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朱巖,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院長
背景
3 月 23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網際網路+”行動、促進“雙創”支援擴大就業有關情況舉行釋出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表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大命題,也是一個大趨勢。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
伍浩指出,當前不少企業轉型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轉型能力不夠、“不會轉”,二是轉型成本偏高、“不能轉”,三是轉型陣痛期比較長,“不敢轉”。對此,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改委研究制定了“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下一步,國家發改委要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搭平臺降門檻,解決“不會轉”的難題。重點是開展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強化區域型、行業型、企業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降低轉型門檻。
二是優服務強支援,解決“不能轉”的難題。重點是要實施好“上雲 用數 賦智”行動。所謂“上雲”,重點是要探索推行普惠型的雲服務支援政策。所謂“用數”,就是要重點在更深層次推進大資料的融合運用。所謂“賦智”,就是要加大對企業智慧化改造的支援力度,特別是要推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三是聚合力建生態,解決“不敢轉”的問題。重點是要實施數字經濟新業態的培育形態。我們要探索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叢集”,支援建設數字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我們也要支援網際網路企業、共享經濟平臺建立“共享用工平臺”、“就業保障平臺”等等,這樣更好地發掘發揮企業間的協同放大效益,打造傳統產業服務化轉型的新生態。
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問題分析
— — 如何讓企業“會轉、能轉、敢轉”
世界經濟正在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這將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大飛躍,它將會涉及社會治理、經濟執行、企業經營、個人生活等全方面的變革。從社會經濟總量來看,每一次大的經濟模式飛躍,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都會有數以十倍計的提升,也就是說,數字化轉型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是我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必須要抓住的機遇。也正是著眼於世界格局的重構,國家對數字化轉型的政策頻出,為企業轉型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政策環境。3 月 23 日,國家發改委提出瞭如何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三點具體舉措,抓住了企業數字化轉型政府支援的核心,應該說對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大多數傳統產業而言,雖然有了政策利好,但在面對數字化轉型時,依然會一頭霧水,在實操層面上還缺少足夠的行業解決方案和企業成功案例。這也使得很多傳統產業在面對數字化轉型時往往淺嘗輒止,不敢對經營模式做太大的變革。那麼企業面對數字化機遇時,如何才能大膽創新、勇於開拓呢?本文分析了數字化轉型的五個關鍵問題,力圖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找到根本的市場推動力、為建立數字化轉型理論找到基本入手點,並建立一個數字化產業生態的基本架構。
一、數字化轉型的根本驅動力是釋放數字消費:價值賦能
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做到“能轉、敢轉”,必須要讓企業看到轉型的價值遠遠大於成本。那麼僅僅停留在現有的市場消費之中,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必須創造各行業消費新業態和新模式,釋放每個傳統產業巨大的數字消費市場,才能讓企業看到轉型的價值所在,並加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程序。
數字消費是指人類社會針對商品的數字內涵而發生的消費。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單一的工業品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無論是工程機械還是日用百貨,都需要具備以資料和連結為基礎的數字內涵和文化內涵。房屋需要為居住者提供大量的資料、而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汽車需要為乘客提供與周圍連結的平臺、而不只是代步工具;服裝需要變成人類獲取健康資料的重要載體、而不再只是美觀和蔽體……。無論是在 2B 市場還是 2C 市場,當產品被賦予了這些數字效能之後,其消費模式就會發生很多改變,市場正在逐漸形成願意為產品的數字屬性買單的潮流,從而會大大拓展企業的經營空間和盈利方式,給數字化轉型後的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成長空間。
所以,如何創造和釋放本領域的數字消費,是企業在思考數字化轉型模式的第一齣發點。企業要能夠和合作夥伴一起,創新由大資料、可信、連結、智慧等特性所帶來的消費新模式[4]、並利用新市場規律 [4] [8] 推廣開來,這樣企業才能有足夠低的轉型成本和足夠大的價值空間。透過轉型創造新的利潤空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不能轉、不敢轉的問題。關於數字消費的特性具體分析請參見參考文獻 [4]、[5]。
二、數字化轉型必須要理順數字化生產關係:理論賦能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如今的數字文明,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一對矛盾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展不一定是同步的,兩者相匹配會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一般而言,生產力的發展往往是領先於生產關係的,所以人類需要不斷創新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現今全球主流的生產關係是在工業時代所形成的層級化、職能化的生產關係,這是為了適應大規模生產分工協作需要而建立的。現今社會的生產力高速發展,以區塊鏈、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使得工業時代的生產關係已經不能適應其需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與先進生產力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就是尋找能適應新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哪個國家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上領先,哪個國家就能夠脫穎而出。當前,不能匹配先進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已經導致了全球經濟發展出現了大量問題,一方面大資料時代使得社會向著透明、誠信、公平的方向、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立足於層級社會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導致了大量的不公平現象。在中國的經濟生態中,原有不夠透明的生產關係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產業生態,這是導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困難的重要因素。因而,數字化轉型必須要從全社會、全產業、全供應鏈的角度,創造匹配“大智移雲區”等數字生產力的數字化生產關係。
數字化生產關係具有資料透明、全員可信、身份對等等基本特性 [2],國家大量出臺的促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已經為建立數字化生產關係的巨集觀環境逐漸鋪平了道路。各級政府管理部門還需要進一步變革生產關係,比如改變對國企轉型的考核方式等,從而最大限度地釋放先進生產力的價值。準備實施數字化轉型的企業要從所處產業和企業自身的特點出發,從微觀上思考和創新區域性的數字化生產關係,才能從理論上解決自身發展的動力問題,並能夠更系統地付諸實踐。如何構建數字化生產關係,請參閱參考文獻 [2]。
三、數字化轉型需要政府引導建立數字基礎設施:技術賦能
數字化轉型是在某種程度上引導傳統產業走向產業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產業網際網路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消費網際網路的核心是流量、產業網際網路的核心是可信。只有建立一個全社會可信的、技術可靠、成本相對低廉的數字基礎設施,才能夠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最堅實的技術基礎,這些基礎設施正是國家所提出的“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傳統的基建支撐起了原有的實體經濟產業生態,那麼新基建所支撐的就是數字經濟的產業生態[1] [3]。數字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需要更多、更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5G、資料中心等基礎設施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產業網際網路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是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必需。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價值,這有些像是 100 年前的鐵路時代和 70 年前的計算機時代,哪個國家高瞻遠矚在這些領域裡取得了優勢,就可以全球化發展、擁有後續幾十年的發展空間。因此,中國在新冠疫情時開展起來的新基建,對中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除了硬體上的基礎設施建設,軟環境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非常重要,比如全國徵信體系的升級和普及應用、市政資料的開放方式、包容審慎的監管模式等等。為了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在現有徵信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基於區塊鏈的經濟系統可信機制,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資訊分佈儲存、不可篡改等特性,透過設計相應的獎懲機制,保障產業生態中的資訊公開透明,從而促進交易的公平性。
有了硬、軟兩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本會大幅度降低、數字化轉型的週期也會縮短,數字消費模式也更容易建立和推廣,從而大大促進中國的數字經濟新生態建設。
四、數字化轉型需要國企、民企建立新型夥伴關係:生態賦能
由於工業時代生產關係的弊病,導致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夥伴關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究其根本,還是在由於不透明所導致的各種尋租行為。國企和民企並不是不相容的,兩種所有制模式各有優缺點,不能夠簡單地讓兩者用傳統的方式融合。在反腐高壓之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所形成的傳統產業生態急需重構。數字化轉型就是要促進這種重構,讓國企和民企在新產業生態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不會轉”的問題。
構建新產業生態的基礎是透明和可信的產業基礎設施,比如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證各參與方的可信性。所以政府和國有企業在構建數字產業生態中具有當仁不讓的責任,應該起到引領和指導的作用。針對每一個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需要,政府或行業協會監督、龍頭國有企業領導,建立一個基於區塊鏈的產業可信交易機制,從而保證產業生態中的各參與方都能夠公平、透明地進行交易,避免了工業時代存在的各種利益輸送。對國企而言,杜絕了腐敗的風險,同時能夠透過構建數字產業生態,實現數字化轉型,並佔據數字時代的新興市場空間、真正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對於民營企業,透過參與產業聯盟鏈,形成與國有企業互補的生態關係,從而公平、穩定地參與市場競爭,解決了原來國企與民企之間交易的兩難問題。此外,民企透過上鍊,與國企的交易是公開、透明、公平的,證明了民企自身的實力,從而提升了民企的交易信用,於是商業銀行也可以根據民企的交易信用發放貸款,進而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貸款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此外,民營企業有了誠信經營的環境,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所擅長的數字消費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上,從而為產業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並帶動整個產業生態的不斷增值,讓國有企業也能夠在產業生態中獲得更多利潤。
五、數字化轉型需要重視數字產業模式研發和人才培養:人才賦能
數字化轉型在全球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不同於資訊化等發展階段,那時我們可以借鑑發達國家的很多經驗。西方的發達國家現有的生產關係,同樣是適應工業時代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面對數字化浪潮時,也同樣不能適應。也就是說,從發展產業網際網路的角度,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全球缺乏可以借鑑的經驗,需要我們自己走出一條可為全人類借鑑的發展道路。
正因為如此,數字化產業轉型模式需要社會各界投入精力做好研發工作,國家發改委提出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能夠極大推動中國對數字化轉型模式的研發工作。對於高校和其它智庫機構而言,能夠幫助政府和企業創新數字化轉型的治理模式和商業模式,也是中國對產業轉型理論研究的重大貢獻。對於企業而言,也要積極開展數字產業模式的研發工作,要把它看作是比產品研發更為重要的企業創新投入,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在構建數字化新生態過程中不被淘汰。
數字化轉型也需要大量的數字產業人才,因此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大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在這一過程中,要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儘可能透過實戰的方式,整合資訊科技、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等領域的知識,快速培育一批適應數字化轉型需要的人才。在巨集觀上,需要培養懂得如何構建數字化生產關係、制定數字化產業政策、思考產業生態重構模式的人才;在中觀上,需要培養熟悉數字化企業經營模式、能夠構建數字商業模式的人才;在微觀上,需要培養一批能夠進行產品數字化創新和服務的人才。
在現階段,因為沒有成熟的數字化轉型經驗,無法形成體系化的數字化轉型人才培養方案。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更多地用數字化環境激發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8],實現員工的自我突破。企業需要給員工提供良好的創新機制和模式,透過改變現有人員所處的環境、激發他們適應數字環境的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加速數字化轉型人才的培養過程。
透過“價值賦能、理論賦能、技術賦能、生態賦能、人才賦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就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路,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透過塑造數字化產業生態來實現轉型升級。企業要努力用五個方面的賦能樹立正確的數字化轉型理念,著力解決轉型的投入產出問題,從而做到“會轉、能轉、敢轉”。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在這一道路上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充分發揮我們的文化和哲學優勢 [6] [7],積極響應並利用好國家發改委及各級政府剛剛出臺的對數字化轉型的扶持政策,努力變革企業自身的商業模式,承擔在數字化可信產業生態中的責任和義務,打造引領全球各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杆,讓中國在數字時代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朱巖,新基建是全球產業重新佈局的一次巨大機會,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微信公眾號,2020.3.21
[2] 朱巖,抓住機遇破立結合,創造適應數字生產力的生產關係,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微信公眾號,2020.2.27
[3] 朱巖, 產業網際網路是大資料的未來, 資料, 2019.9
[4] 朱巖、石言, 數字經濟的要素分析, 清華管理評論, 2019, 7-8月合刊
[5] 朱巖, 數字消費引領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工業報, 2019.7.3
[6] 朱巖,數字經濟與產業轉型—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求是網,2017.12.26.
http://www.qstheory.cn/2017-12/26/c_1122166732.htm
[7] 朱巖,中國機遇:東方哲學指引數字經濟,經濟參考報,2017.11.30
[8] 朱巖,社交時代的知識創造與傳播趨勢,清華思客,201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