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建設(十二)服務型生態(上)
美國經濟發達的三大王牌:服務業、金融業和發展時間長奠定的優良基礎。服務業,不止是服務於消費者,更多的經濟價值在於基礎設施環境的最佳化。比如,美國有完善的風投機制,吸引了全世界的創業精英和技術精英。我們國內名牌大學走出去的高材生,不願意回來,也是因為美國服務業發達,有更大的價值實現空間。
我們的服務業,才剛剛開始。移動支付、電商物流、外賣、滴滴和高鐵交通,都是服務業的範疇。外國朋友非常驚歎我們的物資供應能力,驚歎我們的生活方式,呼喚馬化騰和馬雲,把移動支付和網購,帶到他們的祖國。其實,這些只是生活方式層面的服務業,我們更需要成長方式層面的服務業,比如網際網路金融,比如支援創業的多元配套制度,幫助更多人跳出基本生活煩惱陷阱,集中精力發揮專業能力等等。今天專題分享:社群建設服務型生態的上篇,贏得市場支援的法則。
一、零門檻法則
剛入幣圈,我就幸運看到了幣乎社羣的白皮書。當時覺得網路大V那麼多,寫文章跟我沒關係。仔細一看,可以點贊賺幣,那就跟網路直播要好。零門檻,人人都有機會受益 ,所以非常關注專案進展。幸運的是,因為共識的侷限,傳統的網路大V,對幣乎這個新鮮事物沒有激情。再加上幣乎社羣明確了幣圈和鏈圈的主題,也讓傳統網路大V畏首畏尾,因為不專業,怕砸了自己傳統網際網路平臺的品牌。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如果幣乎社羣的白皮書,不是零門檻,我可能就錯過了幣乎,在幣圈裡掙扎。也正是因為幣乎點贊賺幣的零門檻,保障了幣乎社羣的人氣活躍度。雖然目前比重並不高,但是隻是時間問題。
然而,零門檻不能太氾濫。知幣是一個零門檻過度的反面教材,投機屬性太強,市場跌跌不休,零門檻擼幣這麼多,持有沒有希望,現實如此殘酷,自然是大多數人選擇套現離場。
越是容易得來的,越容易被輕視。大家想的是知幣沒有了,還有其它類似知幣的機會,所以對知幣不可能融入感情。記得大學時代想買電腦卻買不起電腦的時候,想買手機卻買不起手機的時候,心裡無限嫉妒恨。如今電腦和手機都有了,尤其是電腦,當初研究計算機和網路的激情,完全回不來了。開啟電腦,半天都不知道該幹嘛。當初沒有電腦的時候,盼望著可以天天泡電腦。通證社群的激勵也是一樣,如同飢餓營銷,既要有零門檻的機會,也不能讓零門檻收入太高。微文我沒有跟進,就是覺得目前的微文模式持續三個月,交易所的賣盤就要多出幾個億的KEY,價格繼續下跌,完全正常。所以,我個人期待:一是儘快最佳化微文生態,要精益求精;二是未來半年之內,拉高提現門檻,拉高的部分,充入備用激勵池,而不是幣乎基金會。這個備用激勵池,可以開展徵文等有利於幣乎社羣成長的內部活動。
二、榜樣法則
股市的人氣,往往靠市場熱點帶動,充分體現了榜樣法則的力量。社群,需要樹立榜樣,支援優秀的個人或者團隊在社群內部打造品牌。傑出青年,全國勞動模範,年度經濟人物等等,都是榜樣法則的運用。
社群創始團隊,應該充分運用區塊鏈透明性和大資料的功能,多角度樹立各種榜樣,並且給予實惠激勵。我個人認為,淡泊名利,那是對不差名利的人而言的,適度剋制,成就別人,減輕負擔,保證可持續發展,才能寧靜致遠。在社群建設初期,必須反過來充分發揮名與利的社群激勵。榜樣法則的運用,品牌效應的名氣是第一位,實惠激勵只能表達創始團隊發展社群的誠意。
三、市場法則
今天消費鏈在微信炒幣群炸鍋,CDC團隊解散,樂博資本楊寧的言行成為討論焦點。中組部認證的國家引進人才,我個人覺得楊寧是丟了國家和中組部的臉面。雖然客觀因素很多,但是這種言行是自取其辱。擁有55億籌碼,揚言不許別人拉漲割韭菜。也許很多人覺得這種做法是對的,但是對於金融操盤手而言,這是赤裸裸的挑釁:吸引市場關注,誘惑對手拉漲。事實上,消費鏈目前缺乏投資屬性,金融操盤手不會買賬。更多的現實是楊寧自己拉漲,吸引幣民上當,自己金蟬脫殼。當然,我看到的聊天記錄,也許做了很多處理,不是楊寧本人言論。但是,藉助楊寧“進入幣圈是我最後悔的事情”這種公開言論,來暗示誘惑市場的行為,總是有點陰謀色彩。如果消費鏈沒有實質改觀,沒有價值潛力,即使價格漲幾十倍,我依然堅持當觀眾。
傳統的投機市場法則是利用資訊的不對稱性,誇大投資品種的現在和未來牟利。社群建設的市場法則,我認為是反過來的。幣民平均素質高於股民,嚴謹求真的鬥士很多,渾水摸魚的空間有限。反過來,像幣乎公告一樣,公示團隊目前面對的問題和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反而贏得市場的尊重。
也許市場暴漲的時候,的確可以渾水摸魚。但是目前的市場形勢,未來半年甚至三年五載,社群建設的市場法則是務實求真:有問題才真實,解決問題才是發展,大家有目共睹,自然凝聚發展共識。依靠白皮書吹牛皮就能成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除非牛市已來,神話滿天飛,市場法則才可以加一條神話效應。
央行釋出工作論文:不要誇大或迷信區塊鏈的功能。區塊鏈應用要立足實際情況,區塊鏈投融資領域的泡沫明顯。社群,恰恰是檢驗區塊鏈應用是否立足實際情況最好的公共設施。公鏈如同技術生產力,社群如同企業和支援企業的組織系統,所以,在公鏈與社群之間,我更看好社群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