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見的未來的趨勢之一就是數字貨幣行業不再圍繞著‘區塊鏈’這個主題發展。”
本文經「 代觀 」授權轉載,作者:缺氧。內容旨在傳遞更多市場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經濟學家阿爾欽說過,經濟學其實不關心人是否理性,而關心人是否可以存活。進一步說,其實是關心存活的條件。
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數字貨幣市場經過了十年的野蠻生長,多數人對其的印象是炒作、泡沫、高風險等關鍵詞。而對某個事物的評價,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分析的核心不在於定義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而是應該關注它本來是怎樣的。
由此,我們首先回顧數字貨幣市場過去十年的主要投資邏輯,進一步分析每一次投資主題引發的思考,最後探討未來數字貨幣行業可能的發展趨勢之一。
數字貨幣市場十年投資回顧
▶2008年起比特幣的投資邏輯
2008年至今,關於投資比特幣邏輯的文章數不勝數,在此不再贅述,僅列舉主要的三種觀點以供回顧。
1. 貨幣角度:從“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結合批判“凱恩斯主義”,讚美比特幣通縮機制的精巧設計,再以哈耶克“貨幣非國家化”作為比特幣成為主流貨幣的理論支柱。
推薦閱讀:《The Bitcoin Standard》,及“可愛在香港”對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2. 機制設計角度:比特幣由挖礦過程公平地產生,轉賬無需經過第三方的限制,交易記錄永遠儲存在公開的分散式賬本上,資訊不可撤銷和篡改。
推薦閱讀:比特幣白皮書或相關科普。
3. 網路效應角度:比特幣簡單直接的激勵機制使其網路效應可以大規模擴張。世界知名風投公司A16Z就是“網路效應”理論的擁躉。
▶2017年以太坊帶來的牛市
2017年以太坊及智慧合約概念引發了瘋狂的牛市,但關於其中原因的分析顯然沒有分析比特幣投資價值的論據充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數字貨幣信仰者往往認可比特幣是一種“資產”,而其他數字貨幣只能稱為“投資主題”。
沒有找到更好的詞語給這兩者下定義,只能在此簡單解釋一下,這裡的所謂“資產”是“你願意長期持有並相信可以帶來連續經濟回報的投資品”,而“投資主題”則指“該投資品的投資價值更多體現在短期的泡沫中”。
而2017年市場的泡沫,個人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 區塊鏈技術正式進入大眾視野。
2. ICO使普通人可以投資區塊鏈技術等相關主題。
3.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理念的持續擴散。
*【DAO是由以太坊提出的一項概念。激勵模式與傳統期權激勵類似,但更靈活和公平。其管理模式依靠智慧合約執行,而不依賴中心掌權者,】
這三點的影響實際是層層遞進的:
在價格和理念的同時驅動下,投資人投資以太坊或其他智慧合約系專案,除了獲取超額回報以外,更具有一種宗教儀式的責任感,每個人可以參與自己喜愛的專案並且可以讓它變得更好。
在牛市瘋狂之下,2017-2018年國內外最頂尖的高校研究機構、學術大咖也紛紛組建團隊,開發更高效能的公鏈,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融資。Harmony、Algorand、Oasis Labs、Blockstack、Nervos……都是那一時期的明星專案。但在2019年,這些天王級專案表現都不佳,市場似乎對這個投資主題已經失去了熱情。
▶2019年平臺幣爆發
牛熊轉換之間,真切被市場暴跌傷害的投資者們最終意識到“公鏈無用”,我們開發了這麼多條高效能公鏈,都無法依靠其技術優勢建立起真正的生態,我們所相信的DAO模式好像變成了烏托邦。
這個時候,“平臺幣”這個投資主題成為大家從理想國走出後尋找到的第一個可靠標的。
交易所的收入用來回購代幣,給投資人分紅,同時代幣又擁有股權之外的優勢——承擔貨幣功能,用作手續費等,持有這樣將通證經濟機制設計得如此完美的數字貨幣讓大部分人覺得無比放心。
自此,市場迴歸到了最普通的商業邏輯——追求現金流。投資人們不再被精神層面的鼓吹牽著鼻子走:無論是什麼數字貨幣,本身就是一個創業專案,我們只要看你能不能賺錢,你能賺錢才證明你有實力拉盤。
* “STO”“DeFi”“Web3.0”等熱門投資主題,由於其暫時並未帶來明顯的財務回報,因此在此不納入分析範圍。而貫穿幣圈整個發展歷史的傳銷和資金盤遊戲,此次也不納入分析範圍。
關於各投資主題爆發的深入分析
延續上述投資主題的演變,我們站在現在的時點對這些投資主題進行復盤。
▶比特幣的投資邏輯被證實了嗎?
這是肯定的。
無論是對於持有信仰的早期比特幣投資者,還是在比特幣爆發式增長後回溯其投資邏輯,已有的觀點都分析的很全面。這意味著,大部分投資者對於為何投資比特幣是有共識的。
但是比特幣的市值依然還是徘徊在某大型網際網路上市公司市值的附近,我們仍然感受不到新資金的入場。
比特幣其實更需要一個合適的社會環境作為進一步擴大其共識的催化劑。
▶DAO的理念是烏托邦嗎?
以太坊帶來的牛市短暫,也並未使得DAO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形成共識,這讓我們會產生這個疑惑:DAO的理念是烏托邦嗎?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以太坊或者說公鏈的某些特質確實天然可以擴大其網路效應,但我們想要讓一條條公鏈遵循DAO的精神進行自治和擴張本身就非常違反經濟學原理。
因為在市場中,“稀缺”是一個客觀事實,面對優質資源的稀缺,人們首先會做出選擇。在眾多公鏈中,人們基本都會選擇生態最為完善的公鏈進行開發和貢獻。
另外,雖說DAO是去中心化的,但這不意味著它不需要一個清晰的目標。由於公鏈上層價值的不明確使整個系統都難以高效自治,但是這並不代表DAO的理念和精髓無法應用到其他區塊鏈專案。
▶幣圈開始追求現金流是一種進化嗎?
理想和泡沫往往同時幻滅,對於投資者來說,追求現金流是他們保護自己資產的一種方式。
對於專案方來說,投資人開始考慮現金流因素意味著他們對專案考量的維度變多,會促使專案提升質量。但是,投資人只追求現金流確實不是進化,因為往往這會限制想象力。
▶以上投資主題爆發背後的共性是什麼?
1. 經濟週期是市場發展的催化劑。每個投資主題或多或少都受經濟週期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在週期觀察系列文章中有系統說明週期對行業及市場的影響。
2. 爆發的投資主題都具有網路效應。A16z的文章《Hidden Networks: Network Effects That Don’t Look Like Network Effects》將“隱性網路效應”分為慢速網路、未完成的網路、限流網路、潛在網路等等形式,這更方便我們在觀察還未爆發的投資主題時深入思考其是否具有“隱性網路”的特點。
一旦投資主題爆發,好的投資品湧現,就會給投資人帶來超額收益。同時,圍繞投資品形成的產業鏈,能擴大其財富效應。
比特幣就是如此,圍繞其形成的上游產業(礦機、礦池、礦場等),中下游產業(交易所、託管、借貸等金融服務),都隨著比特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這在整個加密數字貨幣市場中,是絕無僅有的。
以太坊實際也試圖從其功能角度來建立這樣的產業鏈,比如圍繞其的擴容解決方案、中介軟體、DAPP等專案,許多專案在近幾年也獲得了較大規模的投資。目前以太坊在公鏈領域已經建立了最大的生態,但是暫時並沒有幫助其擴大財富效應,或許這需要時間來驗證。
未來的數字貨幣行業
我們可見的未來的趨勢之一就是數字貨幣行業不再圍繞著“區塊鏈”這個主題發展。
事實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公司發行數字貨幣,也有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以數字貨幣形式進行融資。以“數字貨幣專案即是創業專案”為基礎,我們先解釋行業何以吸引初創專案的原因,進而闡述為了使行業未來變得更好初創專案的使命是什麼。
▶數字貨幣行業有什麼特點可以吸引創業者?
1. 行業本身處於發展初期,創業的主題豐富
我們在前文提過,好的投資品總是能形成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本身行業發展就在初期,許多創業者熱衷尋找下一個“比特幣”“以太坊”,並圍繞其進行開發。如果能尋找到下一個好的標的,在其上下游產業創業時競爭也相對小。現在就有許多團隊圍繞Polkadot和Cosmos的產業鏈進行開發。
2. 融資和退出的方式更為靈活,使專案更容易獲得青睞
在傳統投資的領域,因為投資退出週期長、股權變現難等等原因,往往投資人在挑選專案時考慮的問題更加客觀和實際,對專案資質的要求往往也更高。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上市對投資機構來說實際意味著終點。
而利用代幣進行融資和退出的方式更為靈活,這就給予了專案更多機會,這些機會包含資金、影響力、認可度等等。而上交易所也並不意味著終點,眾所周知,數字貨幣市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多空機制、金融衍生品等,這使得優勝劣汰也更為靈活。
市場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並不是只有最優秀的專案才有資格獲得認可。這並不是替目前專案整體質量不高而作的詭辯。
我們以人的發展路徑做設想,如果你從小資質平平,待在優等生班級或普通班級,哪個更容易受到老師認可呢?或者說,難道因為資質平平,我們就不讀書或者不努力了嗎?
這只是最初階段,專案最終是否優秀,市場會給我們答案。
*在談到利用股票和數字貨幣融資的時候,這兩種方式的比較在《重新定義公司、證券、融資和股票,甚至資本主義——代幣經濟將不可阻擋》這篇文章中解釋的很清楚。但個人認為“優越性”遠沒有“不同性”來的重要,“優越性”是觀點而“不同性”是客觀事實,有“不同性”就會有新的嘗試。
▶為了促進行業發展,專案的使命是什麼?
1. “踩坑”。
Zilliqa的CEO和CTO相繼離職;Loom著名的研究員也疑似離開專案。這兩個老牌數字貨幣專案,都經歷了2017年的牛市,享受到了紅利,一直以來也是行業技術開發的領跑者。當走在行業前沿的人也開始放棄,確實透露著一種悲觀和沮喪。
或許是這些專案已經尋找不到突破點,所以才選擇放棄。而行業其實需要越來越多“踩坑”的專案,因為“踩坑”也意味的發展和迭代,這也是為破局者出現而作的鋪墊。
2. 在市場和商業之間尋求平衡
在數字貨幣行業,市場始終是幫助專案快速建立影響力最有用的渠道之一。既然專案已經享受了市場為其帶來的融資和退出靈活等優勢,那麼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我們回顧現在專案上交易所的流程:
1. 某普通專案透過募資,獲得了500萬元,準備上交易所;
2. 交易所收取100萬元上幣費;做市商收取200萬元保證金,交易所上幣,二級市場開市交易
3. 在低迷的市場環境裡,早期投資者“認清形勢,放棄幻想”,等專案初期拉完盤就撤,最後只剩下二級市場低迷的幣價。
由於發幣的便捷性,這個時候專案發幣的動機和時機就成為了考量的要點。
專案方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上交易所,依靠做市商來主動支撐價格,而應該思考如何將這些交易者轉化成自己網路中的一環。或許在這場實驗中,遵循過往投資主題成功的邏輯會是不錯的選擇。
3. 給行業帶來新的靈感
初創專案需要是給行業帶來創新。行業需要更多破局者,而非跟風者。比如現在流行staking,那每個專案都跟風做staking,有什麼意義呢?
無論是做小而美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改良方案,還是擁有傳統的商業模式結合通證經濟進行改良,每一個專案都應該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進而給行業帶來新的靈感。
結語
在最後對行業未來的展望中,第一句就闡述了這是可能的趨勢之一。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也可能下一次數字貨幣市場的爆發是因為區塊鏈技術的變革發展,也可能是因為戰爭、動亂等造成的生產要素再分配。這誰都說不清。筆者著重闡述了這個角度的未來,只是因為目前確實看到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種類迥異的公司(共享經濟、社交娛樂、人工智慧等等)在進行嘗試,一起參與這場變革的社會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