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牽動無數人的心。然而對熱議中的央行數字貨幣,各界應該支援和鼓勵,但卻不宜過分吹捧。
自從8月份傳出訊息稱“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後,央行數字貨幣成為各界關注焦點,連續多月成為各大財經媒體和論壇的各種討論分析中必談的熱門話題。10月24日,高層領導對區塊鏈的關注,再次把全社會對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視推向新的高度。
獨立和客觀,是財經評論員的基本職業修養,也是凱叔對自己的最低要求。
多家媒體欲就這個問題採訪,凱叔一般都婉言謝絕,甚至不惜搬出外交辭令“不對假設情況發表評論”,在一些現場問答等推不掉的場合,凱叔只做出非常謹慎的推斷和猜測。
遺憾的是,凱叔這樣的人屬於不受待見的異類。
無疑,央行數字貨幣被賦予眾望,可是眾人過度的關注、意見領袖不負責任地誇大、媒體過分的渲染,導致央行數字貨幣如今被吹捧過度了,甚至開始走樣變形。
有人已經開始熱烈討論央行數字貨幣如何取代微信、支付寶,如何衝擊現有商業和銀行體系,如何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助力“一帶一路”,如何壓倒Libra並挑戰美元霸權。一夜間,央行數字貨幣化身為“靈丹妙藥”。
更有不肖商家,宣稱自己和央行在DCEP上合作,甚至有個別機構冒用央行名義,推出“DC/EP”或“DCEP”在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企圖進行詐騙和傳銷。央行不得不連續多次官宣闢謠。
事實勝於雄辯。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央行數字貨幣目前還沒正式推出,而且其推出“沒有時間表”,技術上不一定採用區塊鏈。所有的推論,都基於央行官員領導在不同場合透露出的隻言片語。
把這些碎片化資訊拼湊而成,全部匯聚起來僅有如下一張表格。
對這樣的蛛絲馬跡做過度的猜測和炒作,無疑是徒勞的、有害的。在這場被過度狂熱追捧的盛宴裡,媒體和意見領袖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凱叔在多個公開討論場合,看不下去這些沒有根基的猜測和誇大,忍不住提醒現場聽眾,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根源不在於什麼形式,央行數字貨幣未必能奏效。而且目前在海外,不管是對於機構還是個人,人民幣都已經是電子形式,現鈔比例極低,而央行數字貨幣替代的是現鈔,因此對人民幣國際化效用不大。再退一步,假設凱叔才疏學淺,也許央行數字貨幣真的能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那也要等央行數字貨幣在境內推行且成熟後,才有可能涉及境外複雜的環境和法規。這就跟嬰兒還沒會走路,就大談特談他百米賽跑速度多快一樣,毫無意義。況且,央行數字貨幣嚴格說來還沒問世,連嬰兒都不是,最多屬於胎兒,產期待定。
然而這些言論,無一不被媒體和主辦方遮蔽,理由是“不合時宜”“政治不正確”。凱叔聽了實在義憤填膺,是什麼時候開始,冷靜、客觀、中立的分析已經沒有容身之地,難道死命吹捧才“合時宜”“政治正確”?媒體的節操都跟獐子島的扇貝結伴一起遊走了嗎?
央行都看不下去了,出來澄清。11月12日,在第四屆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定義數字貨幣的未來”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司副司長、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中國版的央行數字貨幣既非瞄準跨境支付,也不像“摩根幣”一樣用於批發資金服務,而是會為中國目前已經非常先進的電子支付系統提供更多冗餘性。
顯然央行數字貨幣不是為了人民幣國際化,也不會大範圍影響現有的商業銀行體系。這下很多意見領袖被打臉了,雖然群眾的記憶也許是短暫的,可是公開言論在網路上卻是永久的,當初口若懸河、誇誇其談的樣子將被傳為笑柄。
其實眾人這麼過度熱捧,反而給央行造成原本沒必要的壓力。央行數字貨幣系統,涉及金融體系的方方面面,工程浩大,絕非易事,否則也不會遲遲未推出。
建議央行擇機系統宣佈其功能和構架,溯本清源,以正視聽,不僅能杜絕傳銷詐騙,還能降低市場的預期,否則,任憑這些吹捧言論大行其道,長期下來不斷抬高大眾預期,到時候恐怕不知如何收場。
與其期望過高而變為失望,不如保持平常心,說不定還能獲得意外驚喜,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對央行數字貨幣,不妨多一分成熟、淡定和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