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雲(BLOC)專案深度解讀

買賣虛擬貨幣

最近積木雲這個專案成為了市場的熱點,很多小夥伴對這個專案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像這個專案跟物聯網有一定的關係,但要問到這個專案的實際價值,它具體是幹什麼的,大家則有些模糊不清。

所以,今天小K君就好好給大家挖掘一下,積木雲這個專案到底是做什麼的?它具體解決了什麼問題?它又是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網際網路造成影響的?


積木雲想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首先,小K君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積木雲這個專案本身到底是做什麼的?目前,市場上很多人談到積木雲,就會把它跟物聯網聯絡到一起,所以不少人誤以為這個專案跟IOTA一樣,是做物聯網+區塊鏈的一個專案。

實際上物聯網只是積木雲的一個應用場景,積木雲真正做的是透過區塊鏈技術與當前網際網路的底層協議相結合,從而改善TCP/IP協議中的一些問題。

那什麼是TCP/IP協議呢?簡單來說,TCP/IP協議就是一種資料與資料之間進行傳輸的一種方式。早期的時候,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網路,資料與資料之間的傳輸方式也不一樣。

為了減少網路設計的複雜性,在1974年,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文頓·瑟夫提出TCP/IP協議,後來大家就以此作為標準,在它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久而久之,TCP/IP協議就成為整個網際網路的基礎通訊架構。

早期的網際網路,計算機的體積都比較大,很難移動,所以最開始定製這個協議時,資料與資料之間是採用點對點的通訊設計,以主機地址為中心的持久連線,屬於靜態的傳輸方式。在當時來看,這個協議本身確實沒什麼問題,後來的PC端時代與早期差別不大,所以就延續了這個協議。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體積的變小以及智慧機的普及,標誌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而這個時候,資料與資料之間傳輸多是動態的,靜態傳輸的TCP/IP底層協議就有些跟不上時代變化,開始逐漸顯露出弊病。比如我們坐地鐵和火車,常常會出現連不上網的情況,本質上還是因為資料傳輸的問題。

目前的解決方法多是在路由技術、資料打包上下文章,對TCP/IP協議本身來說,並沒有什麼質的改變。儘管目前看來,也沒什麼大問題,但當5G落地之後,物聯網、人工智慧逐漸成為未來的主流,那麼TCP/IP協議的弊端就成了制約物聯網、人工智慧的重要枷鎖,對物聯網的資料安全性、連通性、延展性都造成挑戰。

於是,積木雲就提出了,能不能透過區塊鏈技術來改善TCP/IP協議,從而解決動態的資料傳輸問題。

所以簡單來說,積木雲就是一個透過區塊鏈技術來改進TCP/IP協議的專案,從而為以後的物聯網等應用,在動態性、可信性、安全性、公平性和可擴充套件性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援。

積木雲的技術原理

在瞭解積木雲的應用場景後,下面小K君再給大家講一下積木雲的技術原理。

在積木雲的白皮書中,對積木雲是這樣描述的“Blockcloud:A Blockchain-based Service-centric Network Stack”,即積木雲: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以服務為中心的網路堆疊。細心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積木雲的英文原文是Blockcloud,又可以翻譯為區塊雲。雖然區塊鏈技術佔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積木雲的另一個核心在上述描述的後半句“以服務為中心的網路堆疊”。

積木雲的核心原理實際是想要透過SCN技術(以服務為中心的網路技術),令應用程式能夠透過通訊服務的名稱與服務進行連線,為應用層遮蔽了底層IP地址的同臺性,避免像原來透過IP地址進行匹配的同時,還能自適應地支援服務匹配、遷移和移動等需求,從而解決資料的動態傳輸問題。

簡單來說,原來的TCP/IP協議實際上是點對點的,透過尋找IP地址進行服務連線。這種方式就好比我們想要買一個東西,我們只有找到生產這個東西的廠家,跟工廠直接溝通才能完成交易。

而透過SCN技術,積木雲想要達成的效果是,我們再想買一個東西,這個時候我們不再是去跟“廠家”溝通,而是會有一批人作為“店家”幫助我們完成這個事,我們只需要跟“店家”說我們想要什麼,“店家”自然會給我們想要的。這就是積木雲所謂的以服務為中心的網路堆疊。

但這樣的模式同樣有不完善的地方,就好比我們買東西,“店家”因為可以賺錢所以才提供售賣的服務,可放到資料傳輸上面來說,沒有了利益關係,又有誰會提供資料傳輸服務層面上的服務?除此以外,就算服務的問題解決了,那服務的好壞,服務的安全又有誰來保證?所以,單純的應用SCN技術,在可信任性、安全性以及經濟激勵性上都存在一些漏洞。

於是積木雲就引進了另一個核心技術,區塊鏈技術。因為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提供分散式信任的工作證明技術,加上它獨有的數字貨幣獎勵體系,剛好可以彌補SCN技術的不足。

積木雲在應用區塊鏈技術時,它採用的共識機制是PROOF OF SERVICE(服務證明機制),與區塊鏈傳統的PoS權益共識機制不同。在資料傳輸的過程中,每個節點所貢獻的資源由儲存、計算、頻寬、中繼和資料組成,每個因素作為考量的一個維度,在服務者提供服務時,會將這些維度記錄在鏈上,當綜合評判觸發一定條件後則進行獎勵或者懲罰。

從整個構架上來看,積木雲是採用輕耦合的層次化設計,透過“搭積木”的形式構建網路底層協議體系。

它整體分成了四層,分別是交易鏈層、服務鏈層、路由層和服務層。最底層的交易鏈層用於轉賬,是整條鏈的根本;往上一層的服務鏈層,只有節點才會接觸,節點用這層來處理鏈上的儲存、運算; 再上一層是路由層,主要負責把資料和運算結果傳輸檢索;最上一層是服務層,負責接入各種裝置,比如物聯網裝置等。每一層級以鬆散的方式相互交聯,既能彼此配合又能獨立升級,從而為整個應用層網路提供更好更穩定的連線支撐。

對積木雲的幾點看法

說完了積木雲的技術原理,最後,小K君再談幾點對這個專案的看法。在小K君看來,就目前區塊鏈市場來說,積木雲確實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好專案,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發展。

1)積木雲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在技術層面上,已經形成了一定深度的護城河。

首先,它的團隊學術背景很強,它的創始人兼CEO明中行,清華大學博士學位,也是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中國計算機聯盟委員會成員,在所研究領域有13份關於頂級會議和期刊的出版物。

其他核心成員也普遍來自普林斯頓、清華大學等頂級研究機構,其中超過50%擁有博士學位。此外它的專家顧問團隊也是大咖雲集,其中教授15人、IEEE Fellow 2人、國家千人計劃3人、國家傑出青年2人、教授15人,甚至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Oliver Hart、前奧巴馬白宮經濟學顧問Hoan Soo Lee、世界網際網路先驅者網際網路技術標準化組織IETF前主席Fred Baker先生以及網際網路專家Shai Mohaban先生等。

這些人本身就在網際網路底層基礎技術的領域深耕多年,在這個方面有很強的技術積累,加上又有多年大公司的工作經驗,這決定了積木雲在技術落地上不僅僅有所建樹,而且一旦有其他專案想要進入積木雲所處的賽道,首先就要解決技術上的差距問題。

所以,專業的團隊學術背景決定了積木雲的技術積累,而積木雲的技術積累又決定了這個專案本身在該領域護城河的深度。目前積木雲在技術層面上,無疑已經初具一定護城河的規模。

2)專案本身極具創新,在底層協議的領域具備先發優勢。

第二,積木雲解決問題的方式極具創新,導致積木雲未來想要應用的垂直領域,目前仍相對處於空白的境地,具備先發優勢。

積木雲是透過改善底層資料傳輸協議,來解決資料的動態傳輸問題,如果未來物聯網是趨勢,那麼積木雲則能為此打下基礎。現在做物聯網的專案很多,但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動態資料傳輸問題的專案,則只有積木雲,這是積木雲的創新所在。

這樣做的結果在於,雖然積木雲與以太坊、EOS、波場等專案一樣都是做公鏈,但內在的邏輯卻產生了較大的區別。

本質上來看,不管是以太坊、EOS、波場等目前區塊鏈領域的知名公鏈專案,還是如IOTA、Ruff、MyBit、等物聯網+區塊鏈的競爭對手,它們仍然屬於基礎資料傳輸協議之上的應用協議。而積木雲則是想透過區塊鏈技術來完善更底層的資料傳輸協議,這就決定了積木雲與這些專案的發力點根本不在一個維度,甚至可以說彼此之間不僅不存在競爭關係,反而是存在互補的可能性。

所以,積木雲想要做的細分領域,市場是一片空白,並沒有同級別的競爭對手,這就使積木雲具備了相當的先發優勢。

3)雖然商業模式還不明確,但是解決的需求無疑是市場剛需

第三,雖然目前積木雲的商業模式仍比較模糊,但是積木雲能解決的問題無疑是市場剛需。

積木雲想要做的是改善TCP/IP底層協議,目前區塊鏈行業中,沒有與之相關的樣例,自然也就沒有可以照搬的商業模式,所以積木雲現在的商業模式有模糊的地方,比如如何在符合區塊鏈去中心化的調性下,進行商業變現。

雖然積木雲的商業模式目前有模糊的地方,但積木雲所想解決的問題確實是剛需無疑。拋去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未來的趨勢不談,單純看當下的本質,積木雲想解決的是在動態環境下資料傳輸的問題。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動態是一個常態,地鐵、公交、汽車覆蓋了我們非常多的生活場景,在這些場景中資料傳輸緩慢甚至中斷對我們造成的障礙,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

再說未來的趨勢,如人工智慧中的自動駕駛,物聯網的萬物互聯,這些是目前已經在發展,甚至快要落地的技術,未來已至並不是想象而已。而這些技術也都覆蓋在一個動態的場景之下,一旦這些技術成熟,那麼首要解決的問題,也還是動態的資料傳輸問題。對未來的趨勢來說,積木雲也無疑是符合下一代技術需求的。

所以,雖然積木雲的商業模式不是很清晰,但它所解決的問題無疑是剛需,只要所解決的問題有價值,就不愁未來沒有明確的變現方式,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4)技術價值很大,但落地仍需要時間。

最後,積木雲的技術價值很大,但大規模的落地需要相當一段時間。

積木雲要完善的是TCP/IP的底層協議,因為這個協議一開始就是以一個標準的形式進行,進而延伸出了非常多的相關協議,而且以此為基礎,現在所有應用層層面上的東西就是搭建在這個基礎之上。積木雲想要對此進行完善,不僅需要考慮相容的問題,並且工作量也非常龐大。

所以,儘管積木雲的應用潛力以及技術價值很大,但這個工作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大規模落地。

總的來說,積木雲是一個獨具創新的專案,透過採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以服務為中心的網路堆疊,解決資料的動態傳輸問題。從模式、技術、團隊各種角度來看,都讓人眼前頗為一亮,雖然工作量龐大,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做技術沉澱,但一旦完成,其潛力則不可限量,有可能成為一個微軟級別的獨角獸公司,因為TCP/IP協議比作業系統更為底層,前者才是後者的基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