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比特幣用到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區塊鏈的核心技術要素有幾個:第一個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在區塊鏈裡常用加密資訊進行傳輸,每一個使用者同時會有公私鑰體系對數字資產進行確權;第二個是分散式賬本,不是在一箇中心化的機構裡記賬,而是將一本賬本分佈在多個節點裡面去記賬,它是由一系列的分散式技術組成的新技術。
在過去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對資訊資料的處理都是中心化的模式,例如:公司想計算所有職員的平均薪酬,典型做法是大家把資料資訊告訴會計,會計再把資料進行統計得到結果。
區塊鏈的邏輯是為了計算最終結果,資料沒有必要交給中心化的組織或者節點,而是按某種演算法在所有節點進行一個共同運算得到結果。這種分散式處理資料的模式是網際網路時代沒有的,我們更傾向於把區塊鏈理解為新的架構體系。
為什麼區塊鏈會被提升到國家戰略?
區塊鏈技術在比特幣的應用中非常有影響力,後來慢慢有一些技術公司和金融機構開始探索區塊鏈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我們國家從2014、2015年也開始探索這方面的應用,比如: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的政務利用區塊鏈對身份認證進行革命性的探索,隨著不斷進化,以後有可能利用區塊鏈技術替代傳統的數字身份認證。
傳統IT巨頭IBM很早就提出了利用區塊鏈進行物流行業的溯源,整個流程的協同和成本下降結果是驚人的。因為這個技術一環扣一環,所以用在物流環節裡更能體現可追溯性。在以下兩種應用場景裡,區塊鏈應用會非常有效果。
一種是有著組織間的上下游,例如:消費網際網路作為B2C的一箇中心節點,它面對的是C端使用者。但進入到產業網際網路後,我們發現它經常要在上下游進行協同,怎麼解決組織之間的信任問題是很頭疼的事。
2015年,《經濟學人》有一個觀點:區塊鏈是創造信任的機器。在不同商家主體互相不信任,而大家又要共同完成一種具體事項時,區塊鏈技術就顯得非常有價值,例如供應鏈中上下游進行協同現在有一個技術理念叫產業區塊鏈。
另外一個場景是同行之間,既是競爭對手又想獲得一些共同資訊時,比如:銀行的徵信系統,一個銀行有A客戶的授信資訊,另外一個銀行也有,我們怎麼知道他到底借了多少錢,有沒有進行多頭借貸?過去的方法是讓央行做一個徵信系統,這樣央行就很累了:怎麼做徵信系統才算是完整的?資訊怎麼做加密和保護?有沒有一種機制能讓同行之間的資訊用一種加密的方式共享,既能夠區域性得到想要的結果,但又不會侵犯到大家的隱私?區塊鏈已經有一些解決同行間秘密資訊共享的方法,是過去傳統技術解決不了的。
我們看到了區塊鏈在處理資訊,特別是在不同組織之間的資訊、流程和賬務協同方面的獨特性,它做到了一個去中心化的模式,這確實是過去技術難以單方面做到的。有了這個特點,實際發現它無論是在民生政務系統,還是在金融產業的變革上都有巨大的價值。這就是國家把它提升到戰略高度的原因。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怎麼應用?
區塊鏈有希望成為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的重要技術模組,也有希望成為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模組,我們從幾個維度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分散式賬本。人類的財會技術發展了幾千年,在商業社會里有一個突破性的技術叫複式記賬,它奠定了現代商業的基礎。會計學的理論、財務操作理論都是基於複式記賬,包括資產負債表等幾種報表都是基於這個體系設計。複式記賬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每一個總賬和明細之間的關聯性,沒有技術作為強約定,例如:總賬對應的很多明細是怎麼彙總的,沒有人進行技術上的核查。所以,出現了另外一個學問叫審計,專門來稽覈明細是否正確。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會計領域,已經有日本學者在思考怎麼解決明細和總帳建立邏輯關聯,這種技術叫做“多式記賬”。實際上,在區塊鏈裡面應用到的賬本技術就是“多式記賬”。這兩年,有一些會計領域的學者很激動,他們也開始研究區塊鏈,認為區塊鏈是會計領域的人發明。雖然我們並不認同,但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絡。
在金融領域,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方向:分散式賬本怎麼逐步完善當前的賬務系統,讓未來的賬務系統更好地實現不可篡改,更好地實現明細賬和總賬的統一,更好地讓企業資料變得可信。
石寧有一個觀點:區塊鏈技術有希望為打造一個可信社會創造基礎條件。我們也發現有一些非常有水平的技術官員提出一個概念:未來,是否可以用分散式賬本打造國家資產負債表?這個觀念從學者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有洞見的。
第二,把區塊鏈作為整個數字資產的一個交易系統基礎。我們發現全世界都在思考這件事情,包括全世界都很關注的一個專案:Facebook的Libra,它提出要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全球金融基礎設施。這個口號提出來後,非常值得所有人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它要用區塊鏈技術去打造金融基礎設施?
我們也知道央行推行的數字貨幣,它現在提出的是一個雙層結構,並不排斥區塊鏈的技術和應用。區塊鏈技術在一個交易有多方參入的時候,用它來完成交易的確權和轉移,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去考量。我們觀察到,在不同的金融資產類別如貨幣、商品、證券,或者是一些從生態裡衍生出來的數字資產如音樂之類的產品,所有不同的數字資產之間交易在現行的金融體系裡都是割裂的。不同的資產是由不同的部門監管,然後有不同的交易體系,例如:全球貨幣跨境支付的交易體系有一個叫做SWIFF的組織,商品交易所有芝加哥交易所,證券又有另外一套體系。區塊鏈有希望把不同的金融資產類別打通融合起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區塊鏈就是數字貨幣嗎?
實際上,5G跟區塊鏈也有一定的關聯。因為區塊鏈需要點到點的傳輸,點到點的傳輸有一個重要的技術瓶頸——頻寬。我們非常期待5G時代來臨,能夠突破瓶頸,這樣區塊鏈的應用會更加順暢。
第三方支付就是一種中性化的數字貨幣,它相當於一種信用的延伸。而數字貨幣的誕生遠早於區塊鏈。
為什麼區塊鏈又引起了數字貨幣的議論?因為,比特幣是不一樣的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是沒有金融機構支援的數字貨幣。我們今天對數字貨幣熱情,實際上是對這種型別的數字貨幣產生熱情,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當下有很多數字貨幣並沒有基於真實的區塊鏈技術,例如: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類專案。從2017年開始,內地有一些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做涉嫌非法集資和金融欺詐的事情。這類ICO連數字貨幣都不是。想和大家強調,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不是一個概念:數字貨幣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也可以不用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絕對不僅僅是應用在數字貨幣領域。
區塊鏈技術從資訊基礎設施的角度就來看,它相對來講比較單純,我們可以理解為數字化變革當中的一個工具。數字貨幣在很多時候,不僅僅是探討技術成分和經濟成分,它背後一定有更深遠的因素需要考量。
怎麼看待數字貨幣和各類虛擬資產交易所的關係?
首先,要認真觀察央行數字貨幣的動態。關於其他方面的事項,大家可能更多的著手研究和思考區塊鏈在資訊基礎設施上的應用,會更加務實一些。
Facebook推出的Libra是怎麼回事?
從全球來看這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演化潮流。
比特幣大概是一個技術極客的作品,給全球帶來了很多的啟發。
隨之而來的是以太坊技術,它首次把智慧合約的概念進行了落地操作,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2016、2017年開始,全球有一些ICO是基於以太坊技術體系開發,因為這個技術太早期、不成熟,所以整個構思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這種不成熟會容易被人利用而發生一些亂象。這就是以太坊的貢獻和侷限。
Libra就是更進了一步。在Facebook的構思裡,它希望把眾多的關聯方,如:支付公司、清算組織等各種各樣的生態產業做成一個聯盟。一定意義上來講,它的數字貨幣是一種聯盟鏈技術,是基於某種真實的產業生態。同時,又能夠有效地利用它超過二十多億的現成使用者,這樣的影響力就完全不一樣。
Libra在早期提了一個概念:它的數字貨幣和五個不同的法幣之間進行繫結,這個繫結讓它具備了一個所謂的超主權的穩定幣概念。
Libra專案現在還沒有上線,和全世界進行溝通的時候,它打上了兩個標籤:第一個標籤——我是基於真實產業生態的數字貨幣;第二個標籤——我是基於和五個不同的法幣進行繫結的穩定幣。這些技術要素都讓大家覺得耳目一新,非常震撼。這個事情過於創新,它需要跟當下的各種監管機構進行一個深度協調。相關人士已經在兩次的美國國會詢問,進行了很激烈的探討。
大家需要關注的這個技術,它有可能在很多方面對全球的金融基礎設施格局產生影響。國內的產業人士、政策制定者、學者都應該保持相當清醒的關注,這種新生事物怎麼和現有的格局、監管進行一個摩擦、交流,甚至在未來形成某種共識,這是更值得關注的一點。
如果美國監管部門不同意Libra釋出,這個結果不算意外,也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如果他們同意釋出,局面就另當別論了。中國的相關政策制定者、學者和產業參與者一定要根據實際,深入研究。
區塊鏈在整個數字經濟中的地位
數字經濟隨著網際網路的技術深入,大家都感受到它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它自身的內容和內涵也在演化當中,消費網際網路將會逐步地升級到產業網際網路,這是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使命。在這樣的願景上,需要新的技術力量: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比較多地依賴網際網路技術和大資料;後來,大家發現雲端計算很重要;接下來當數字經濟真正深入到產業端的時候,區塊鏈很重要。
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體系應該是:ABCD作為一個整體,A是人工智慧,B是區塊鏈,C是雲端計算,D是大資料。它怎麼做一個整體?過去只有一個軌道,就是雲端計算,這樣會出現很多問題。怎麼把算力資源真正發揮到有效水平?需要區塊鏈的支援。所以,在數字經濟體系裡有兩條軌道就是雲端計算和區塊鏈。
在這兩條軌道上面跑的是“大資料”,如果只在雲上跑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它需要在兩條軌道上跑。為了讓“大資料”跑得更加有效率和得到更多價值,就需要“人工智慧”充當這個火車的發動機。這樣的結構,應該是未來數字經濟裡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