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開發者是怎樣掙錢的?

買賣虛擬貨幣

Foundation)”,資助物件包括當時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團隊(Bitcoin Core)的三位成員——首席開發者Wladimir van der Laan、前首席開發者Gavin Andresen及Cory Fields。

如果你以為從此仨人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就有點低估幣圈的複雜性了。比特幣基金會成立後一直飽受批評,因為基金會的幕後支持者,要麼是當時風頭正勁的交易所,要麼就是利益相關的投資方,於是就有人擔心,基金會可能會成為社羣中一支中心化的力量。

事實證明,這隻基金會確實不單純。2015年,新上任的董事會成員Olivier Janssens在Reddit上撰長文揭露基金會黑幕。在他的描述中,基金會在2014年就已經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而部分董事為了達到控制比特幣社羣的目的,希望重新成立一個基金會(因為現在這個基金會已經聲名狼藉),擴大資助規模,且專門資助Core的開發者。隨後,在董事會成員受到威脅、各方開撕的一地雞毛中,比特幣基金會宣告破產。

而正當Core的三位程式設計師準備吃土時,他們卻被一個名叫MIT Media Lab的機構接盤了。MIT Media Lab是一家跨學科研究所,其數字貨幣方向的負責人Brian Forde,曾是奧巴馬政府的白宮顧問,他的一貫主張就是,要為開發者提供中立的學術研究環境。

所以三位Core成員到了研究所以後非常自由,想做什麼方向都可以,Andresen甚至做起了分叉幣(也是real任性),還能按時領工資,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最後半句是猜的)。

不過高校研究所是不是就確保中立了呢?也不盡然,因為研究所本身是不出錢的,還是由業界資助,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交易所、錢包、礦池、傳統風投等等角色。

第三方資助的利害關係大抵如此了,當然,比特幣社羣裡肯定不乏信仰堅定又會賺錢的人,我們接下來講的就是這樣一位碼農的故事。

共同利益構築的信任

佛系碼農的故事

當中立人設崩塌,利益的捆綁反而更能讓人信服。

2017年,Core成員Pieter Wuille被Coindesk評為當年區塊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Wuille對比特幣社羣所做的貢獻,僅次於首席開發者Wladimir van der Laan。

生活中的Wuille,幾乎符合人們對碼農所有的固有印象:專注、靦腆、淡泊。由他主導的隔離見證,是迄今規模最大、也是最受爭議的一次比特幣協議更新,為此Wuille長期身陷爭議中心,但這位低調的碼農除了簡短地解釋技術細節,從未參與到各利益集團的博弈中來。

Pieter Wuille

或許是因為有Core成員的專業性背書,也或許是因為Wuille這種淡泊的性格,由他及其他幾名Core成員組建的Blockstream公司,成為了業界接受資助最多的公司之一,總投資額高達7600萬美元,投資方多為傳統風投和網際網路公司。

Blockstream致力於側鏈技術,但同時也鼓勵員工承擔比特幣程式碼的維護工作,因為在他們看來,對比特幣進行維護、開發和擴容,與公司整體利益是一致的。

為此,Blockstream在員工合同裡明確,所有開發人員必須持有比特幣,並且在一定期限內鎖定;甚至還有所謂的“道德條款”,即在公司要求員工違背比特幣社羣利益進行工作的情況下,員工有權拒絕,且公司必須照常支付工資。

正是這種基於共同利益的紐帶,讓這家公司在取得社羣基本信任的同時,為比特幣開發者提供了經濟支援。

當然,利益終究是一架天平,時時有傾斜的可能。Wuille是隔離見證的推動者,Blockstream也是閃電網路專利的持有者,這就意味著Core堅持的擴容方案(隔離見證+閃電網路),本身就是從自身利益出發。

所以,Blockstream所謂的“社羣利益”,其實又是誰的利益呢?

更現實的故事

故事講到這裡,你會發現,很多理論上應該是“無償”為比特幣社羣做貢獻的開發者,其實都直接或間接地加入了一些利益集團。他們或者是與比特幣存在上下游關係的專案方,或是受僱於這些專案方,又或者是由機構支援,而機構本身就離不開業界核心玩家的支援。

(當然開源專案開發者的生存狀態原本就是千姿百態,而像比特幣這樣的知名專案,開發者轉身找份工作餬口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更何況還有人本身家裡有礦不差錢……)

人人都希望有一箇中立的第三方來資助比特幣的未來,但更現實的路徑是,各利益方在相互博弈中達到平衡,共同推動比特幣走向光明,當然,也可能是黑暗。

參考文章:

Who Funds Bitcoin Core Development? How the Industry Supports Bitcoin's 'Reference Client'

Most Influential in Blockchain 2017 #7: Pieter Wuille

比特幣開發者社羣一直是幣圈中頗具威望的存在,在中本聰人間蒸發的這些年裡,他們在比特幣程式碼更新維護、調查研究、同行評價、測試、文件和翻譯方面,無償地做出了各種貢獻。

最近,兩位幣圈大佬——幣印創始人潘志彪和幣信CEO吳鋼,聯合發起了“捐助比特幣開發者”活動,一時間業內人士紛紛響應。潘志彪表示,發起此次活動的初衷是減輕開發者的經濟壓力,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發裡面。

這不禁讓人好奇,這些走在了技術前沿的人,平日裡真的只靠捐助維持生計?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是終日在地下車庫裡碼程式碼,還是家裡有礦逍遙自在?

今天給大家帶來3個比特幣開發者的故事,一起走進他們的真實生活。

基金會風雲

三個幸運兒的故事

資助比特幣開發者向來是件很有爭議的事。在過去幾年中,整個比特幣產業鏈已經募集到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然而開發和維護開源軟體所需的人才和資金,卻始終處於短缺狀態。

比特幣社羣也曾嘗試去解決開發者的生計問題。2012年,幾位幣圈大佬聯合創立了“比特幣基金會(Bitcoin Foundation)”,資助物件包括當時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團隊(Bitcoin Core)的三位成員——首席開發者Wladimir van der Laan、前首席開發者Gavin Andresen及Cory Fields。

如果你以為從此仨人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就有點低估幣圈的複雜性了。比特幣基金會成立後一直飽受批評,因為基金會的幕後支持者,要麼是當時風頭正勁的交易所,要麼就是利益相關的投資方,於是就有人擔心,基金會可能會成為社羣中一支中心化的力量。

事實證明,這隻基金會確實不單純。2015年,新上任的董事會成員Olivier Janssens在Reddit上撰長文揭露基金會黑幕。在他的描述中,基金會在2014年就已經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而部分董事為了達到控制比特幣社羣的目的,希望重新成立一個基金會(因為現在這個基金會已經聲名狼藉),擴大資助規模,且專門資助Core的開發者。隨後,在董事會成員受到威脅、各方開撕的一地雞毛中,比特幣基金會宣告破產。

而正當Core的三位程式設計師準備吃土時,他們卻被一個名叫MIT Media Lab的機構接盤了。MIT Media Lab是一家跨學科研究所,其數字貨幣方向的負責人Brian Forde,曾是奧巴馬政府的白宮顧問,他的一貫主張就是,要為開發者提供中立的學術研究環境。

所以三位Core成員到了研究所以後非常自由,想做什麼方向都可以,Andresen甚至做起了分叉幣(也是real任性),還能按時領工資,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最後半句是猜的)。

不過高校研究所是不是就確保中立了呢?也不盡然,因為研究所本身是不出錢的,還是由業界資助,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交易所、錢包、礦池、傳統風投等等角色。

第三方資助的利害關係大抵如此了,當然,比特幣社羣裡肯定不乏信仰堅定又會賺錢的人,我們接下來講的就是這樣一位碼農的故事。

共同利益構築的信任

佛系碼農的故事

當中立人設崩塌,利益的捆綁反而更能讓人信服。

2017年,Core成員Pieter Wuille被Coindesk評為當年區塊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Wuille對比特幣社羣所做的貢獻,僅次於首席開發者Wladimir van der Laan。

生活中的Wuille,幾乎符合人們對碼農所有的固有印象:專注、靦腆、淡泊。由他主導的隔離見證,是迄今規模最大、也是最受爭議的一次比特幣協議更新,為此Wuille長期身陷爭議中心,但這位低調的碼農除了簡短地解釋技術細節,從未參與到各利益集團的博弈中來。

Pieter Wuille

或許是因為有Core成員的專業性背書,也或許是因為Wuille這種淡泊的性格,由他及其他幾名Core成員組建的Blockstream公司,成為了業界接受資助最多的公司之一,總投資額高達7600萬美元,投資方多為傳統風投和網際網路公司。

Blockstream致力於側鏈技術,但同時也鼓勵員工承擔比特幣程式碼的維護工作,因為在他們看來,對比特幣進行維護、開發和擴容,與公司整體利益是一致的。

為此,Blockstream在員工合同裡明確,所有開發人員必須持有比特幣,並且在一定期限內鎖定;甚至還有所謂的“道德條款”,即在公司要求員工違背比特幣社羣利益進行工作的情況下,員工有權拒絕,且公司必須照常支付工資。

正是這種基於共同利益的紐帶,讓這家公司在取得社羣基本信任的同時,為比特幣開發者提供了經濟支援。

當然,利益終究是一架天平,時時有傾斜的可能。Wuille是隔離見證的推動者,Blockstream也是閃電網路專利的持有者,這就意味著Core堅持的擴容方案(隔離見證+閃電網路),本身就是從自身利益出發。

所以,Blockstream所謂的“社羣利益”,其實又是誰的利益呢?

更現實的故事

故事講到這裡,你會發現,很多理論上應該是“無償”為比特幣社羣做貢獻的開發者,其實都直接或間接地加入了一些利益集團。他們或者是與比特幣存在上下游關係的專案方,或是受僱於這些專案方,又或者是由機構支援,而機構本身就離不開業界核心玩家的支援。

(當然開源專案開發者的生存狀態原本就是千姿百態,而像比特幣這樣的知名專案,開發者轉身找份工作餬口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更何況還有人本身家裡有礦不差錢……)

人人都希望有一箇中立的第三方來資助比特幣的未來,但更現實的路徑是,各利益方在相互博弈中達到平衡,共同推動比特幣走向光明,當然,也可能是黑暗。

參考文章:

Who Funds Bitcoin Core Development? How the Industry Supports Bitcoin's 'Reference Client'

Most Influential in Blockchain 2017 #7: Pieter Wuille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