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gon 爆火,Layer2 的戰爭還沒開打就結束了?

買賣虛擬貨幣

Polygon 網路交易量已達到了以太坊一層的三倍,但全網總 gas 費僅為以太坊一層的 0.01%。

作者 | Azuma 編輯 | 郝方舟

出品|Odaily星球日報

Polygon(MATIC)徹底火了。

儘管市場突逢歷史級大跌,但整體來看,MATIC 在過去半個月內的二級市場表現仍稱得上相當強勁。上週,Polygon 成為了首個流通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 Layer2 專案,519 驚魂夜中,MATIC 企穩之後的跌幅收復也相當迅速,日線甚至曾一度轉陽。

截止 5 月 21 日 11:30,MATIC 報價 1.81 美元,流通市值約 110 億美元,躋身加密貨幣市值排行前 15 名。

雖然二級市場趨勢向來變幻莫測,難以捕捉,但就 Polygon 的情況來說,基本面的蓬勃發展無疑是其此番爆發的主要原因。

高速擴張的PolygonDeFi版圖

最近幾個月,Polygon 網路的生態擴張速度堪稱驚人。

Aave、Curve、Sushiswap、1inch、Opensea、Zapper 等等諸多以太坊生態內的知名專案均已部署了自己的 Polygon 版本,且已積累了相當可觀的鎖倉資金。截止發文,鎖定在 Polygon 版本 Aave 之上的資金已超 58 億美元;鎖定在 Curve 及 Sushiswap 之上的資金也都突破了 6 億美元關口。

Polygon 生態的快速爆發原因大致可歸為亮點,一是 Polygon 自身此前已啟動了 1 億美元的基金,以推動該網路之上的 DeFi 採用,上文提到的 Aave、Cvure、Sushiswap 均是該基金的受益者,使用者在為這些 DeFi 產品提供流動性的同時也會獲得 Polygon 給出的 MATIC 代幣獎勵。

但最關鍵的還是第二個原因——作為以太坊的原生 Layer2,Polygon 良好的 EVM 相容性允許基於以太坊一層搭建的 DeFi 專案僅作簡單調整即可輕鬆遷移至該網路,同時 Polygon 也能夠提供遠高於一層的效能以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鏈上操作成本。Messari 研究員 Mira Christanto 此前就曾指出,Polygon 網路的交易量已達到了以太坊一層的三倍,但全網總 gas 費僅為前者的 0.01%。

效能和成本優勢成為了 Polygon 生態快速擴張的基石,再輔以專項基金的加持,以及 DeFi 龍頭們登陸所帶來的廣告效應,一時之間,大量專案開始湧至 Polygon。如果你很早就關注了 Polygon 的官方推特或是加入了官方社群,應該可以清晰地感知到 Polygon 宣佈新專案整合的公告更新速度有著明顯提升,從年初的“幾天宣一個”到後來的“一天宣幾個”,再到現在,一些小型專案進駐後已不會再特意廣而告之了。

Awesome Polygon資料顯示,當前 Polygon 生態內的 Dapp時數量已達 273 個,基礎設施及開發工具數量已達 59 個。

生態的爆發為 MATIC 帶來了更多的使用場景。ViewBase資料顯示,過去一段時間,交易所內的 MATIC 代幣一直在持續流出,結合鏈上鎖倉資金的水漲船高,不難想象這些流出交易所的 MATIC 大多都是轉移到了鏈上 DeFi 應用之內。一般來說,交易所持倉數量減少是二級市場的一項積極指標,這或許也是 MATIC 過去一段時間強勢表現的輔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MATIC 代幣持續流至 Polygon 鏈上也造成了一個很獨特的現象,由於 MATIC 代幣進出一、二層網路只能走 Plsama 通道,這一通道進入二層只需要幾分鐘,退出卻需要一週。這就造成了 MATIC 進入二層非常順滑,但迴歸一層卻並不通暢,因此一層網路的 ERC 20 代幣較主網代幣存在較明顯溢價,這一溢價狀況在中心化交易所的報價上有著明顯體現,比如幣安(僅支援 ERC 20)上的 MATIC 價格就要明顯高於 AscendEX(僅支援主網幣)。我也曾嘗試過套利,但實際操作後發現,由於缺乏同時支援兩種代幣的交易所,Plsama 通道的這一退出限制讓套利很難實現。

鏈上生態的爆發以及幣價的持續上揚也給 Polygon 帶來了更高的的關注度,在可作為輔助工具來判斷市場趨勢的 CoinGecko 熱搜榜上,MATIC 和另外兩大現象級幣種 DOGE、SHIB 幾乎成了三大釘子戶,基本每天都“住”在榜上。

此前的極端行情中,以太坊一層網路的 gas 費用一度飆升至 1000 Gwei 以上,這也給 Polygon 拉來了新一輪的關注。業內知名投資人、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曹寅在個人朋友圈就表示,如果不是自己早就將所有 DeFi 倉位搬到了 Polygon 上,這種極端行情下很可能遭遇清算,因此預計在這場黑天鵝過後,Polygon 網路上的資金鎖倉量將繼續飆升。

爭議並存,Polygon 究竟算不算 Layer2?

然而,伴隨著關注度的提升,迎面撲來的不僅僅是褒獎,也有爭議。

5 月 16 日,也就是 Polygon 市值躋身加密貨幣市值排行前 20 的當日。Layer2 賽道另一大明星專案 Starkware 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Uri Kolodny 在表達恭喜之餘的同時又補了一句:“值得注意,Polygon 應該算作側鏈,而不是 Layer 2,Layer 2 的安全性依賴於以太坊,側鏈的安全性與一層並不相關(且往往更低)。”

就此,Polygon 聯合創始人 Mihailo Bjelic 發表了一系列回覆,其核心內容包括:

Polygon 並非側鏈,而是一整套擴容解決方案;

Polygon 的 PoS 鏈有著完全去中心化的驗證人集,且有著 28 億美元(5 月 16 日資料)用於質押以保證網路安全;

稱 Layer2 比側鏈方案更安全具有誤導性,比如 StarkWare 的 Rollup 方案就只有一個 PoA 執行節點,該節點可能宕機,或是在交易上放縱權力。

Starkware 為什麼要這麼說?Polygon 又為何如此回答?這要從 Layer 2 的技術迭代開始講起。如何擴容以太坊一層網路長期以來一直是加密貨幣世界的主線任務之一,在過往歷史中,狀態通道、側鏈、Plsama 等多種解決方案都曾有過風光時期,但最終都因為各種各樣的限制(比如 Kolodny 提到的側鏈安全問題,前文提到的 Plsama 退出時間問題)而未能成為社羣普遍共識,直到 Rollup 方案出現,在 V 神等一眾大 V 的肯定以及多家優秀團隊的鑽研及推廣下,社羣漸漸認可了 Rollup 方案是以太坊擴容的基本路線。

Polygon 的前身是 Matic Network。由於起步較早,在該專案嘗試擴容以太坊之時,Rollup 的共識尚未崛起,該專案當時選擇的方向是利用側鏈進行鏈下計算,同時利用 Plasma 框架和去中心化的 PoS 驗證來確保資產安全性,實現規模化,最終,Matic Network 基於這一方向完成了兩種擴容解決方案的開發——Plasma Chain 和 PoS Chain。

隨著 Rollup 共識的崛起,Matic Network 於今年 1 月宣佈升級為 Polygon,並決定開發 Optimistic Rollups、zkRollups、Validium 等全新的擴容方向,以成為以太坊鏈上首個 Layer2 聚合器。但截止目前,Polygon 仍未徹底完成這些新擴容方向的開發工作,暫時能夠穩定運作的方案仍只有 Plasma Chain 和 PoS Chain,且考慮到退出問題,除 MATIC 本身之外的其他幣種在進出一、二層是一般更傾向於選擇第二種方案。

這也是 Starkware 方面向 Polygon “開炮”的起因。Polygon 的 PoS Chain 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側鏈,官方給出的定義為“提交鏈(Commit Chain)”,其安全性與以太坊並未絕對繫結,Mihailo Bjelic 本人在回答社羣提問時也曾明確提及:“PoS Chain 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是 Layer2。”

但正如 Mihailo Bjelic 的迴應,Uri Kolodny 的指責似乎並不是那麼站得住腳。

其一,即便 Polygon 的 PoS Chain 不能算是 Layer2,但也不能忽視另一套解決方案 Plasma Chain,更何況 Polygon 已承諾將開發 Optimistic Rollups、zkRollups、Validium 等新方案。

其二,Uri Kolodny 的發言多少會給讀者造成“Polygon 不夠安全”的印象。但實際上,Polygon 此前已關閉了所有基金會節點,驗證人節點已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當前全網的質押總金額也已高達數十億美元,居於所有 PoS 類網路的前列。此前,Polygon 已出塊逾 1400 萬個,網路層面未出現安全故障。

這場討論在海外 Layer2 社羣內吸引了一定的關注度,但國內社群卻呈現著截然不同的畫風,Odaily 星球日報向一位 MATIC 持幣者詢問了其看法,得到的回覆很簡單:“哈哈哈 Starkware 酸了。”

話聽起來很直白,但似乎又不是胡言亂語。細看 Layer2 賽道的發展狀況,面對究竟是該“先發展生態,再落地 Rollup 方案”還是“先落地 Rollup 方案再發展生態”的靈魂發問,Polygon 所走的方向似乎與其他頭部專案截然不同。

回到 Polygon 與其他專案走上岔路的那個時間點(即一月品牌升級之時),Layer2 賽道的戰況看起來還是一兩個 DeFi 龍頭配一個明星二層專案(比如 Uniswap 選擇了 Optimism,Curve 選擇了 zkSync,dydx 選擇了 Starkware),各家勢均力敵。但短短几個月內,戰局已發生了劇變,在多家專案尚未釋出完全公開的主網之時,Polygon 迎來了 Aave、Curve、Sushiswap、1inch 等應用層的強大助力,天平出現了傾斜,也無怪社羣之內會調侃一句“Layer 2 的戰爭還沒開打就結束了”。

從戰局變化來看,Starkware 一方的發言多少有些值得玩味。

玩笑歸玩笑,回到 Polygon 算不算 Layer2 這個問題。Layer2 似乎並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這是一個針對以太坊 Layer 1 的相對概念,但具體採取什麼樣的互動方式卻什麼沒有特定限制,在外部 EVM 相容鏈爆發的當下,BSC、NEAR 等等外部公鏈有時也會被看作是以太坊的廣義 Layer2。

在這方面,Mihailo 的態度倒是相當開放——Polygon 的定義是以太坊擴容方案,是否被稱為 Layer2 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賦能以太坊生態。

Polygon 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 Jaynti Kanani 此前曾表示:“從一開始,Polygon 就只有一項任務——推動以太坊的大規模採用。”

Polygon 並未食言,NFT 遊戲 Aavegotchi 是個很好的例子。Aavegotchi 曾有意基於以太坊進行建設,但高昂的鏈上操作成本導致開發工作推進不暢,隨後,該專案成功在 Polygon 上找到了生長環境,如今,Aavegotchi 的產品已日漸成熟,團隊也已開始著手將專案重新部署回以太坊。

Layer2 的戰爭還沒開打就結束了?

文章的最後,聊聊個人看法。

前文中我們提到了社羣裡的這句玩笑話,將這句選作全文標題,我確實是標題黨了。

作為一個“以太坊最大主義者”,我始終堅信 Layer2 賽道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這一潛力之大,要遠遠高於 Polygon 當前的百億市值。

站在當前的時間節點,Polygon 確實是率先踏出了幾大步,但就其自身來看,Optimistic Rollups、zkRollups、Validium 等新一代擴容方案的落地速度也將決定該專案的長期發展狀況。

至於真正的戰爭,大概仍未打響吧。被某位業內大咖稱為 Layer2 版 Chainlink 的 Arbitrum 將於月底上線主網;Optimism 有著 DeFi 第一龍頭 Uniswap 的助陣;Starkware 也吸引紅杉等頂級風投機構的支援;我個人最期待的專案,敢於挑戰“零知識證明版 EVM”這一史詩級難題的 zkSync 大概也快憋完大招了。

最後套用 Mihailo 的一句話結尾吧:“蛋糕非常大,不要著急。”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