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翻譯了一篇文章,是對基準測試公司Whiteblock出臺的EOS研究報告進行報道和點評的文章。其中,研究報告稱:
EOS不是區塊鏈!EOS只是一種“美化過的”雲端計算服務我一直覺得EOS就是區塊鏈的雲端計算作業系統,為各個DAPP專案方提供著比較完善的去中心化底層開發環境。利用EOS,專案方可以方便地在上方開發自己的DAPP,只需考慮足夠的計算和寬頻資源即可。所以這種為專案方提供基礎開發的底層服務,稱之為雲端計算服務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對於報告中,提及EOS不是區塊鏈,其中,我認為有幾個點是不嚴謹的,我想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1.EOS的實驗室測試不能完全代表其最終驗證結果
疑點一:「Whiteblock建造了一個EOS的複製品來進行摧毀試驗」。
Whiteblock提及了其對EOS進行了全面排查,其中由於需要排查物件的安全性,Whiteblock在實驗室構造了一個複製品。
是的,Whiteblock說明了在毫無改動的情況下、在受控的測試環境中提供節點,在這些節點之間配置網路條件,以模擬真實的效能,並自動化他們的過程和行為,並以此做了客觀的測量。
看似完美無缺,很有道理。但是難道實驗室可以模擬出全球那麼多eos使用者的投票行為?能夠去模擬目前的節點之間利益博弈情況?
很顯然,即使你在實驗室在完全無改動的情況下使用了EOS軟體,並配置了100個備選節點、21個出塊節點來模擬整個過程,你還是很難去模擬整個使用者對EOS的投票。因為你能擁有EOS的技術,但沒法擁有EOS的社羣。這就難以解釋這份報告中提出的摧毀到底靠不靠譜。
因為如果缺乏整個網路對EOS網路的投票,EOS將淪為節點之間的中心化工具而已,並不能起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制約,更談不上區塊鏈精神。所以對這樣的網路節點進行摧毀,我想確實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是能有效模擬EOS社羣的投票下,再來進行摧毀,你可能會看到每一次決策對投票結果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因此,在利益之間的博弈,才能形成對EOS網路的有效保護。
2.EOS是能有效抵制聯盟勢力的作惡
疑點二:這篇報告大篇幅地致力於證明EOS沒有合適的協議來防止區塊生產者串通一氣來維持他們作為區塊生產者的角色,幾乎無法阻止不良行為者組建聯合勢力來摧毀整個網路。
每個詬病EOS網路的共識機制的人,其實都是詬病一點:EOS的交易不是類似POW機制一樣,能做到人人可驗證。參與驗證交易賬單的,只有21個超級節點作為區塊生產商(BP)。
是的,驗證交易確實是只有21個BP參與了驗證,這筆交易就能被上鍊了。所以只要21個BP聯合起來作惡,EOS網路就會被21個BP所控制。
但是,真的是這樣麼?
不,我看不是的。POW機制固然是好,我當然會承認,不然比特幣也不會憑藉POW機制存活了10年,並發展得紅紅火火。但是很明顯,POW存在的效能問題,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而EOS採用的DPOS(委託權益機制)真是解圍的解決方案之一。
持有EOS的網民都能對100個超級節點透過投票的方式來影響100個超級節點的名單,並決定哪21個BP能作為區塊生產者,然後包攬了21個區塊的交易驗證。
這個投票過程是:
投票結果是動態變化的,並且持續進行。
目前的投票狀況:
所以,21個BP首先要擔心自己能否持續待在21個名單中,因為一旦抱團作惡,完全可能就會在下一秒就被投票出局。而且,一旦抱團起來作惡,那麼EOS將會被持幣的全體使用者所質疑,信用得不到認可,最終EOS代幣的價值是無法被公眾所承認,那麼,作惡得來的EOS代幣就沒有價值了。
所以,其實21個節點如果要聯合起來做確實非常簡單,但是這個現象不會出現,因為根本原因在於作惡的經濟成本和道德成本太高了,還不如認認真真按照公約完成節點該盡的責任得到eos節點獎勵。
3.EOS並不是高度中心化,而是弱中心化
疑點三:這進一步證明了EOS網路中存在著高度中心化,以及這些區塊生產者所擁有的巨大權力。
其實這個攻擊點和上一個類似,還是強調DPOS機制不夠中心化。我能理解在POW中,每個參與的節點都有機會爭奪記賬權力,所以你能感受到自己「貌似」能在網路中影響到最後的決策。但在DPOS機制中,我們總害怕被我們選擇出來的超級節點(BP)形成篡位者,去剝奪整個網路的收益,讓我們的收益受損。
但是這種擔憂往往是沒看到本質的。
其實去中心化只能說是表象,最終我們在尋找的就是一種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決策的網路社羣模式。這種模式背後的共識機制尤為重要,他能決定每個人到底能對最後的決策形成多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瞭解過即使POW網路背後,其實60%——70%的算力已經被位元大陸作為介面接入時,你可能就能感受到:為什麼這麼算力集中的節點背後探討的不是去不去中心化,而是在眾人的約束下,這些節點是不會作惡的。比起作惡帶來的經濟成本,位元大陸還不如選擇成為整個網路的守護者,好好地賣礦機、做比特幣生態服務。
所以21個BP在全網的投票下,也是等同眾目睽睽之下,沒有作惡的理由。根本原因就是作惡不如好好維護生態來錢快,只有在擔任21個BP的時候,成為生態的守護者,合理獲得節點激勵,得到EOS升值帶來的好處。這才是約束BP的根本原因。
從某種角度而言,我更願意稱呼每個EOS持幣者為董事會成員,而21個BP只不過是我們的CEO(執行長)。在我們用錢(eos代幣)來進行投票的生態裡,其實CEO是隨時隨地可以被替代的。
並且,從事實的角度,BM之前創立的專案BTS其實就是使用DPOS共識機制,在執行這麼多點以來,其實已經可以看到DPOS的成熟性,所以我們可以相信DPOS是一種能兼顧效能和安全的共識機制。
4.EOS是用到了密碼學技術的
疑點四:Whiteblock說EOS沒有使用密碼學技術,當EOS網路確認交易時,區塊生產者只是針對該表交叉引用新的交易資料,而不是用密碼技術驗證它們的合法性。
點評的文章其實已經提到:
訊息人士解釋說,鏈基(Chainbase)只是一種儲存實時資訊的方法,就像資料夾或檔案一樣。在本例中,EOS將與交易相關的資料儲存在Chainbase中,並將其放置在中心位置(類似於比特幣全節點)。
然後,區塊生產者使用加密技術驗證交易,將已確認的交易寫入區塊鏈作為流程的一部分。
鏈基實際上是為了最佳化EOS效能,因為它們允許EOS將資料儲存在RAM中,然後使用RAM快速生成區塊。
這意味著EOS實際上用到了密碼學,這與Whiteblock的結論相矛盾。
四.EOS是用到了密碼學技術的
疑點五:Whiteblock的基準測試顯示,EOS能夠處理的交易數量明顯低於EOS最初宣稱的數量,從未超過每秒250筆交易(TPS),即便是在零延遲和丟包等最佳設定下也是如此。。
事實勝於雄辯。即使目前的物理世界未能達到理想環境中的零延遲和丟包。但是現實中的TPS早已達到3900+TPS:
更可怕的是,由於我在EOS轉賬上已經體驗過秒到,所以我覺得TPS遠高於這個值。我跟eos的技術人員確認過,其實目前不能達到高TPS,不是因為效能,而是app交易還不過多,是網路上需要處理的交易其實沒那麼多,導致這個數字偏小而已,其實預估萬筆TPS是已經達到的,百萬級別的理論值就還需要進一步技術最佳化和現實條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