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從手抄書到印刷術的歷史程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中間經過了一連串複雜瑣碎的新技術的發明與完善。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或許是紙張的出現——在12世紀由中國人發明,然後經阿拉伯西傳入歐洲,最終於14世紀晚期開始在歐洲得到廣泛應用。
12世紀-14世紀末,在這段時間內,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紙張在歐洲擴散的過程,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
《印刷書的誕生》這本書裡提到了許多有趣的細節。比如:
1、一開始人們雖然掌握了造紙的技術,但紙張的質量是很差的:很容易撕裂、無法長時間儲存。跟當時人們更經常使用的羊皮對比,紙張只是劣等的替代品。
2、所以一開始大部分人只敢拿紙張記錄一些不需要長期儲存的東西,或者暫時寫一些草稿,塗鴉之類的。
3、民間覺得紙張不如羊皮好用,官方的態度則更保守了。歐洲一些國家的統治者規定禁止用紙張來頒佈諭令。如果官方檔案是寫在紙上的,需要再謄抄一遍到羊皮上,並把紙張銷燬。
4、儘管如此,造紙廠還是越開越多,甚至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這裡面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造紙技術有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革新,產量提高、效率提升,紙張的品質也越來越好。二是中世紀亞麻種植越來越普遍,造紙的破布原料越來越便宜、數量也越來越多。
5、當時造紙廠大多設在水源邊,一方面是造紙要消耗大量的水,另一方面是水道樞紐在交通運貨上有優勢。透過商業的發展,商人把本地生產的紙張,成噸地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其他地方的人於是也陸續開設自己的造紙廠,最終紙張成功傳遍整個西歐。
6、這個過程中,紙張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市場地位,並在各地取代羊皮。14世紀紙張已經被納入了官方用途。王室官員記錄東西都習慣用紙張來記了。但有許多手抄本還是習慣寫在羊皮上(這一點要一直等到印刷術發明後,配合紙張生產印刷書才會改變),耐用度上,或許還是羊皮更好,但這時人們對羊皮的態度,更像是一種懷舊心態。紙張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紙張相較羊皮顯然是一種更高階的技術。前者取代後者也是大勢所趨。只是一開始,紙張的質量可能並不如羊皮,所以人們對它的使用範圍也很有限,就隨手拿來記草稿用,正式場合還是選羊皮。
但其實從這一步開始,紙張就已經戰勝羊皮了。因為當一個新技術你能隨手拿來用時,那麼往往它會越用越好用,最終超越此前的替代技術,也就是時間問題而已了。反過來看,羊皮在技術上則基本沒有最佳化的空間,無法快速複製、無法批次生產。
現在的CeFi是羊皮,而DeFi是質量很差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