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8日,以“連線,讓金融更高效”為主題的“2019金融科技ABCD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數匯財經、金融科技產業聯合會聯合主辦,零壹財經·零壹智庫為戰略合作單位,會議聚焦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等熱點話題,探討金融產業與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之路。會上,零壹智庫創始人、數字資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柏亮發表了主題為《貨幣網際網路與區塊鏈發展新趨勢》的演講。
柏亮指出貨幣的價值產生於交換,經濟活動中,實現價值的是交換。貨幣功能的多層次性,因新技術的發展不斷被分解,在功能性、時間性、空間性上就形成了層出不窮的“幣種”。網際網路的網路效應和長尾效應在形成貨幣網際網路的過程中起到比較大的作用。貨幣網際網路是去實現複雜、多樣時空、無限多元、高併發、低成本、安全的交換。
他指出在貨幣網際網路發展中,區塊鏈的應用空間非常廣闊,並透過區塊鏈專利資料分析,介紹了區塊鏈的發展趨勢。
根據零壹智庫的《金融科技專利趨勢報告》,截至2018年底,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累計達22089條,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區塊鏈金融專利累計達2424條,佔區塊鏈專利總數的10.97%,有區塊鏈金融專利的國家有17個。2016年,區塊鏈金融專利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其增長率由47%上升為119%。進入2016年之後,中國在該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出現大幅度上升,並在2017年以398條超過美國,在2018年以1700條專利獨佔鰲頭,超出美國1231條。從應用場景看,中國以智慧合約為主,美國以加密貨幣為主。
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好!零壹智庫和數字資產研究院一直致力於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相關的研究。結合最近的研究和對市場的觀察,做一些簡要的分享。
最近數字貨幣比較重要的兩件事:
一件事是Facebook釋出Libra白皮書,這被認為是比特幣之後的又一個數字貨幣領域的里程碑事件。Libra從一誕生或者說未誕生開始,無論是全球主要金融機構、技術機構、各國政府等都將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去討論。它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
第二件是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將推出數字貨幣(DC/EP),有媒體稱可能先於Libra推出,這可以被認為是數字貨幣領域的第三大里程碑事件,因為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根據央行的解釋,央行數字貨幣將用來代替現金(M0),也就是說以後生活中,我們可以不使用現金,直接使用數字貨幣,而且不需要銀行賬戶,透過電子錢包就可以實現相互轉賬。
每次這類事件出現後,大家都會討論一個古老的問題,什麼是貨幣?貨幣的功能非常多。
我們常說的貨幣功能,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等,這些功能因新技術的發展不斷被分解,在功能性、時間性、空間性上就形成了層出不窮的“幣種”。
比如在賭場,賭博時“籌碼”是唯一的“貨幣”,賭博結束後,“籌碼”便不再具備此功能;食堂的飯票,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是唯一的“貨幣”。但是當我們走出食堂或者即使在食堂但不在就餐時間,飯票便喪失了這種功能。
貨幣的核心是在某一時間點,在某些人群中形成共識。人們在不同的社羣中用不同的方式去達成共識,實現經濟交換,這樣就會出現不同的“幣種”。貨幣的價值產生於交換,在經濟活動中創造價值的是交換。1900年,西美爾在《貨幣哲學》中就提到,世界處於“基本互聯性”之中。“交換”一直在發生變化,社會變得越複雜,交換就會越複雜。
物物交換時代,是直接交換,沒有貨幣,但一旦產生間接交換,就需要有貨幣作為中介。在跨時間交換上,比特幣由於價值波動太大,不適合做跨時間交換。但比特幣適合做跨空間交換,它容易擺脫各類資本管制,因此,監管機構在研究比特幣時,首先會關注洗錢問題。
在交換被金融化後,交換的權利和能力並不普及,也就是說沒有實現普惠金融。Libra的理想之一就是實現普惠金融。很多人沒有銀行賬戶,但有手機,這部分人群難以從金融機構享受到服務,Libra要為這部分人群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在現行金融條件下,很多人的交換權利和能力在金融領域是缺失的,Libra希望彌補這個空白。
總體看來,哪裡的“交換”有高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資訊成本、信任成本、操縱成本等,就會被新的技術和新的模式盯上,透過創新,降低成本。
今天我們講貨幣網際網路的概念,上面一直在講貨幣,網際網路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中的網路效應和長尾效應,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對貨幣網際網路也一樣。
Libra白皮書中提到,我們的世界真正需要一套可靠的數字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兩者結合起來必須能兌現“貨幣網際網路”的承諾。我認為貨幣網際網路在實現複雜、多樣時空、無限多元、高併發、低成本、安全的“交換”。
當單純進行交換時,我們感覺很容易,但是通常情況下交換被附加了各種各樣的條件,只有同時滿足這些條件才能實現交換,所以交換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為降低交換的成本,就需要透過網際網路去進行改善。因此,網際網路從最開始簡單的資訊交換髮展到了現在多元的、複雜的以及包含價值和財富的交換系統,這樣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幣種”出現。
回到區塊鏈上,上面我們講到了貨幣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當這兩種思維加到一起,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空間就變得非常廣闊,因為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的一大核心。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Libra使用的是許可鏈,現在Libra的發展處於過渡階段,沒有完全區塊鏈化。但Libra會員數量會快速擴大並逐步過渡到公鏈。與Libra不同的是,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則不預設技術路線,並不一定是區塊鏈,任何技術路線都是可以的,即合作伙伴可以使用區塊鏈,也可以用原來的賬戶體系或者說其他技術,只要能達到高併發、安全性、隱私保護等標準即可。
為了更好地瞭解區塊鏈的發展趨勢,我們又從專利視角出發,將過去十年中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進行了整理,對於金融方面的專利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整理、總結。
截至2018年底,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累計達22089條,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區塊鏈金融專利累計達2424條,佔區塊鏈專利總數的10.97%,有區塊鏈金融專利的國家有17個。對比過去10年區塊鏈專利和區塊鏈金融專利申請資料可以看出,區塊鏈和區塊鏈金融專利雖然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是區塊鏈金融專利增長率一直高於區塊鏈,其數量之間的差距逐年減小。尤其在2016年,區塊鏈金融專利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其增長率由47%上升為119%,整體區塊鏈專利增長率雖有上升,僅從15%上升為31%。區塊鏈金融專利佔比(區塊鏈金融/區塊鏈專利申請數)由2015年的2.71%上升為2018年的10.97%。
資料來源: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專利趨勢報告》
在區塊鏈金融專利應用場景分佈上,智慧合約專利申請數量佔比最高,為38%;支付和加密貨幣各佔30%和24%,而支付、加密貨幣都和貨幣有關,因此在區塊鏈金融專利應用場景上,與貨幣相關的應用場景佔比超過50%;供應鏈金融和數字票據專利數量佔比分別為5%和3%。
資料來源: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專利趨勢報告》
在國別分佈上,美國在2017年之前一直佔據著技術優勢,區塊鏈金融專利申請數一直領先世界。中國和韓國、日本、澳洲、加拿大和歐洲等國在2015年之前並沒太多相關專利,甚至沒有該領域的專利申請資料;進入2016年之後,中國在該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出現大幅度上升,並在2017年以398條超過美國,在2018年以1700條專利獨佔鰲頭,超出美國1231條。從應用場景看,中國以智慧合約為主,美國以加密貨幣為主。
資料來源: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專利趨勢報告》
我們將區塊鏈專利的申請機構分為公司、大學、研究機構和自然人四類。從專利申請人角度看,申請人數量最多的是公司,有700多人,研究機構的申請人數量最少,為39人;從專利數量看,專利數量最多的仍是公司,有1800多條,研究機構的專利數量最少為76條。
最後,從金融行業各細分領域看,銀行業專利申請數量佔比最多,其次為保險業。具體看一下區塊鏈金融專利人排名前十的機構,除第三名的瑞士再保險有限公司外,其餘均為中國機構,第一名是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第二名是杭州複雜美科技有限公司,第十名則為中國人民銀行。
區塊鏈金融專利人排名前十的持牌金融機構中,排名第一的為瑞士再保險有限公司,第二名為微眾銀行,其次分別為中國銀行、泰康保險、美國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加拿大多倫多明道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中國佔據五席。關於這些機構在區塊鏈專利上的具體投入情況、進展動態,大家可以關注我們的《金融科技專利趨勢報告》。
謝謝大家!