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長春:數字人民幣將助力金融普惠

買賣虛擬貨幣

24日,在第10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針對數字人民幣助力金融普惠問題進行了分享。

他表示目前在支付普惠領域還存在著“數字鴻溝”,而數字人民幣作為人民銀行為國內零售支付市場提供的公共產品,其初心就是推動金融普惠的發展。

如今,普惠金融被視為涵蓋廣泛的綜合性的政策目標,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穆長春認為,其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服務可得性。就是消費者能夠以機會均等的方式接入各類服務設施並獲取服務產品,這樣人們就可以便捷地挑選和獲得一系列金融產品和服務。二是成本可負擔。金融機構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要讓服務物件負擔得起。同時,金融機構的各項運營管理及風險成本也應該可承擔,確保自身能可持續地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三是可使用、高效率。為有障礙人群、老年人、非居民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人群提供可使用、高效率的產品線,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這些產品不僅能用,而且好用、愛用。四是競爭環境公平。“守正創新”的數字技術應為市場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確保金融產品合法合規和安全有效,不能打著“數字”、“普惠”的名義去做監管套利的事情。

目前,支付普惠領域的“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在一些偏遠山區、寬頻網路基礎設施較弱的地方,一些人群難以享受到數字金融技術帶來的好處。另外,全球約有15億人因無法認證身份而在經濟活動中被邊緣化。

他表示,數字人民幣在試點過程中,一直努力落實金融普惠的理念。

一是在數字人民幣設計上增強支付服務的可獲得性。

數字人民幣的賬戶松耦合設計,可方便偏遠地區民眾可在不持有傳統銀行賬戶的情況下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有利於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我們聯合運營機構,進行無障礙設計,最佳化了數字人民幣APP螢幕閱讀器、語音助手、對比度增強和內容放大功能,提升可訪問性,提供友好的前端互動體驗,滿足有障礙人士的需要。為緩解老年人在數字化時代面臨的不會用、不敢用電子產品的困境,我們還推出了數字人民幣可視卡硬體產品,短期來華的非居民如果不習慣使用手機APP軟錢包,也可以使用可視卡。另外,對於通訊網路覆蓋不佳的場景,公眾可以依託雙離線功能,實現隨時隨地的便捷支付。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提高數字人民幣的可得性,構建分散式數字身份認證體系,為更廣泛的群體提供數字金融身份識別與認證服務。

二是在數字人民幣設計上致力降低支付成本,提高可負擔性。

人民銀行不向發行層收取費用,商業銀行也不向個人客戶收取數字人民幣的兌換服務費,有助於減輕實體經濟負擔,最佳化營商環境。在降低支付資訊保護成本方面,針對公眾使用移動支付所付出的隱私成本過高的問題,數字人民幣遵循“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的可控匿名原則,高度重視個人資訊與隱私保護,以滿足公眾對小額匿名支付服務需求,更好地保護個人資訊,緩解“隱私悖論”及社會焦慮。

三是在數字人民幣設計上提升支付產品使用效率。

結合數字人民幣的銀行賬戶松耦合和價值特徵,實現“支付即結算”,提高支付體系運轉效率,提升商戶資金週轉效率;數字人民幣具備可程式設計屬性,可以載入智慧合約用於條件支付、擔保支付等較為複雜的支付功能,為“三農”、“支微支小”等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創新賦能。比如,數字人民幣載入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智慧合約,有助於髮卡機構提高效率、更好服務客戶,也有助於解決預付卡領域存在的挪用資金,侵害消費者權益等行業痼疾。今後,數字人民幣將積極對外賦能,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參與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競爭選優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滿足最廣泛使用者群體和最豐富場景的金融服務產品需求。

四是在數字人民幣試點中維護支付市場的公平競爭。

一方面,數字人民幣將為不同支付服務機構的創新發展提供公平的准入機會和統一基礎設施,促進市場競爭擇優;另一方面,利用數字人民幣的法償地位打破支付市場中的機構壁壘、工具壁壘和平臺壁壘,實現數字人民幣的全場景支付,提升零售支付服務的可達性和社會總福利水平。同時,根據不同的維度劃分,數字人民幣錢包有各種不同的型別,比如分級限額的不同等級錢包、不同主體開立的個人和對公錢包、不同載體的軟硬體錢包、不同權屬劃分的子母錢包等等。透過這些錢包組合,形成了數字人民幣的錢包矩陣體系,為各類市場機構設計多樣化、個性化的支付產品帶來更大的創新空間,滿足市場主體多場景、差異化、特色化金融創新需求。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