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區塊鏈都是作為去中心化資料庫而設計的,且其功能也相當於一個分散式數字賬本。而這些區塊鏈賬本則以區塊的形式記錄和儲存資料,且其中的區塊也都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透過密碼學證明來相互連結。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為許多行業都帶來了一定的優勢,併為缺乏信任的環境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然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某些時候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就比如說,與傳統的中心化資料庫相比,區塊鏈的效率是有限的,且需要更大的儲存容量。
優勢· 分散式由於區塊鏈資料通常都被儲存在分散式節點網路上的數千個裝置中,所以系統和資料對於技術故障和惡意攻擊都具有很強的抵抗性。其中每個網路節點都可以複製並儲存資料的副本,因此單點故障將不會有影響:單個節點的離線將不會影響到的網路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相比之前,許多傳統資料庫卻只依賴於單個或幾個伺服器,所以更容易受到技術故障和網路攻擊的影響。· 穩定性已被確認的區塊基本上不可能再被逆轉,這就意味著一旦資料被註冊到區塊鏈中,則很再難進行刪除或更改。而這就使得區塊鏈可以成為儲存財務記錄或任何其他需要審計追蹤的資料的一項優秀的技術,因為區塊鏈中的每個更改都會被分散式公眾賬本所追蹤和永久記錄。就比如,企業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來防止員工的欺詐行為。在此種用例中,區塊鏈可以將公司內發生的所有財務交易進行安全且穩定的記錄。而這一效果就使得員工們很難隱藏可疑的交易。· 去信任機制在大多數傳統的交易支付系統中,交易過程的不僅會存在交易雙方,同時還需要依賴於第三方中介機構(例如,銀行、信用卡公司或支付方式提供商)。然而,在使用區塊鏈技術時,情況卻完全不同,因為分散式節點網路只需透過“挖礦”的過程來核實並驗證交易。因此,區塊鏈系統將消除信任單個實體的風險,並減少了整個過程中的成本和交易費用(透過減少中間商)。劣勢· 51%攻擊多年來,保護比特幣區塊鏈的工作量證明 共識機制一直都非常有效。然而,卻逐漸出現了一些可以影響到區塊鏈網路的潛在攻擊,而其中51%攻擊則被談論的最多。當一個實體設法控制了50%以上的網路雜湊算力時,此種攻擊就會發生,而此種情況最終將會允許攻擊者透過故意刪除或修改交易的順序來破壞網路。儘管此種攻擊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事實上比特幣區塊鏈網路上未曾出現過成功的51%攻擊。並且,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安全性也隨之提高,同時礦商們不太可能花費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來攻擊比特幣,因為他們已經從誠實的挖礦中獲得了很好的回報。此外,由於區塊之間是透過密碼學證明相互連結的(篡改之前的區塊則需要巨大的網路算力),所以成功的51%攻擊將只能在短時間內對最近期的交易進行修改。並且,比特幣區塊鏈也具有極快的適應性,而這將能夠迅速的反應並適應各種攻擊。· 資料修改區塊鏈系統的另一個缺陷在於,一旦資料被新增到區塊鏈當中,就很難在對其進行修改。雖然難以修改的穩定性是區塊鏈的一大優勢,但有些情況下也可能是他的弊端所在。更改區塊鏈的資料或節點一般都是非常困難的,通常都需要硬分叉,也就是使用新鏈來佔用舊鏈。· 私鑰區塊鏈是使用公鑰(或不對稱)密碼學來賦予使用者對其加密貨幣(或任何其他區塊鏈資料)的所有權。每一個區塊鏈賬戶(或地址)都有兩個對應的金鑰:公鑰(可以共享)和私鑰(應該保密)。使用者需要使用他們的私鑰來訪問資金,這就意味著使用者充當自己的銀行。如果使用者丟失了私鑰,那麼他們實際上就丟失了對資金的控制權(且資金的丟失也無法挽回)。· 低效率區塊鏈,尤其是那些使用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它們通常都是效率極低的。並且,由於挖礦業的激烈競爭且每10分鐘只有一位獲勝者,所以在此期間其他礦工的工作和時間就浪費了。礦工們正不斷的嘗試提升他們的算力,以便於自己有更大的機會找出有效的雜湊塊。並且最近的幾年中,比特幣網路使用的資源也明顯增加,目前它所消耗的能源也已經超過了某些國家使用的能源(如丹麥、愛爾蘭和奈及利亞等)。· 儲存區塊鏈賬本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變大。目前比特幣區塊鏈就已經需要大約200GB的儲存空間。而目前區塊鏈規模的增長也似乎超過了硬碟裝置的增長,且如果分類賬變得太大以至於個人無法下載和儲存,則網路就可能會丟失節點。總結儘管存在缺陷,但區塊鏈所呈現出的一些獨一無二的特性已經明確表示出了區塊鏈將會繼續生存下去。在獲得普遍採用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現在的許多行業也正在逐漸適應區塊鏈系統的優勢和劣勢。再過幾年,企業和政府也許會嘗試更多的應用,以此來找出區塊鏈技術可以在哪些方面展現出其最大價值。更多區塊鏈資訊:www.qukuaiwang.com.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