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媒體寒冬未至,但洗牌已來?

買賣虛擬貨幣

這一兩年。區塊鏈在短短的時間內,紅遍大江南北,這股浪潮的掀起,很多人從一開始的不知所云,到漸漸開始持續關注區塊鏈。也有很多人投身於區塊鏈,成為投資者或從業者。不得不承認,區塊鏈在近兩年帶來了相當大的熱度。

區塊鏈有多熱?我們從一些資料上或許可以得到佐證。

2017年中國提交的225項與區塊鏈有關的專利申請中,約佔全球份額的56%,與2016年相比翻了整整兩倍;

2017年中國區塊鏈相關專案融資額總額超過12.7億元,融資事件54起,而僅2018年第一個月,區塊鏈行業融資額就達到6.8億元,融資事件19起,融資金額和獲投企業數量甚至超過2016年一整年;

目前區塊鏈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2017年以後註冊的新公司約佔往年公司總和的130%。

2017年以來,隨著區塊鏈行業的火熱發展,區塊鏈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區塊鏈媒體社會責任論壇”上披露的資料顯示,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新增加的區塊鏈媒體、自媒體高達485家。 

區塊鏈媒體雖然數量龐大,但大部分自身缺乏盈利能力,某些區塊鏈媒體甚至透過軟文包裝推廣ICO專案來獲取收益。


資料顯示,目前區塊鏈媒體中未獲得投資的比例佔據50.31%,獲天使輪融資的比例佔據25.16%,獲A輪融資的更少,僅為8.81%。眼下區塊鏈媒體的生存多數依靠融資,而未獲得融資的多達半數,隨著行業的加速洗牌,不少區塊鏈媒體正在加速淡出人們的視線。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自蒸汽機、電和計算機發明以來,我們又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革命,而區塊鏈技術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毫無疑問,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區塊鏈媒體肩負著傳播區塊鏈知識、改造媒體和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區塊鏈媒體就是要做到正本清源,告訴大傢什麼是區塊鏈,並用區塊鏈思維改造媒體、運作媒體,體現區塊鏈媒體的真正價值。

就在看似紅紅火火之時,寒流正在悄悄湧現。在媒體泡沫開始滋生之時,區塊鏈行業已經開始了泡沫刺穿的陣痛。

大行業形勢早就一分為二,鏈圈拓展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幣圈在高風險之下玩轉數字貨幣。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在中國進行的ICO65次,超過10萬名投資者參與,ICO指的是用虛擬幣去投資的早期產品或者專案的行為,以法定貨幣購買虛擬貨幣後進行投資,再獲取代幣,投資者要麼一夜暴富,要麼血本無歸,而發行代幣方則能輕鬆完成ICO之前的私募籌資。

去年9月,監管者將首次代幣發行這種初創公司利用加密貨幣透過區塊鏈進行募資的新途徑定性為非法,國內徹底禁止ICO,一批玩家被逐出局。

隨著監管趨嚴,區塊鏈行業黑料不斷,其中就包括行業自媒體洗稿、寫包裝軟文等等,今年3月來,數字貨幣價格普遍大跌,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價格一度跌破8000美元。


區塊鏈自媒體中濫竽充數的不在少數,拿了高額融資,卻沒有內容輸血,發快訊、蹭大會現象普遍,少有的原創內容更是經不起推敲,內容同質化嚴重。新榜2月釋出的資料稿盤點了76個活躍的區塊鏈公眾號,大多數僅能保證一天一篇原創,沒有公號進入中國微信500強。

不僅如此,不少區塊鏈自媒體的商業邏輯生於灰色地帶,此前,一位主流財經媒體專注區塊鏈報道的記者向藍鯨財經表示,區塊鏈媒體大多數只是一個招牌而已,盈利模式不是靠媒體,代投、小密圈,幣圈資訊、會議、課程、FA

部分自媒體為虛擬貨幣、區塊鏈專案進行包裝,專案提升估值、獲得投資後,向媒體分成,更多的區塊鏈媒體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代投業務賺取差價利潤。

區塊鏈過度“火熱”的背後,既有著從業者對下一代網際網路資訊信用互動方式的大膽設想,也有著比特幣近年來快速上漲下,渴望抓住“風口”快速致富的社會心理作祟;然而眾多參與者無法迴避的是,區塊鏈的公共化卻在應用場景、代幣發行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悖論。

雖說應用場景眾多,但是目前還處於入場階段,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

顯然,在區塊鏈行業發展到如今,降溫的局面漸漸隱現,在這樣的火熱之後,逐漸趨於冷靜,區塊鏈媒體也將肩負著更重要的責任和使命,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不但不會退出區塊鏈大舞臺,更是要為浮躁的區塊鏈行業提供冷靜、深度、有價值的思考和進化。未來,區塊鏈媒體將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擔當,將重塑品牌傳播,顛覆諸多行業觀念,開啟全新視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