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投資,任何交易都需要策略。你的投資虧損、失敗,然後頓悟,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前人用他們血淋淋的教訓、花鉅額資金堆積出來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儘可能地少走彎路。當然,任何的方法論,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紙上談兵一場空。尤其在投資市場,單單需要策略是不夠的,更考驗的是人性、貪婪、慾望。我們能做的,只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踏水而過。(本文內容主要來自於:《得到&每天聽本書》的解讀,歡迎訂閱)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說到了海龜交易法則的具體方法。但是,這個法則誕生至今已經30多年了,它在今天還有用嗎?這是第二部分要重點討論的內容。
柯蒂斯・費思認為,一個交易系統是不可能長期有效的。下面來看看他給出的理由。
作者認為,那些歷史上表現非常好的交易系統,未來不一定還會有那麼好的成績,甚至歷史上表現越好的交易系統,在未來的表現可能會越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作者總結了三個原因,交易者效應、隨機效應和過度擬合。
造成交易系統失效的第一個原因,是交易者效應。量子力學裡面有一個測不準原理,簡單來說,就是觀察者的觀察行為,會干擾到被觀察者。聽起來很繞,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一個東西你觀察它的時候是一個樣,不觀察它的時候又是一個樣,你不可能知道它本來的樣貌,所以叫測不準嘛。在交易世界裡,也存在這種測不準的現象,作者把這種現象叫交易者效應,說的就是人們的交易行為,會改變目前的市場狀態。如果出現一種交易系統很賺錢,那其他交易者就會慢慢地開始注意到這種交易系統,然後就開始模仿,用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策略就沒有之前那麼好的效果了。
第二個原因是隨機效應。這個很好理解,有些歷史資料漂亮的系統,純粹就是撞了大運。隨機效應其實很容易發生,你甚至都不用構建一個複雜的交易系統,就能做到100%預測股票漲跌。股票嘛,無非就是漲和跌這兩個結果,你找一萬個人給他們發郵件,5000人發漲,另外5000人發跌,第二天有一半人肯定是正確的。接下來正確的那5000人再一半發漲,一半發跌,又會有一半人收到了正確的預測。這樣十幾輪下來,總有那麼幾個人,每次收到的預測都是對的,這不就實現了“100%準確”的預測嗎?當然這個“100%準確”是加引號的,很多騙子就是用這種手法來騙人的。
第三種原因是過度擬合。所謂過度擬合,說的是如果一個模型描述的資料和歷史資料的一致性越高,它預測未來的能力反而越差。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模型涉及到決策判斷和預測未來,精確寫實往往不如粗略寫意。數學家把這種現象就叫做過度擬合。如果一個交易系統,歷史上表現很好,和歷史資料非常吻合,那麼,它對未知資料的預測能力就會非常差。這很反常識,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些所謂的“已知資料”,都是有誤差的,精準的擬合曆史資料,會把這些誤差放大,擬合得越精準,未來的誤差越大,預測越糟糕。作者認為,交易系統一定要簡單,如果一點點的資料變動,模型的預測就會大幅度的變動,那基本上就是過度擬合了,一個好模型,不應該對資料如此敏感。有人曾經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你怎麼理財?他說一半買股票,一半買債券。就這麼簡單。
所以,長期來看,市場價格是沒有規律的。但人的非理性行為,也是客觀事實,它會影響到人們的短期交易行為,所以從短期來看,股市的波動似乎又有一點規律可循。在這本書的作者柯蒂斯・費思看來,不管是什麼交易法則,都不可能長期有效,除了因為價格在長期來看是不可預測的,還因為有交易者效應、隨機效應、過度擬合這些效應的存在,這會讓一個曾經輝煌無比的交易系統,在未來黯然失色。至於海龜交易法則,誕生至今已經30多年,它雖然在當年幫助作者賺了很多錢,但是如果現在還照搬的話,不一定還那麼管用。
總結
《海龜交易法則》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具體交易方法,對今天的我們意義似乎已經不大了,但作者提出的交易者效應、隨機效應和過度擬合,對我們還有所啟發的。交易者效應告訴我們要用系統的思維看世界,一個系統是動態的,你動,別人也動,所以在行動之前,不僅要考慮自己一個人的動作,還要考慮到整個系統的變化。隨機效應告訴我們運氣的存在,如果你不承認運氣的存在,要把一切結果都找出一個原因來,那很有可能會犯歸因謬誤的錯誤,也就是把兩個不存在因果的事情,硬是聯絡在一起。過度擬合告訴我們,不要過於糾結資料和細節。
最後還要說的是,海龜交易法則誕生的年代還有沒電腦,人們交易股票都是在交易所裡用紙張記錄買進賣出的,後來又可以透過打電話來交易,總之交易的速度和今天是沒法比的。在現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交易裡,海龜交易法則可以說是有點落後了。還有人認為,如果嚴格按照海龜交易法則去交易,最大的問題在於回撤太大,你可以理解成賬戶裡突然減少大量資金,一般人根本把持不住。總而言之,市場交易是一個複雜系統,這裡面有很多的理論,不把任何一種說法當成是終極理論,這樣我們才能保持不斷進步的狀態。
希望以上的分享對你有所收穫,歡迎轉發。
好的,今天先到這裡,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