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巖:產業區塊鏈+數字資產+金融,滿盤皆活!

買賣虛擬貨幣

記者:海倫

7月17日,“新生•澳門產業區塊鏈協會成立大會”在橫琴召開。通證思維實驗室發起人、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孟巖帶來以《數字資產為產業區塊鏈畫龍點睛》為主題的演講。

孟巖透過2個案例,闡述了當下產業區塊鏈的困惑,那就是:如果將產業區塊鏈理解為分散式可信資料庫,而這個資料庫只用來承載資料資訊,這套系統在商業邏輯上存在缺失,企業家們最終會質疑區塊鏈在其中的必要性,以及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哪裡?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孟巖提出了一套數字資產視角下的區塊鏈應用架構。

第一步,透過產業區塊鏈的交叉驗證和可信儲存的方式,將“可信資料”生成為“可信通證”;

第二步,透過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法律程式,將“可信通證”轉化為“可信數字資產”。

第三步,有了可信的數字資產,就可以透過傳統金融機構(銀行、交易所)獲得金融服務。或者進入到DeFi(去中心化金融),在這個新的數字資產基礎設施中流轉。

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由巴位元整理髮布:

數字資產研究院一直聚焦於“數字資產”的研究,而近來中國區塊鏈的大方向是“產業區塊鏈”,因此我一直在思考:產業區塊鏈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數字資產能夠扮演什麼角色?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2個真實案例,但不方便透露專案名字。

1

透過2個真實案例,探究產業區塊鏈的缺失一環

第一個案例,是一家由華僑在海外建立的木材企業,在當地佔據著相當的市場份額。這個華僑企業家他對區塊鏈技術非常感興趣,希望透過區塊鏈激勵木材資源的生態可持續開發及交易。為此,他在疫情期間特意飛回國內,接觸了很多區塊鏈企業和學者。

然而,他和我坦率的講:“越聊越困惑”。作為一個成熟商人,他對於該產業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但當他聽大家講產業區塊鏈的思想時,卻感到似乎有邏輯不通暢或者不完整的地方,讓他覺得這件事時機並不成熟。為什麼會這樣?請允許我賣個關子,先和大家分享另一個案例。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將區塊鏈用於鋼材供應鏈,進行全流程管理的專案。具體來講,當鋼材入庫時,影片監控會對車輛識別和拍照,將物流資訊上鍊;當鋼材儲存時,倉庫會透過電子圍欄技術進行監控,一旦鋼材越過監控區域,系統就會自動報警;當鋼材吊裝時,現場會進行銘牌識別和檢驗。也就是說,從物流到倉儲,鋼材供應鏈的整個流程都在區塊鏈上進行了存證。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將區塊鏈延展到鋼材下游交易的環節。

如果我們將產業區塊鏈理解為分散式可信資料庫,這個專案已經很完整了,因為大量資訊已經有效記錄了。但這個專案的參與方之一向我表達了和那位華僑企業家相似的困惑。那就是,我將所有資訊有效載入區塊鏈之後,資料的確不可篡改且更好追蹤了,但是它究竟能給我帶來什麼效益呢?

2

產業區塊鏈+數字資產+金融:滿盤皆活

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僅將產業區塊鏈視為一個可信分散式資料庫,就會遇到很多挑戰,企業家們遲早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合理的應用場景到底是什麼?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哪裡?對實體經濟到底有什麼支援?為什麼不能使用中心化系統解決相同的問題?為什麼不使用雲系統解決相同的問題?就算你能說通所有邏輯,在如此多合作方的情況下,究竟該由誰牽頭、由誰來啟動呢?

如果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企業家要麼在投資之前看到痛點所在,“因不瞭解而來,因瞭解而去”;要麼就在落地之後感到疑惑“究竟我花了這麼多錢得到了什麼?”

如果將“數字資產”引入進來,所有人都會意識到,這件事非區塊鏈不可。我們不禁思考,數字資產是跑在分散式賬本里的,賬本也是一種資料庫。當這個資料賬本用來記載物流資訊、庫存資訊時,最後的結果就讓人感到困惑。但是,當資料賬本用來記載價值、票據、資產時,整個邏輯就打通了。這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

比如說,上文提到的鋼材供應鏈專案,並沒有停留在那個疑惑階段,而是向前做了一件事,就是“數字倉單”。數字倉單本質上是一種票據,也是一種資產,這種資產顯然是數字資產。當該專案利用區塊鏈上已經儲存的可信資料產生數字倉單後,數字倉單作為數字資產的真實性和價值被各方接受,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配套的金融服務。至此,整個應用的目的和意義變得非常清晰、滿盤皆活。

具體來講,當借款人,即鋼材的當前擁有者,以鋼材作為抵押進行貸款的時候,他會在區塊鏈裡建立一個“通證”,將通證的啟動設為“待確認狀態”。緊接著,流程的各個參與方,包括物流、倉儲、質檢等相關人員,可以核查自己的資訊系統,判斷通證裡的資訊是否真實並予以確認,確認的方式就是“數字簽名”。最後,經過金融機構保險管理員的確認,它就將從一個普通“通證”升級為代表數字倉單的“數字資產”了。

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模式——自主式的資產建立過程。也就是說,在規定一套資產建立的規則後,所有人基於區塊鏈相互協助,利用其公開、透明、可信的資料特性,自主建立資產,並且可以自證清白,這徹底改變了過去資產的建立和確認的過程。

如此一來,有一個巨大的好處,是讓我們得以輕鬆得到某類數字資產,哪一類呢?我先和大家對資產進行下簡單的歸類:

第一類是“優質資產”,包括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貸款,以及具有充分抵押的企業資產,這類資產不缺金融支援,輪不到區塊鏈去解決;

第二類是“劣質資產”,比如引爆2008年金融危機的次貸,這類資產本就不應該被打包成金融產品;

第三類是“灰質資產”,這部分佔比是最大的,情況也較為複雜。很多企業明明有很多好資產,卻難以證明,金融機構需要花費很複雜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去認定。在這種情況下,前文所述的區塊鏈就發揮了巨大作用,它構造了一套自主建立、交叉驗證、自證清白的數字資產建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朱嘉明老師對此事進行過交流,我們一致認為,現在還沒有到給“數字資產”下定義的時候。即使我們搞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人能很清晰地說清楚什麼是數字資產。但至少我們看到,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建立一個合格的資產,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但可以想辦法建立出來。

從建立到流轉,數字資產視角下的區塊鏈應用架構

當數字資產被建立出來後,下一步就是流轉。流轉也是一個多方協作、相互驗證的過程,我這裡不詳述了。我想請大家注意的是基於區塊鏈的這套賬本,在傳統金融機構審批過程中仍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因為現實世界中還有太多資訊沒有上鍊,需要中心化的金融機構進行大量的人工調研和稽覈,反而降低了效率。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嘗試提出數字資產視角下的區塊鏈應用架構。

第一步,透過產業區塊鏈的交叉驗證和可信儲存的方式,把可信資料轉化為可信通證;

第二步,透過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法律程式,將可信通證轉化為可信數字資產。特別要說明的是,這一步不能完全依賴純技術手段解決,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合是必要的。

第三步,分為2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上文案例指出的,有了可信的數字資產,以及現實世界法律法規保障和相關制度的配合,可以透過傳統金融機構(銀行、交易所)獲得金融服務。第二個方向是一種新出現的模式,就是進入到DeFi(去中心化金融)中,在這個新的數字資產基礎設施中流轉。當然,這兩個方向也有結合點,傳統金融機構可以參與到DeFi應用當中,DeFi也可以到傳統金融機構中尋求服務。

透過這套模式,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為產業區塊鏈的當下困惑,尋求到一個解決方案呢?

我們可以把“產業區塊鏈+數字資產”看作是獲得未來金融支援的成本較低、效率較高的新模式。另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DeFi正迅速成為全球開放金融基礎設施,但行業的發展是有時間週期的,DeFi目前在法律監管方面的問題,巴位元昨日刊登的朱嘉明老師專訪中也有提及。總之,法律、技術、應用的逐步落地,將助推著我們的產業浪潮不斷向前,並最終將支撐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成為主流。

我有兩個感受:一方面,我對今天所描述的這套數字資產視角下的區塊鏈應用架構的基礎思路,持有巨大的信心;另一方面,在瞭解國內業界同仁對於明年、後年的落地方向後,我有一種緊迫感。當我們站在構建上述基礎設施的視角審視當下時,會覺得一些規劃未免有些“井底之蛙”了,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反思一下,現在應該做什麼?因為如果我們的基礎設施落後,而在應用層面想諸多問題,最後將是一場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