控股了香港上市公司前進控股 (股票程式碼:HK.01499),香港證監會訊息後,也帶動前進控股股價上漲了6.2%。
不過目前,火幣方面還為對香港證監會的新動作發聲。火幣相關人員對蜂巢財經表示,暫時不方便回覆。
此外,業內知名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MXC、BiKi、Gate.io等團隊也未對此作出評價。
據香港證監會檔案顯示,目前在香港有十餘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在運營,而這些在地的平臺也未予置評。
交易平臺拿牌門檻高
11月6日下午,香港證監會的《立場書》成為幣圈各社群、朋友圈都在傳播和討論的內容。當晚,業內研究加密貨幣的專家解讀見諸媒體。
在這兩週前的10月24日,中國內地將區塊鏈技術推到國家重視的前沿技術層面,香港在此時頒佈加密貨幣相關監管新規,意味著國內將出現合規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
反觀細則,從事交易業務的平臺從香港拿牌的難度不低。
據《立場書》顯示,並非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業務都會被納入監管。香港證監會只有權監管在法律上屬於“證券”或“期貨合約”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比特幣和其他主流加密資產都不屬於證券,不在監管範圍之列。
財經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階研究員蔡凱龍告訴蜂巢財經,香港的監管大原則遵循美國證監會監管原則,所以,哪些可以分為證券型代幣可參考美國的規定。
美國SEC規定,滿足 “Howey 測試”四大條件的代幣可歸結為證券型代幣,即投資者投入現金或等價物;投資共同的一個事業;投資為獲取利益;投資者不參與經營,獲利依賴於發起人或第三方的努力。
根據這一規定,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主流加密貨幣都不屬於證券型代幣,比特幣已明確不在這一範圍,以太坊經過與SEC的多次辯論也未被納入證券型代幣範疇。
可見,市場範圍內多數數字資產在明確是否為證券型代幣前,提供這些資產交易的平臺還夠不著持牌標準。
經營證券型代幣和期貨合約的平臺需接受監管
蔡凱龍也提到,SFC新規壓縮了交易所的灰色空間,如果交易所接受監管,將對其上幣類業務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對於一些交易所來說,監管並不一定是好事。
另外,針對持牌交易所,新規監管下只有合格投資者方可參與,《證券及期貨條例》界定了專業投資者的概念,一般包括擁有投資組合不少於 800 萬元(或任何等值外幣);或總資產不少於 4000 萬元(或任何等值外幣)的機構。
這意味著,普通投資者若要使用持牌交易所,唯一的途徑是將自己的資金委託給滿足合規投資者條件的機構參與,這也增加了投資者的門檻。
蔡凱龍也提到,在明確加密貨幣監管政策方面,香港不是先例,美國對ICO監管嚴格,所以開通了STO(通證證券化),但STO在美國也沒做起來,“行業瞎熱鬧,覺得這是一件大好新聞,美國市場上,納斯達克專門做正規STO的通道目前也沒成功。”
“證券型代幣”標準的雙刃劍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在加密貨幣的監管上一直走在前沿。去年11月起,香港證監會開始探索虛擬資產業務平臺的監管規則,公佈過虛擬資產監管規則,也公開對外接受沙盒申請,確認了STO銷售需要特定經紀牌照等相關規則;今年10月4日,香港證監會公佈了虛擬資產資管牌照申請的細則。
從目前香港證監會對虛擬資產平臺監管的要求看,對一般平臺和普通使用者影響不大。香港此次涉及牌照頒佈的《立場書》從行業範圍看示範意義。
國家資訊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區塊鏈經濟學者在新規頒佈後朱幼平公開發文表表示,擁抱監管,讓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革命的商業邏輯閉環是結論,“香港提出了新規,具有標杆意義”。
他認為,不受監管的ICO以及不受監管的交易所都不靠譜,“穩定幣和STO是未來的方向,發行平臺和交易平臺受監管是正解。”
蔡凱龍也表示,對於數字貨幣交易所來說,香港SFC頒佈的監管新規,對傳統金融領域的正規軍、大的金融機構進入數字資產領域有正向影響,“但不一定對現有的交易所都是一件好事。”
他認為,行業裡會出現OK、火幣等體量的合規交易所,“因為很多有實力的機構、國際金融機構有機會進場,中國、東南亞市場很大,他們會來申請。”
正規軍進入後,是否會對當前的交易所格局產生影響?
“我覺得不太容易改變。”他表示,目前如OKEx、火幣等頭部平臺也會爭取進入香港的合規範疇來兼顧市場,分離式地去申請這些牌照。目前這些平臺上的大部分加密貨幣都不屬於證券型代幣,包括使用者也無法滿足合格投資者要求,“所以這些平臺會在香港開展合規交易業務,其他不符合香港監管規則的業務則放到新加坡等其他地方經營。”
OKEx CEO Jay稱隨時隨地擁抱監管
香港證監會給現行的加密貨幣交易市場帶上了“枷鎖”,本身也充滿挑戰。朱幼平在其釋出的文章中舉例,“虛擬資產”有的存在證券屬性,比如比特幣期貨、虛擬資產安全託管、保險,以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開展虛擬資產業務等。但這些立法沒有考慮到虛擬資產或加密貨幣的創新,這不僅是香港的“囧局”,也是各國和各地區的困境,“鞋子是否合腳,穿上走走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