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十週年 | 區塊鏈浪潮: 一場全球社會的“文藝復興”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Linda Bao,鏈圈KOL,社會學碩士,早期加密貨幣投資者,紛享車鏈早期參與者,致力於區塊鏈的行業落地。

2008年11月1日,一位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論壇上傳了一篇論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論文中詳細描述瞭如何構建一種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系統,且這個系統不需要建立在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意思就是說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可以不透過第三方中介來進行比特幣轉賬,就像傳送一封電子郵件一樣方便快捷。這篇論文中其實並沒有提到“區塊鏈(blockchain)”這個詞本身,但多次提及了“區塊(block)”、“鏈(chain)”。

我們可以從中本聰《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中提煉出區塊鏈(blockchain)最本質的所指。於是,可以透過這篇論文回到區塊鏈最“原初”的解釋:區塊鏈是一個由不同節點共同參與的分散式資料庫系統,即開放式的賬簿系統(Ledger);它是由一串按照密碼學方法產生的資料塊或資料包組成,即區塊(block),對每一個區塊資料資訊都自動加蓋時間戳,從而計算一個資料加密數值,即雜湊值(hash)。每一個區塊都包含上一個區塊的雜湊值,從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開始連結(chain)到當前區域,從而形成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無需相互擔保信任或第三方(所謂的“中心”)核發信用證書,採用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的加密演算法創設的節點普遍透過即為成立的節點信任機制。簡單的理解就是:用一個神奇的資料庫取代中介,因為這個資料庫會詳細描述誰在為誰做事。在我們平常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存在著眾多資訊中介、信用中介,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資訊不對稱導致的交易雙方無法建立有效的信用機制,即“拜占庭將軍問題”。而區塊鏈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區塊鏈技術並不是橫空出世,它的的發展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雲端計算等基礎設施;其中,演算法信任是其核心機制,而加密演算法技術基礎。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信任”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主題。早期的部落社會依靠血緣紐帶建立信任,這是一種基於血緣、情感的信任;社會分工產生後,國家透過各種政策、制度的制定使社會進行“理性化”運轉,這是一種基於“制度”的信任;再到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傳輸紐帶更深更廣,它從本質上是跨國界的。這每一次信任機制的質變,其背後的支撐都有技術作為推動力。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勞動分工,從而使國家機器變得更為強大;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全球資訊網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礎,從而成就瞭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

網際網路使人們的資訊交流不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甚至能夠在陌生人之間建立毫無障礙的交流通道。但發展至今的問題是,資訊、資金、資料的流通通常都有第三方的介入,例如支付第三方平臺的支付寶、社交資訊第三方平臺的騰訊、資金流轉第三方平臺的網銀等。這就造成了這些平臺的中心化,對使用者來說,基於第三方的信任是與風險共存的,大多數時候還必須以出賣自己的“隱私”作為代價。《大資料時代》作者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指出:存在於網際網路的資料具有“價值(Value)”這一維度;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曾把“資料”比作未來的“石油資源”。然而,長期以來由人們在網際網路各種行為而產生的資料幾乎都被網際網路巨頭壟斷,人們並沒有對自己資料的擁有權、使用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尚未意識到自己資料的價值所在,幾乎都被第三方平臺所提供的服務而矇蔽。

直到比特幣的誕生讓一部分人先看到了希望,即將信任內建於比特幣協議中,而無需依賴第三方平臺,這就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透過計算機網路、傳輸協議、共識機制,能夠不經過第三方平臺或機構使雙方直接進行“合作”。這就意味著,任何人都能在不瞭解且未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基於區塊鏈的系統信任,在數字世界裡引入了價值紐帶,創造了弱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器”。如果說發展至今的網際網路解決的是資訊的傳輸問題,那麼區塊鏈解決的就是資訊的價值轉移。區塊鏈會帶來人們信任機制的又一次正規化轉變。

區塊鏈對於全球金融、法律各個領域帶來的影響不止於其技術層面,區塊鏈更是一種思潮。它預示著人類社會轉型、變革的新時代的到來,區塊鏈極有可能成為推進全球社會變遷的重要動力。美國科幻作家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一書裡觀察及論述了一種基於生物邏輯的自然、社會、技術的進化規律:分散式、去中心;從邊緣到中心再到邊緣,從失控到失控再到失控。在14世紀至16世紀的歐洲,有一場影響全球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為人類文明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並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如今被人們譽為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基於人類已有文明,區塊鏈對於全球的影響其速度、深度、廣度應該會比“文藝復興”更猛烈、更強勢。

區塊鏈正如一列高速列車,其駛到之地必會將這種信任機制不斷帶到更多的領域,由此形成“區塊鏈+”的產業浪潮。高盛2017年釋出的《區塊鏈:從理論到實踐》報告指出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點對點網路、時間戳、不可篡改、共識機制、智慧合約等技術特點是解決目前行業痛點的一大策略。

在2018年9月舉行的2018區塊鏈·新經濟第四屆區塊鏈全球峰會上,分散式記賬技術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307)主席Craig Dun指出, 區塊鏈或具有改變世界的潛力:第一,透過建立獨特的數字資產,保護隱私權和個人資產,使使用者擁有對自己資產的控制權,從而使網際網路變得更有價值;第二,區塊鏈可以建立信任,且不是透過現有的第三方機構建立。毋庸置疑,區塊鏈將成為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這波巨浪將颳起一場全球社會的“文藝復興”。

這個世界總是需要一些怒吼的人,中本聰算一個。

版權宣告: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支援!

轉載請註明原作者:Linda Bao,鏈圈KOL,社會學碩士,早期加密貨幣投資者,紛享車鏈早期參與者,致力於區塊鏈的行業落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