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問世10多年來,隨著第三次“減半”的完成,通脹這一詞在數字資產社羣中頻繁出現。確切來說,無通脹被視為穩定性的保證。這一觀點很有趣,但說的也基本沒錯。那麼接下來說說通脹。什麼是通貨膨脹?字典中寫道:“通貨膨脹是貨幣購買力的喪失,導致價格的普遍持久增長”。換句話說,今天價值100歐元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以後的價值會更高。通脹對消費者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在其他所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的購買力會機械下降。通脹是消費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正是由於擔心明天物價會上漲,所以許多消費者才會選擇在今天購買。因此,應避免價格下跌(“通縮”),因為它會抑制消費。通貨膨脹是一種稅收通貨膨脹是一種無名的稅收。它既是極其公平的,因為所有經濟主體都受到同等的影響,但它又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受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者,他們的購買力下降,收入卻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但如果通脹確實是一種稅收,那國家是受益者嗎?既是,也不是,接下來說明原因。通貨膨脹源於兩大因素從廣義上講,通脹源於兩大因素:首先是需求拉動型經濟增長。原理十分簡單:對一種商品的需求會逐漸提高它的價格。在經濟規模強勁增長時期,所有物價都會上漲。接著工資也會上調,其原因要麼是公司盈利能力允許,要麼就是失業率下降,勞動力市場收緊。這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通貨膨脹。造成通脹的另一種形式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從字面上講,如果明天貨幣儲備增加10%,那麼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也會機械上漲10%。這種通脹更加隱蔽,且其影響並不總是有益的,它在無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也可能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企業看不到對其產品的穩定需求,工資水平很難與價格相匹配。因此,要了解通貨膨脹,就要關注貨幣供應量,即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那麼貨幣創造的支柱是什麼呢?是信貸。因此,談及通脹必然得談及信貸。通貨膨脹與信貸寬鬆的貨幣政策,即促進信貸創造(如保持低利率)的政策具有通貨膨脹特性。這是消費者面臨的最大矛盾之一:充足的低成本信貸與低通脹並不會並存。通脹與信貸之間的聯絡十分緊密,以至於央行以維持價格穩定為責任。美聯儲與歐洲央行也常常對此發表評論:他們一致認為有益的通脹率應為2%左右。因此,央行必須引導貨幣政策,避免負面影響發生:授權創造貨幣(以信貸的形式)以促進經濟發展,避免發生通脹,削弱購買力。通貨膨脹與財富轉移如果通脹是一種稅收,那麼又由誰來徵稅呢?政府受益於適度的通貨膨脹(尤其是它可稀釋債務,詳見下文),但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稅收(也就是由政府當局徵收大筆資金)。實際上,通脹組織了經濟主體之間的財富轉移。一方是資金(紙幣、硬幣、活期賬戶等)持有人,也就是每個個體。另一方是大量借款人(不論其債務是何種型別,不論公共債務還是私人債務)。通脹就是從資金持有人向借款人的轉移。第一組財富(以貨幣單位表示)每年都因通脹而貶值。出於同樣的原因,第二組債務每年也會因通脹而貶值。但這種貶值卻是一件好事:如果我在15年內每月償還1000歐元,那這1000歐元的購買力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如今,每月還的1000歐元還是那個1000歐元,但經過15年的通脹,它的購買力已經不足當年了。從本質上講,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另一種詛咒:高通脹會降低購買力,但同時也會大大增加其債務承受能力,尤其是對於在數量和期限上占主導地位的債務(抵押貸款)而言。對於家庭、國家或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合理的通脹可以更快地消化債務。因此,央行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要麼讓通脹順其自然地發展,政府出臺財政政策以稀釋債務,要麼積極對抗通脹,以保障購買力,但需嚴格控制利率。通貨膨脹與利率那麼是否有簡單的方法能夠調節通脹在經濟中組織的財富轉移?肯定是有的,那就是透過利率。還是上面的那個例子,假設我的貸款總額為24萬歐元,每月還貸1000歐元,年利率為5%。現在假設我的還款與通脹掛鉤,也就是所還款項每年都根據通脹率進行調整。例如,如果通脹率達到2.5%,我每年要償還7.5%,也就是每月需還1500歐元,而不是1000歐元。這可保護貸款人,因為貸款人可以在任何時候降低購買力,以作為補償。一個健全的貨幣政策還包括控制利率的總體水平,以調節信貸、貨幣供應量及最終的通脹。在高通脹時期,央行會提高利率,其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信貸減緩,放貸人的薪酬提高。但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貸也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企業(及個人)融資更難。這些觀察結果解釋了為什麼許多貸款與可變利率相掛鉤。不過政府債券並非使用可變利率,它們大多使用固定利率。換句話說,政府(固定利率)貸款在抵禦通脹方面遠不如可變利率貸款,尤其是在長期內。例如,法國的房地產貸款大多都是固定利率的,這實際上保護了借款人,但損害了銀行的利益。在美國或英國,抵押貸款是“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ARM)”,即貸款利率可調,金融機構可免受通脹的影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那麼,無貨幣通脹的世界存在嗎?其實它確實存在過,也就是佈雷頓森林協定的那段期間(1944-197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各大國希望建立一種能夠促進穩定的貨幣體系,特別要避免像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那樣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佈雷頓森林體系框架規定,貨幣匯率與美元掛鉤,而美元與黃金掛鉤(每盎司35美元)。這種與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避免了美元及其他貨幣不受控制的貨幣創造。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中,對貨幣創造的嚴格控制就意味著信貸創造也受到嚴格限制。信貸創造受到嚴格限制就帶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穩定時期。下圖顯示了1900年至2008年之間處於金融危機狀態的國家數量的百分比:
圖片源自文章《銀行業危機:機會均等威脅》
很顯然,佈雷頓森林體系帶來了一段平靜時期,這種平靜期是前所未有的,即時在持久和平期也未曾出現。由此可以得到結論:與信貸掛鉤的、不受控制的貨幣創造所引發的問題與它所解決的問題一樣多,它們僅為一步之遙。繼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後,大多數金融危機的根源都在於鉅額債務與反覆無常的經濟活動之間的碰撞。通貨膨脹與數字資產大多數數字資產的協議都具有“硬編碼”通脹特徵。比特幣、以太坊和許多其他加密貨幣就是如此。這種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性的通貨膨脹,也就是它並不對應於價格上漲,而是對應於貨幣創造。由於無央行監管貨幣數量,因此不可能出現其他通貨膨脹,因此這些協議也就不可能創造信貸。所以,如果想借錢,就得看有沒有人願意借出自己的資產。同樣,商業銀行也不適用這種系統,因為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主要功能不是記賬,而是創造信貸。數字資產能夠抵禦通脹這一說法是絕對正確的。但這是以缺乏信貸為代價的。在基於數字貨幣的經濟中,消費者可能會發現通脹並不與貨幣創造相關(除了協議中的“編碼”外)。他們可能會發現無銀行收取賬戶費用,但他們也可能會意識到,獲得信貸來買房是個奇蹟。在一個貨幣供應有限的世界裡,獲得信貸無異於說服別人把他們的存款借給你。所有借款人都在為有限資源而相互競爭。此外,無貨幣通脹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通脹,只是第二種通脹機制消失了。如果數字貨幣能夠被用來購買橙子,那麼廠家很可能會在需求強勁的情況下抬高橙子的價格。結語儘管無通貨膨脹確實為持有人持有本國貨幣提供了保障,但這一主張必須以以下條件為補充,即基於數字貨幣的經濟與我們如今的經濟完全不同。在無信貸的情況下,政府(以及企業和個人)的債務能力將受到嚴重侵蝕。什麼貨幣單位最適合借款?汽車?工廠?還是公共赤字?它的價格是多少?要讓此單位持有人接受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必須支付給他多少利率?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包括工業化時期,這類經濟一直存在。因此,從理論上講,它們無法重現。但當今世界的債務負擔過重,很難想象會有這樣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