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彬:商業系統頻頻“宕機”,區塊鏈如何“重啟世界”?

買賣虛擬貨幣

與“先行者”同行

徐道彬 | “重啟世界”創始人、“區塊鏈協同創新百人會”聯合發起人

如果說低價,淘寶從前就是為低價而生的;而拼多多,就是為比淘寶更便宜而生的。比如:淘寶上賣18.8的茶壺,拼多多上面可以賣到8.8!為什麼同類別同檔次同品質的商品,拼多多還能夠比淘寶賣得更便宜呢?

1.無數消費者被拼到了一起

傳統電子商務把商品的銷售從線下搬到了網上,透過白熱化的價格戰,價格越來越低,銷量越來越大,但是對廠家和渠道來說,需要提前預備的庫存量越來越大,積壓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到2018年,產業網際網路拉開大幕,誕生了一批產業全鏈路的獨角獸,比如汽車消費產業的大搜車、電器消費產業的匯達通,還有貝殼找房所在的房產經紀行業。

由於網際網路成為被廣泛應用的基礎設施,整個產業鏈可以用更低的成本進行大規模協作。比如拼多多透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打造了一個極速成長的新零售電商平臺。

從交易形式上來說,拼多多就像是一群人一起各花1塊錢買了3塊錢的限時抵用券,然後工廠因為賣出了這些抵用券,就可以進一步向上游和配套廠商去買類似的限時抵用券,比方說花1000買3000的限時抵用券,這就好比工廠用自己發行的限時折扣券,向普通消費者銷售了一個在未來購買的期貨。

進一步去想,其實還有更多商品和服務,由渠道商和消費者對自己未來需求透過合約的方式確定交易時間和交易價格。。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渠道商未來採購需求或消費者未來消費需求的的確定性,可以幫助生產廠家做出進一步降本增效的採購生產計劃。它可以降低潛在的庫存積壓風險,可以幫助實現資源以及資本的更有效配置。

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傳統電商供應鏈是:生產商-品牌方-代運營-物流-消費者;而拼多多的供應鏈則要做到:生產商-物流-消費者。從現象上看,拼多多重構了價值鏈,對價值鏈上的利益進行再分配,最終讓生產商和消費者受益。從本質上來看,拼多多並不是簡單的去中間化,它真正的生命力在於讓消費決定生產。

以上思考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建立消費者的資料,用消費來決定生產。其實,這就是未來的趨勢。消費者的話語權、定價權越來越大,商品越來越便宜。其實,拼多多是一家生產資料的科技公司,於是上市後,市值一路飆升,在很短時間內就超過了京東的市值。

正在大家醒悟過來,開始學習拼多多的時候。2019年10月24日,一則訊息顯示:非通用會計準則下,拼多多三季度平臺經營虧損為21億多元,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23億多元,去年同期為近11億元。受虧損與營收不及預期的影響,拼多多盤前跌幅達19%,股價一度跌破40美元。

就10月24日這一天,拼多多的市值蒸發了800多億人民幣。大家又懵了,既然拼多多那麼牛,為啥也是不賺錢呢?

2.創造資料的消費者正在瓦解品牌

Costco再度成為熱點,是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開業,引發搶購風潮,造成交通癱瘓,不得不中止營業。

Costco曾幾度吸引著中國企業家的深度關注,雷軍創辦小米之前做的最多的功課就是研究Costco,他在無數場合中分享:每一款商品都是爆款,進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價錢,只要閉上眼睛買,就行了!最關鍵的是:當Costco擁有大量會員後,取得大量消費者的信任之後,就可以反向給工廠定製產品了!

這似乎就是小米的原版,後來的一系列商業模式創新,包括微商、抖商,粉絲、直播等,幾乎都有Costco的影子。他們共同的邏輯就是為消費者帶來方便與實惠,讓消費者的定價權越來越大。

Costco不太謀求大眾市場,透過會員制,等於付費買了一個服務,讓會員無需反覆挑選和比價就可買到高品質商品,也降低了購物的時間成本。同時商品數減少,節省了在庫存和供應鏈上面的成本。這種計劃性購買場景與付費會員經營,需要樹立一個更高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可預期、可視、可確保執行的。

但就這種門檻極高的商業模式,也在遭受各種電商的挑戰,尤其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說到底就是因為消費大資料,決定了生產更便宜,而便宜必然改變世界。所以拼多多迅速超過京東,緊接著的直播平臺瓜分拼多多。隨著社會的開放,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當競爭絕對充分的時候,所有產品的利潤都會歸零。

走筆至此,忽然覺得“顧客”這個詞越來越遠去了,那個坐等顧客上門的畫面,已經越來越古老了。那時候,建立顧客與商品之間聯絡的是品牌,品牌則來自於定位。“顧客心智中已有的認知,就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客觀事實,沒有任何企業可以改變它,只能順應它,並據此事實來設定戰略”。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邏輯就是定位理論,特勞特專注定位30年,風靡全球。

這種從企業到顧客的單邊思想,在消費決定生產的今天,早已從底層瓦解,到今天終於轟然倒塌,各種高高在上的“品牌”不斷在消失,而新生品牌也速生速滅。那麼,曾經的“顧客“都到哪裡去了呢?

3.顧客們從“上帝”淪為“粉絲”

前段時間還出現了一個新聞,日本和義大利的高階化妝品廠家,竟然開始給中國的各種網紅做代加工了,這是一個逆轉。這個逆轉的代表人物就是李佳琦,他從專櫃BA(美容顧問)到“口紅一哥”,讓人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網紅所帶來的“粉絲經濟”。

2019年11月,他的抖音擁有了3500萬粉絲,雙11又迎來了第三次爆發。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李佳琦現象告訴我們,只有擁有了大量會員(或粉絲),就可以給他們定製產品,徹底摧毀很多傳統品牌,甚至包括那些百年品牌!

李佳琦直播間,所有產品都來自天貓旗艦店,他依然秉持COSTCO模式,透過少而精的SKU,讓消費者相信,他挑的就是最好的,然後把毛利控制到很低,多出部分返利給消費者,所以它售價低。但這種賣貨的網紅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

這時一部“網紅電影”來了,就是《上海堡壘》,它留下的是無限的嘲諷,已經成為業內的笑話,圈裡人說,其導演、演員還是投資機構,非常受挫,甚至有落魄之感。

有研究區塊鏈+電影的人士,大呼這不是真正的粉絲經濟,粉絲經濟,從來都是以“粉絲”為核心,粉絲是粉絲經濟的核心,《上海堡壘》是典型的中心化資本推動下的產物,去中心化乃是不可逆的潮流,逆潮流的東西終究脆弱不堪。

近段時間以來,各種網紅鏈、區塊鏈直播專案,甚囂塵上。將矛頭指向了正在崛起的抖音、快手等平臺:對使用者也非常極不公平,使用者作為消費者,首先不會因為主播的成長獲得獎勵。如果一個小主播成為大網紅,那最初的支持者最多獲得心理慰藉,不會有任何金錢獎勵,這其實是不合理的。其次使用者也享受不到平臺發展帶來的紅利。平臺因為使用者增加活躍度變多,平臺估值變高,那獲利最大的是平臺股東而非使用者。

這是區塊鏈所帶來的主流思想,歸結為一句話:消費者不再只是微不足道的粉絲,同時也在不斷創造價值。不再是粉絲,那麼是什麼?

4.然後“粉絲”覺醒,向“成員”轉化

我們身邊正在發生一種現象:書本的利潤越來越小,但是讀書會的利潤越來越高,明顯的例子就是樊登讀書。其實,不僅是文創領域,整個商業都在從有形產品向無形產品的轉換,美容產品的利潤越來越小,但是美容服務的利潤越來越高;汽車的利潤越來越小,但汽車後市場的服務利潤越來越高。

“利潤”僅僅體現為資源價值度量衡的單一維度,忽略了大量“共識”資訊,也就是忽略了大量其他維度的“價值”。不僅物理產品生產創造“價值”,虛擬活動,如網際網路遊戲,也是創造“價值”的。還有很多社會化的協作,如大部分“公益活動”所創造的“價值”。

傳統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崩塌,新物種正在萌芽。

商業的核心價值正在從物質向精神轉移,產品只是道具,服務轉向文化。使用者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也需要獲得心理和社交需求的滿足。這其實是使用者價值的昇華,不止是盈利模式的變化,更是原來從“創造者、投資者和使用者”三邊博弈的關係,轉向“三位一體”,在新的商業世界,消費者不僅是消費者,也不僅是粉絲,也是共創成員。

區塊鏈技術正式運用一套基於共識的數學演算法,在機器之間建立信任網路,以技術背書而非第三方信用機構來完成全新的信用創造。去中心化的自治社羣,已然不同於目前公司的治理結構。區塊鏈社羣沒有了時間、地理、傳統組織架構等的侷限,但社羣的組織活動依然以經濟行為為主。

如果社羣成員除了經濟活動的需求外,同時具備了一定的信仰基礎,這些社羣將可能升級為社群。簡單地說,社群是有一定信仰的社羣。因為大規模自由協作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社群制將逐步成為商業文化的主流,尤其在區塊鏈的背景下,社群加速湧現。

作為商業組織的演變,社群的本質不再是給予而是參與,不僅是共享更是共創。創造了新價值才能分享價值,而不僅僅是便宜,或者是學習、交友。一個社群只有共創價值的時候,凝聚力才強,尤其是共同創造一個以前沒見過的東西,大家才能真正參與進去。

如果說,網際網路是基於資訊的流量經濟,那麼區塊鏈就是基於價值的共識經濟。區塊就是交易資料,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在於創造共識。區塊鏈經濟就是共識經濟,其核心就是圍繞共識的激勵:激勵傳播共識的行為,激勵加入共識的行為,激勵驗證共識的行為。

沒有創造凝結不了社群,沒有交易形成不了經濟體。社群經濟在特定生態中,共識由所有成員共創、共治、共享,成長為一個IP經濟共同體。一個真正的IP是一個隨時參與、隨時分享、隨時消費的無限場景。因為有了區塊鏈的存證和通證,就可以持續迴圈,生生不息。

5.從“自我肯定需求”看未來財富

人的自我驅動力在於兩個比較:一是將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二是將自己與他人比。“這兩種比較產生了一種不同於物質消費的自我肯定需求。將每個人的自我肯定需求加總起來,就得到了一個社會(或一個團體)總的自我肯定需求。總的自我肯定需求必定會大於這個社會當下產出的總供給,這樣在可分配資源與人們總需求之間必然存在一個缺口”(蔡恆進)。

凱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論是針對消費環節的,蔡恆進先生提出的“自我肯定需求過剩”理論,是我們觀察社群經濟的一個出口。

再看財富的轉移。物理世界的財富中心從最早的西班牙,到葡萄牙,到荷蘭,再到英國、然後是美國,目前中國處於第二,有承接世界財富中心的可能性。而因為網際網路帶來的財富,不再以地域為邊界了,這種來自於資料而不是來自於地緣的財富,目前集中在全球的網際網路巨頭中,在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佔據七位: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再加上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這在數字世界相當於戰國七雄,封建割據。

網際網路奠基了數字世界的新財富,也將未來人類的財富引向了數字經濟。區塊鏈所帶來的資料確權,將進一步推動數字世界從“封建社會”繼續朝前演進發展變化。目前由Facebook發起的Libra以及JP摩根等發起的聯盟公鏈,可以看成是數字世界的“資本主義”,由比特幣,以及後來的原生公鏈以太坊,則可比喻為數字世界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人類的故事將在數字世界重演。人類的財富也將從單一財富成為多重的財富,就是既有物理財富也有數字財富。在這樣的演變中,公司制是人類高效率的物質財富生產機制,而社群制則是以公平為基礎的精神財富生產機制,是人類的高階階段,是以自我實現、自我肯定為需求的,這是人類需求複雜並存的多元狀態。

社群經濟從網際網路階段最初級的微商形態,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的到來,逐步演變為一個個小型經濟體,隨著公鏈這樣基礎設施的不斷成熟,必然成為未來的主流。

在社群中,所體現的要素就是共享經濟,人人參與,人人平等,人人獲益。在這種機制下,物理財富的貨幣機制顯然不足,必須要有更適合社群,更適合大規模自由協作所需要的加密貨幣體系。所以,基於自我肯定的需求,區塊鏈所帶來的社群經濟,主要體現為共享經濟+加密貨幣的模式。

6.區塊鏈原生的IP共同體

偉大的組織,永遠在經營共識,而且往往從最小的共識開始。各種區塊鏈主題的出版、傳播和影視將越來越多,社會大眾也越來越期待。“重啟世界”不是一個作品,而是區塊鏈原生文化的IP,是一種滲透和留駐的過程,是共創過程中價值觀的共鳴。

作為文化創造領域,不管它是影視、音樂還是文學,都屬於內容產業。人的價值始終是第一位的。“重啟世界”這個IP其實是區塊鏈先行者IP的叢集,我們把他們視為數字文明的啟明星,是他們的集體發現和創造,開啟了區塊鏈新世界的大門,沒有人的IP就沒有重啟世界的IP。

“重啟世界”就是用區塊鏈的思想與技術,來共創一個區塊鏈文化的IP,進而透過社羣共治,共享價值,發展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的IP經濟共同體。

在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從創作、推廣到分發,創作環節,沒辦法拿資料驅動。推廣或者叫市場(Marketing),這是人和資料的關係,資料已經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人還是起到很大的驅動作用,最後一個環節分發,這個環節跟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全靠資料驅動。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人會喜歡,喜歡的人他是誰住在哪兒,掙多少錢,內容應該怎麼樣分發到他手裡,應該收他多少錢等等,都能用資料驅動。

文創似乎都在賠錢的狀態,真實的理由是沒有創造真實的價值,因為這是創作者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資本驅動以及大資料的執行,使充滿創造性的文化思想,採用了規模化生產工業產品的系統在運作。就像一個用自助餐模式來執行的餐廳,無法造就米其林三星廚師。而文創領域是一個小眾原創的世界,而自助餐的菜為什麼越來越難吃,因為廚師沒動力。

高曉松曾在談到5G和區塊鏈對音樂的影響,我覺得非常到位。未來5G從最頂端打散了場景,在非常分散的情況下,不由中心化來確權,而由互相的結點在區塊鏈上來確權和分發,由智慧的合約去完成它。高曉松舉了一個例子:區塊鏈可以做到,衡量非常弱的價值,比如說同樣發一微博去推廣一首歌,不同人發微博的能量是不一樣的,A有39個粉絲,B有42個,C有51個, 那C覺得我做的貢獻比A和B多,以前沒辦法把“弱價值”量化,但是區塊鏈可以做到把非常弱的價值衡量出來。

重啟世界的IP之路,也會從出版、影片、影視,以及更多的衍生品。經過創始階段的共識後,將從APP變成一個去中心化的應用(DAPP),開啟“重啟世界”的通證之路,將數字產品變成可投資的數字資產,創作者比如思想家、作家以及電影人可以在生態裡得到相比其他平臺上更為豐厚的報酬,同時消費者支援自己喜歡的作品,把每一次購買當作一次投資,從消費中獲利。

“重啟世界”的這個DAPP就是屬於所有參與者,由中心化的團隊去創始,經過創始社群的聚集,以“去中心化”機制執行。在這個生態系統內,首先將股東、員工和使用者這種三邊博弈的關係瓦解掉了,將這三者融為一體。消費、創作、服務和投資都是我們理解上的“股東”,大家都擁有未來的收益權和治理資格。

“重啟世界”的生態通證(Qi)叫“啟元”,開啟一個新紀元的意思,它是新世界、新財富的基因:創造、自由與協作。當然創始社群早期投入會有時間上的優勢,但絕沒有一輩子的大股東,後來者有源源不斷的機會參與,Qi DAO,就是我們的分散式自組織,將以社群制徹底根除股份制的弊端。

7.“重啟世界”將會是什麼?

前不久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發起的座談,要大家簡練回答“區塊鏈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區塊鏈是一種組織制度的思想與技術,相對於“股份制”,它就是“社群制”。“重啟世界”是什麼?它將是一個運用區塊鏈思想和技術打造的一個IP共同體,正因為這種“共創、共治、共享”的制度創新,更利於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凝結更好的資產,形成持續發展的生態。

打個比方,就是做一個“文創領域”的華為,創始人的股份很少,但被賦予更多的決策權,將公平與效率取得平衡,打破金錢資本單一維度的利益。生產關係的變革是緩慢的,股份制執行了幾百年,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社群制,正是逐步成型的時候。

回首中國經濟幾十年的發展,制度上的變革最為根本,從企業的成敗榮辱而言,如果王石沒有把自己變成職業經理人,就沒有今天的萬科,只可能是今天的萬達,另一個王健林。如果馬雲沒有“十八羅漢”的共創、共享,應該不會有獨特的文化,就是馬雲再能幹,結局也無非再多出一個形單影隻的賈躍亭。

一個人的傳奇只會造就一個人的悲劇。“重啟世界”正處在社群的創始階段,相當於華為早期的那一群人,共同出錢出力出資源,一起幹一件大家認同的事業。在我們這個社群裡,沒有投資人,沒有打工者,而生態通證(Qi)啟元,就是凝結在密碼學基礎設施上的共識符號,全球發行、全球流通,啟元就是獨特的品牌,Qi DAO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通證的本質上就是自下而上、透過社群逐漸建立的共識,建立共識後透過自律和社群自治來捍衛共識。捍衛共識,就是捍衛品牌,就是捍衛信用。

區塊鏈就是重構人類社會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經濟組織,一個鏈就是一個共同體,本身就是對資料壟斷的革命,貪婪求大就不是這個物種的本質,期望速成更是背道而馳。“重啟世界”本身就要成為“重啟世界”的新物種。

“重啟世界”創始社群是一群相信共產主義理想加上區塊鏈技術結合的人,我們與時俱進,敢於不斷重啟自己的世界,我們持續進行深入的交流,因為使命相近,價值觀融洽,有緣相聚一起,我們期望有共同理解,共同趣味的人,用真實的努力,去建立和諧持續公平美好的經濟體。

區塊鏈於我而言,就是數字世界的宗教、道術結合的信仰,區塊鏈所帶來的變化現在還在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即將到來的是令人倍加貪婪也倍加恐懼的明天,與其輾轉反側,不如起身上路。這路上,我們是其中的星星之火,有你的參與,黎明定會提前到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